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生物 > 題目詳情
隔離在物種形成過程中的作用是( 。
A、使種群間的雌雄個體失去交配機會
B、使不同種群各適應于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
C、使種群間的個體互不認識
D、使種群之間停止基因交流,各自向著不同的方向演變
考點:物種的概念與形成
專題:
分析:隔離導致物種的形成
(1)地理隔離是物種形成的量變階段,生殖隔離是物種形成的質變時期,只有地理隔離而不形成生殖隔離,能產生亞種,但絕不可能產生新物種.
(2)生殖隔離是物種形成的關鍵,是物種形成的最后階段,是物種間的真正界限.生殖隔離有三種情況:不能雜交;雜交不活;活而不育.
①物種: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區(qū)域內,具有一定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狀態(tài)下能夠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夠產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個體.
②隔離:不同種群間的個體,在自然條件下基因不能發(fā)生自由交流的現(xiàn)象.常見的有地理隔離和生殖隔離
③地理隔離在物種形成中起促進性狀分離的作用,是生殖隔離必要的先決條件,一般形成亞種.
④生殖隔離:不同物種之間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產生可育的后代的現(xiàn)象.可分為:生態(tài)隔離、季節(jié)隔離、性別隔離、行為隔離、雜種不育等.
解答: 解:A、隔離主要使種群之間不能進行基因交流,而不是使種群間的雌雄個體失去交配機會,A錯誤;
B、不同的地理隔離不一定能產生生殖隔離,如華南虎和東北虎,B錯誤;
C、隔離主要使種群之間不能進行基因交流,C錯誤;
D、生殖隔離:不同物種之間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產生可育的后代的現(xiàn)象,D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了物種的形成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理論聯(lián)系實際,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自然界的一些生物學問題的能力.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在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中,如果用32P和35S分別標記噬菌體的DNA和蛋白質外殼,結果復制出來的絕大部分子代噬菌體(  )
A、含32P的核酸和含35S的蛋白質
B、不含32P的核酸和不含32S的蛋白質
C、含31P的核酸和不含35S的蛋白質
D、不含31P的核酸和含35S的蛋白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下列關于組成生命的化學物質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碳是生物體的核心元素,它總在每種物質結構的中央
B、分解脂肪比分解等量糖類物質,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氣
C、氨基酸至少含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結構通式如圖
D、多糖、蛋白質、核酸等形成過程中要脫去一些水分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下列演替現(xiàn)象屬于次生演替的是( 。
A、某地海底火山爆發(fā)形成了一個新島,后來又逐漸長出了很多植物
B、發(fā)生在冰川泥上的演替
C、被徹底消滅了的農田上進行的演替
D、河流因為堵塞而成沼澤,上面長出了新的植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關于細胞中化學成分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性激素、維生素、抗體都屬于脂質
B、葡萄糖存在于線粒體中不存在于葉綠體中
C、淀粉、脂肪、膽固醇都由同種元素組成
D、蛋白質多樣性是由氨基酸的排序決定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加拿大科學家拉爾夫?斯坦曼因在“樹突狀細胞及其在特異性免疫系統(tǒng)方面作用的發(fā)現(xiàn)”獲得201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下列關于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比較的描述錯誤的是( 。
A、兩類細胞中8種核苷酸都含有C、H、O、N、P
B、兩類細胞合成蛋白質的場所都是核糖體
C、遺傳物質載體都由DNA和蛋白質組成
D、原核細胞都沒有核膜包被的細胞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下列關于細胞中化合物的敘述,錯誤的是(  )
A、細胞中的化合物是細胞的結構和生命活動的基礎
B、化合物中的蛋白質、脂質和核酸是構成細胞內生命物質的主要成分
C、構成細胞的任何一種化合物都不能單獨完成某一項生命活動
D、構成細胞的任何一種化合物都能在無機自然界找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將紫色洋蔥表皮細胞置于30%的蔗糖溶液中,光學顯微鏡下所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 。
①液泡逐漸變小,顏色由淺變深     
②液泡逐漸變小,顏色由深變淺 
③原生質層與細胞壁逐漸分離形成球形小團  
④細胞膜、液泡膜結構非常明顯.
A、①④B、②④C、②③D、①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閱讀以下兩個與光合作用有關的實驗,請分析回答:
實驗一:葉綠體在光下把ADP和Pi合成ATP的過程稱為光合磷酸化.為探究ATP形成的原動力,Jagendorf等科學家在黑暗中進行了如下實驗.圖1中平衡的目的是讓類囊體內部的pH和外界溶液的達到相同.

實驗二:為了研究某種水草的光補償點(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與呼吸作用釋放的二氧化碳量相等時的光照強度),科研人員設計了如圖2實驗.試管中放入相同的水草和等量的BTB溶液(BTB是一種靈敏的酸堿指示劑,對光不敏感,其一定濃度的水溶液中性時無色,偏堿性時呈藍色,弱酸性時呈黃色).
(1)葉綠體中光合磷酸化發(fā)生的場所是
 

(2)實驗一在黑暗中進行的目的是
 
.根據(jù)實驗結果,葉綠體中ATP形成的原動力來自于
 


(3)正常光照條件下,類囊體膜內水光解產生的
 
是其pH降低的因素之一.
(4)實驗二中,一段時間后,距離熒光燈60cm處的試管無顏色變化,這說明
 

(5)一段時間后,請預期2號、5號試管內的顏色分別是
 
、
 

(6)實驗二中,用熒光燈比白熾燈更好,原因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