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8432  8440  8446  8450  8456  8458  8462  8468  8470  8476  8482  8486  8488  8492  8498  8500  8506  8510  8512  8516  8518  8522  8524  8526  8527  8528  8530  8531  8532  8534  8536  8540  8542  8546  8548  8552  8558  8560  8566  8570  8572  8576  8582  8588  8590  8596  8600  8602  8608  8612  8618  8626  447348 

2.(2010·四川省摸底考試)在同一溶液中,含有NH、I、Ba2+、Cl等離子,則該溶液的pH和介質是( )

A.pH=1,稀硝酸為介質

B.pH=3,H2SO4溶液為介質

C.pH=8,次氯酸鈉溶液為介質

D.pH=12,氨水為介質

解析:硝酸、次氯酸根離子能氧化I,A、C錯;硫酸遇鋇離子能生成沉淀,B錯。

答案:D

試題詳情

1.下列關于物質的分類中依次按照強電解質、弱電解質和非電解質排列全部正確的組合是( )

A.NaCl       HF        Cl2

B.NaHCO3    NH3·H2O   CCl4

C.Ba(OH)2    HCl       Cu

D.AgCl       H2SO4     C2H5OH

解析:題中物質屬于強電解質的有:NaCl、H2SO4、AgCl、Ba(OH)2、HCl、NaHCO3;屬于非電解質的有CCl4和C2H5OH;Cu和Cl2既不是電解質也不是非電解質。

答案:B

試題詳情

15.(2009·南通)1918年,Lewis提出反應速率的碰撞理論:反應物分子間的相互碰撞是反應進行的必要條件,但并不是每次碰撞都能引起反應,只有少數碰撞才能發(fā)生化學反應。能引發(fā)化學反應的碰撞稱之為有效碰撞。

(1)圖Ⅰ是HI分解反應中HI分子之間的幾種碰撞示意圖,其中屬于有效碰撞的是________(選填“A”、“B”或“C”)。

(2)20世紀30年代Eyring和Pelzer在碰撞理論的基礎上提出化學反應的過渡態(tài)理論:化學反應并不是通過簡單的碰撞就能完成的,而是在反應物到生成物的過程

中經過一個高能量的過渡態(tài)。圖Ⅱ是NO2和CO反應生成CO2和NO過程中能量變化示意圖,請寫出NO2和CO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過渡態(tài)理論認為,催化劑改變反應速率的原因是改變了反應的途徑,對大多數反應而言主要是通過改變過渡態(tài)而導致有效碰撞所需要的能量發(fā)生變化。請在圖Ⅱ中作出NO2和CO反應時使用催化劑而使反應速率加快的能量變化示意圖。

(4)進一步研究表明,化學反應的能量變化(ΔH)與反應物和生成物的鍵能有關。鍵能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斷開1 mol化學鍵所需吸收的能量,下表是部分化學鍵的鍵能數據:

化學鍵
P-P
P-O
O===O
P===O
鍵能/kJ·mol1
197
360
499
x

已知白磷的燃燒熱為2378.0 kJ/mol,白磷完全燃燒的產物結構如圖Ⅲ所示,則上表中x=________。

圖Ⅲ

解析:(1)有效碰撞是發(fā)生化學反應的碰撞,即有新物質生成的碰撞,顯然選C。(2)當反應物的總能量大于生成物的總能量時,反應放熱,反之吸熱,注意熱化學方程式必須標明反應物和生成物的狀態(tài)。(3)催化劑主要使有效碰撞的能量降低,使反應的門檻降低,即過渡態(tài)時的能量較低。

(4)P4+5O2===P4O10,燃燒熱為(4x+12×360)-(6×197+5×499)=2378.0,求得x=433.75 kJ/mol。

答案:(1)C (2)NO2(g)+CO(g)===CO2(g)+NO(g);

ΔH=-234 kJ/mol

(3)上圖虛線所示

(4)433.75

試題詳情

14.(2010·北京市抽樣)能源是國民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基礎,我國目前使用的能源主要是化石燃料。

(1)在25℃、101 kPa時,16 g CH4完全燃燒生成液態(tài)水時放出的熱量是890.31 kJ,則CH4燃燒的熱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C(s)+O2(g)===CO2(g);ΔH=-437.3 kJ·mol1

H2(g)+O2(g)===H2O(g);ΔH=-285.8 kJ·mol1

CO(g)+O2(g)===CO2(g);ΔH=-283.0 kJ·mol1

則煤的氣化主要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是:C(s)+H2O(g)===CO(g)+H2(g);ΔH=________kJ·mol1

解析:(1)根據提供信息,1 mol甲烷完全燃燒生成液態(tài)水放出890.31 kJ的熱量,因此其熱化學方程式為:CH4(g)+2O2(g)===CO2(g)+2H2O(l);ΔH=-890.31 kJ·mol1。(2)設提供的三個反應分別為①、②、③,根據蓋斯定律,C(s)+H2O(g)===CO(g)+H2(g)可以通過①-②-③得到,因此該反應的ΔH=-437.3 kJ·mol1-(-285.8 kJ·mol1)-(-283.0 kJ·mol1)=+131.5 kJ·mol1

答案:(1)CH4(g)+2O2(g)===CO2(g)+2H2O(l);ΔH=-890.31 kJ·mol1 (2)+131.5

試題詳情

13.(2009·平遙模擬)①CaCO3(s)===CaO+CO2(g);ΔH=177.7 kJ

②C(s)+H2O(s)===CO(g)+H2(g);

ΔH=-131.3 kJ/mol

③H2SO4(l)+NaOH(l)===Na2SO4(l)+H2O(l);

ΔH=-57.3 kJ/mol

④C(s)+O2(g)===CO2(g);ΔH=-393.5 kJ/mol

⑤CO(g)+O2(g)===CO2(g);ΔH=-283 kJ/mol

⑥HNO3(aq)+NaOH(aq)===NaNO3(aq)+H2O(l);

ΔH=-57.3 kJ/mol

⑦2H2(g)+O2(g)===2H2O(l);ΔH=-517.6 kJ/mol

(1)上述熱化學方程式中,不正確的有________,不正確的理由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據上述信息,寫出C轉化為CO的熱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反應中,表示燃燒熱的熱化學方程式有________;表示中和熱的熱化學方程式有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②③

①CaO沒標狀態(tài),ΔH=+177.7 kJ/mol;②H2O的狀態(tài)應為“g”;③H2SO4、NaOH和Na2SO4的狀態(tài)不是“l(fā)”應為“aq”

(2)C(s)+O2(g)===CO(g);ΔH=-110.5 kJ/mol

(3)④⑤、

試題詳情

12.(2010·江西省聯考)下列過程都與熱量變化有關,其中表述不正確的是( )

A.CO(g)的燃燒熱是283.0 kJ/mol,則表示CO(g)燃燒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為:CO(g)+O2(g)===CO2(g);ΔH=-283.0 kJ/mol

B.稀鹽酸和稀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中和熱為57.3 kJ/mol,則表示稀硫酸與稀氫氧化鋇溶液發(fā)生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為:H+(aq)+OH(aq)===H2O(l);ΔH=-57.3 kJ/mol

C.鋁熱反應是放熱反應,但需要足夠的熱量才能使反應發(fā)生

D.水的電離過程是吸熱過程,升高溫度,水的離子積增大、pH減小

解析:稀硫酸與稀氫氧化鋇溶液發(fā)生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應為:H+(aq)+SO(aq)+Ba2+(aq)+OH(aq)===BaSO4(s)+H2O(l);ΔH<-57.3 kJ/mol。

答案:B

試題詳情

11.(2010·桂林市摸底考試)在一定條件下發(fā)生化學反應:2SO2(g)+O2(g)2SO3(g);ΔH=-197 kJ/mol。現有容積相同的甲、乙、丙三個容器,在上述條件下分別充入氣體的量和反應放出的熱量(Q)如下表所示:

容器
SO2(mol)
O2(mol)
N2(mol)
Q(kJ)

2
1
0
Q1

1
0.5
0
Q2

1
0.5
1
Q3

根據以上數據,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在上述條件下反應生成1 mol SO3氣體放熱98.5 kJ

B.  在上述條件下將2 mol SO2與1 mol O2混合充分反應后放出的熱量小于197 kJ

C.  Q1=2Q2=2Q3=197 kJ

D.  2Q2=2Q3<Q1<197 kJ

解析:由方程式知,每生成2 mol SO3放出197 kJ熱量,A對;恒容條件下,加入的N2對平衡移動不產生影響,故乙、丙容器達到平衡時放出的熱量相同;甲、乙相比,平衡時若SO2的轉化率相同,則2Q2=Q1,但因乙容器中壓強比甲小,不利于反應向右進行,導致乙容器中SO2的轉化率比甲容器中的小,故有2Q2<Q1,D對C錯。

答案:C

試題詳情

10.(2010·浙江杭州月考)某學生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化學反應X+2Y===2Z能量變化情況的研究。當往試管中滴加試劑Y時,看到試管中甲處下降,乙處上升。關于該反應的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①該反應為放熱反應;

②生成物的總能量比反應物的總能量高;

③該反應過程可以看成是“貯存”于X、Y內部的能量轉化為熱量而釋放出來。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③

解析:由于試管中滴加試劑Y時,甲處下降,乙處上升,說明廣口瓶內的壓強大于大氣壓強,其原因是X+2Y===2Z的反應是一個放熱反應,生成物的總能量比反應物的總能量低,當X與Y混合后,由于反應放熱,使廣口瓶內的壓強增大,使甲處液面下降。

答案:B

試題詳情

9.(2010·河南省調研)已知:2H2(g)+O2(g)===2H2O(l);ΔH=-571.6 kJ·mol1,CO(g)+O2(g)===CO2(g);ΔH=-282.8 kJ·mol1,現有CO、H2和CO2組成的混合氣體112.0 L(標準狀況)經完全燃燒后放出的總熱量為851.4 kJ,并生成18 g液態(tài)水。則燃燒前混合氣體中CO的體積分數為( )

A.80% B.40% C.60% D.20%

解析:本題考查了反應熱的有關計算。由題意H2(g)-H2O(l),則反應前V(H2)=×22.4 L·mol1=22.4 L,H2燃燒放出的熱量為Q=571.6×=285.8(kJ),則V(CO)=×22.4 L·mol1=44.8 L,故CO的體積分數=×100%=40%。

答案:B

試題詳情

8.(2010·海淀區(qū)期末)已知:2CO(g)+O2(g)===2CO2(g);ΔH=-566 kJ·mol1

N2(g)+O2(g)===2NO(g);ΔH=+180 kJ·mol1

則2CO(g)+2NO(g)===N2(g)+2CO2(g)的ΔH是( )

A.-386 kJ·mol1           B.+386 kJ·mol1

C.-746 kJ·mol1           D.+746 kJ·mol1

解析:設提供的兩個反應分別為①、②,根據蓋斯定律,2CO(g)+2NO(g)===N2(g)+2CO2(g)可以通過①-②得到,故該反應的ΔH=-746 kJ·mol1。

答案:C

試題詳情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