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下列有關顯微鏡的問題:
(1)關于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正確的操作步驟順序應是
 

①裝片放在載物臺上,使標本位于低倍鏡的正下方
②眼睛從側面注視物鏡,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下降至離標本0.5厘米處
③轉動轉換器,使低倍鏡對準通光孔
④調節(jié)反光鏡,左眼注視目鏡,使視野明亮
⑤用左眼注視目鏡,同時轉粗準焦螺旋使鏡筒上升,直到看見物像;再用細準焦螺旋調節(jié),使視野中的物像清晰
⑥轉動轉換器使高倍鏡對準通光孔
⑦轉動細準焦螺旋,直到物像清晰
⑧將要觀察的物像移動到視野中央
(2)如果視野中看到的物像呈“bq”形狀,那么其物體實際的形狀應該是
 
.如果在目鏡為10×,物鏡為10×的情況下看到視野中布滿了64個細胞,那么把物鏡換成40×后,在視野中可以看到的細胞數(shù)為
 
個.
(3)如果用顯微鏡觀察臨時制作的切片時,發(fā)現(xiàn)視野中左半部分的細胞比較清晰,右半部分的細胞比較模糊,則下列選項中最可能導致此現(xiàn)象的是
 

A、組織切片可能厚薄不均;          B、反光鏡可能使用了凹面鏡;
C、光圈可能使用了小光圈;          D、物鏡鏡頭可能沒有完全對準標本;
(4)換高倍鏡后,發(fā)現(xiàn)在低倍鏡下能看到的細胞看不到了,前后多次調節(jié)微準焦螺旋及調節(jié)視野亮度依然未能找到細胞,此時,應該考慮的合理操作步驟是
 
考點:細胞觀察實驗
專題:
分析:光學顯微鏡的使用步驟:
1、取鏡和安放
①右手握住鏡臂,左手托住鏡座.
②把顯微鏡放在實驗臺上,略偏左.安裝好目鏡和物鏡.
2、對光
①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注意,物鏡的前端與載物臺要保持2厘米的距離.
②把一個較大的光圈對準通光孔.左眼注視目鏡內,右眼睜開,便于以后觀察畫圖.轉動反光鏡,看到明亮視野.
3、觀察
①把所要觀察的載玻片放到載物臺上,用壓片夾壓住,標本要正對通光孔.
②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下降,直到物鏡接近載玻片.眼睛看著物鏡以免物鏡碰到玻片標本.
③左眼向目鏡內看,同時反向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物像為止.再略微轉動細準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4、收鏡
使用完后,整理好,把顯微鏡放回原處.
所以正確的步驟是:安放→對光→調焦距→放片→觀察.
解答: 解:(1)顯微鏡的使用應該先在低倍鏡下找到觀察的對象,將其移到視野中央,再用高倍鏡觀察,換高倍鏡后應該調節(jié)亮度和細準焦螺旋,故正確的順序是③④①②⑤⑧⑥⑦.
(2)視野中的像是倒立的虛像,所以如果視野中看到的物像呈“bq”形狀,那么其物體實際的形狀應該是 bq.視野是圓的,如果視野擴大4被后看到的細胞數(shù)=64÷4÷4=4個.
(3)根據(jù)題意,發(fā)現(xiàn)視野中左半部分的細胞比較清晰,右半部分的細胞比較模糊,應該是切片不均勻;反光鏡使用不當會造成整個視野都一樣;光圈使用小也是造成整個視野效果一樣;物鏡鏡頭沒有完全對準標本的話是看不到而不是模糊,故選A.
(4)換高倍鏡后,發(fā)現(xiàn)在低倍鏡下能看到的細胞看不到了,此時應該重新轉回低倍鏡下觀察,找到細胞并將其移到視野中央,再用高倍鏡觀察.
故答案是:
(1)③④①②⑤⑧⑥⑦
(2)bq   4
(3)A
(4)重新轉回低倍鏡下觀察,找到細胞并將其移到視野中央,再用高倍鏡觀察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使用顯微鏡的方法步驟,意在考察考生對知識點的識記理解掌握和應用能力.關鍵是在平時養(yǎng)成良好的操作習慣.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植物葉表皮上有氣孔,氣孔由保衛(wèi)細胞構成.氣孔導度表示的是氣孔張開的程度.保衛(wèi)細胞吸水,氣孔導度變大;保衛(wèi)細胞失水,氣孔導度變。F(xiàn)將一塊放置在清水中的葉表皮取出,完全浸入甘油后,立即檢測該葉表皮的氣孔導度,可能的結果是( 。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小麥根尖所含有的核酸中,含有堿基A、G、C、T的核苷酸種類數(shù)共有(  )
A、8B、5C、7D、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我國是農業(yè)大國,將農田作為一個生命系統(tǒng)進行研究至關重要.
(1)要研究農田中的群落,首先要調查
 

(2)土壤動物能夠促進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質循環(huán)并改良土壤結構.其類群組成和數(shù)量是評價農田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指標.所以研究人員要定期調查物種數(shù)和密度.通常采集小動物要用
 
方法.豐富度的統(tǒng)計方法通常有兩種,分別是
 
 

(3)下表是某農田使用兩種肥料后4類土壤動物的物種數(shù)和密度(個/m2)調查數(shù)據(jù).
動物類群樣地 跳蟲類 蜱螨類 線蚓類 線蟲類
物種數(shù) 密度 物種數(shù) 密度 物種數(shù) 密度 物種數(shù) 密度
有機肥田 10 167 38 30 40 120 19 339
化肥田 4 79 16 41 18 32 7 52
根據(jù)表中數(shù)據(jù)可以得到結論:
 
的土壤動物的多樣性減少.分析原因主要是長期使用該種肥料后,土壤板結,有機物分解能力
 
(強或弱),導致生物大量
 
(繁殖或死亡),影響生物的多樣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如圖1為人體內血糖的來源和去路示意圖,請?zhí)顚懴铝袃热荩?br />
(1)圖1中④過程進行的場所是
 
,⑤代表的物質是
 

(2)小腸內的葡萄糖進入血液的方式是
 
.胰島素分泌不足引起的糖尿病,患者由于
 
發(fā)生障礙,體內脂肪和蛋白質分解加強,導致機體消瘦.
(3)部分血糖分解過程中生成的二碳化合物可形成
 
,三碳化合物轉化為
 
,兩者結合形成脂肪.
(4)能夠促進圖1中②過程進行的激素是
 
,能夠抑制②過程的激素是
 

(5)圖2中三條曲線分別表示進食后血液中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相對含量變化.其中表示糖尿病患者胰島素變化趨勢和健康人胰高血糖素變化趨勢的曲線依次是
 
.體檢時,測量血糖應在空腹時進行,其生理學原理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圖甲為一個長期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質循環(huán)示意圖;表是對圖甲中生態(tài)系統(tǒng)各組成成分的能量流動情況調查結果;圖乙是該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人類對物質與能量的利用情況部分示意圖.請據(jù)圖回答問題.
Pg Pn R
X 870.7 369.4 501.3
Y 211.5 20.1 191.4
Z 141.0 61.9 79.1
(1)大氣中二氧化碳的來源有三個,分別是動植物的呼吸作用、
 
、
 
.若圖甲中的“→”僅表示二氧化碳的流動方向,則不會存在的過程
 

(2)若圖甲表示碳循環(huán)示意圖,則D指的是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
 
,①過程表示的是
 

(3)表中的Pg表示同化作用固定的總能量,Pn表示生物體內儲存的能量,則R表示的生物學含義是
 
.每平方米每年流經(jīng)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總能量為
 

(4)圖乙表示人類在草原上放養(yǎng)牲畜的目的是調整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流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實驗
(1)對表中所列待測物質或結構的檢測,所選試劑及預期結果都正確的是
 
(填編號)
編號 待測物質或結構 檢測試劑 預期顯色結果
葡萄糖 甲基綠 綠色
脂肪 蘇丹Ⅲ 橘黃色
淀粉 斐林試劑 藍色
蛋白質 雙縮脲試劑 紫色
DNA 吡羅紅 紅色
線粒體 甲基綠 藍綠色
葉綠體 健那綠 綠色
在檢測表中的蛋白質時,檢測試劑的兩種成分在使用時有先后之分,先加入的試劑是濃度為0.1g/ml的
 
溶液.在檢測上表中的葡萄糖、脂肪和蛋白質三種有機物的鑒定實驗中,只有
 
的檢測鑒定需要使用顯微鏡;用雙縮脲試劑檢測蛋白質時,
 
(需要或不需要)加熱;在檢測上表中的DNA時,用到了鹽酸,其作用是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劑進入細胞,同時還可以使染色質中的
 
 
分離,有利于DNA與染色劑的結合.
(2)甘薯和馬鈴薯都富含淀粉,但甘薯吃起來比馬鈴薯甜.為探究其原因,某興趣小組以甘薯塊根和馬鈴薯塊莖為材料,在溫度不同,而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處理30min后,測定其還原糖的含量,結果表明馬鈴薯不含還原糖,甘薯的還原糖含量見下表:
處理溫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甘薯還原糖(mg/g) 22.1 23.3 25.8 37.6 40.5 47.4 54.7 68.9 45.3 28.6
有觀點認為:馬鈴薯不含還原糖的原因是因為其不含淀粉酶,而甘薯含有淀粉酶所以含還原糖.為了驗證該觀點是否正確,設計了如下實驗,請依據(jù)上述材料及相關知識完成下列填空:
實驗原理:①淀粉酶水解淀粉產(chǎn)生還原糖;    ②
 

備選材料與用具:甘薯提取液(已去淀粉和還原糖),馬鈴薯提取液(已去淀粉),斐林試劑,雙縮脲試劑,質量分數(shù)為3%的淀粉溶液和質量分數(shù)為3%的蔗糖溶液等.
實驗步驟:
第一步:取A、B兩支試管,在A管中加入甘薯提取液,在B管中加入等量的馬鈴薯提取液.
第二步:70℃水浴保溫5min后,在A、B兩支試管中各加入等量淀粉溶液.
第三步:70℃水浴保溫5min后,在A、B兩支試管中再各加入
 

第四步:
 

實驗結果:
 
.結果表明該觀點正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如圖甲中a、b、c、d表示某二倍體植物根尖的不同區(qū)域,圖乙是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到的該植物組織切片有絲分裂的模式圖.請回答下列問題.
(1)觀察根尖有絲分裂時應選擇
 
(填圖中字母)區(qū)細胞,請按細胞有絲分裂過程排列圖乙中細胞A、B、C、D的正確順序
 
,該區(qū)域的細胞中能產(chǎn)生ATP的結構有
 

(2)圖乙A細胞中有
 
對同源染色體,
 
 條姐妹染色單體.
(3)某同學說他在顯微鏡下觀察到了C圖象,發(fā)現(xiàn)了赤道板.請你評價他的觀察結果
 

(4)③和④過程中細胞核遺傳物質
 
(填“會”或“不會”)發(fā)生改變.
(5)若圖丙E、F、G、H表示該個體有性生殖過程中不同時期的細胞,a、b、c、d表示某四種結構或物質在不同時期的數(shù)量變化.根據(jù)a、b、c、d在不同時期的數(shù)量變化規(guī)律,判斷a、c分別代表的結構或物質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下列關于免疫相關知識正確的是( 。
A、經(jīng)過吞噬細胞攝取、處理后的抗原可直接呈遞給B細胞
B、B細胞受刺激后少部分分化為記憶細胞,大部分分化為漿細胞
C、B細胞在抗原和淋巴因子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增殖分化
D、特異性免疫的活性物質包括抗體、淋巴因子和唾液、眼淚中的殺菌物質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