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生物 > 題目詳情
圖中的染色體有四個DNA分子的是( 。
A、
B、
C、
D、
考點:有絲分裂過程及其變化規(guī)律,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和DNA的規(guī)律性變化
專題:
分析:分析題圖:圖A細胞中含有1條染色體,每條染色體含有2個DNA分子;圖B細胞含有4條染色體,每條染色體含有2個DNA分子;圖C細胞含有2條染色體,每條染色體含有1個DNA分子;圖D細胞含有2條染色體,每條染色體含有2個DNA分子.據(jù)此答題.
解答: 解:A、圖A中染色體含有2個DNA分子,A錯誤;
B、圖B中染色體含有8個DNA分子,B錯誤;
C、圖C中染色體含有2個DNA分子,C錯誤;
D、圖D中染色體含有4個DNA分子,D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細胞有絲分裂和減數(shù)分裂的相關知識,要求考生識記細胞有絲分裂和減數(shù)分裂不同時期的特點,能根據(jù)圖中信息準確判斷各細胞中DNA分子數(shù)目,再根據(jù)題干要求選出正確的答案即可.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回答下列實驗問題:
Ⅰ.甲、乙、丙三人:甲患腎小球腎炎(主要病征為蛋白尿),乙體內含有抗胰島素受體的抗體,丙健康.某同學用一定濃度的NaOH溶液和CuSO4溶液檢測三人尿液中的異常成份,設計如下實驗(“+”表示添加):
試管號
加入物質
甲尿液++

乙尿液
+
丙尿液+
NaOH和CuSO4的混合液+++
先加NaOH,后加CuSO4+
(1)①號試管起
 
作用.
(2)②號試管置于常溫下,③號試管60℃水浴加熱,兩試管中的顏色變化分別是
 
 

(3)利用④號試管能否測定甲尿液中主要異常成分?請說明理由.
 

Ⅱ.酶的活性除了受溫度和pH影響外,還常受某些無機鹽的影響,如Cl-(酶的激活劑)、Cu2+(酶的抑制劑).請以狗的唾液(狗的體溫為38.5℃)、0.05g/mL NaCl溶液、0.05g/mL CuSO4溶液、碘化鉀-碘液、蒸餾水、淀粉液等為材料,設計一個實驗,驗證Cl-和Cu2+對酶活性的影響.
實驗步驟:
(1)取3支潔凈的試管,編號為①②③;
(2)分別向每支試管各加入1mL狗的唾液,在溫度為
 
條件下水浴保溫;
(3)向①號試管中加入0.05g/mL NaCl溶液1mL,②號試管中加入等量的0.05g/mL CuSO4溶液,③號試管加入
 
,搖勻;
(4)向3支試管各加入1%的淀粉溶液1mL,搖勻后
 
;
(5)觀察并記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假設a、b、c、d是一個簡單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最初僅有的四個種群,其a、c、d的營養(yǎng)關系為a→c→d,a與b的關系如圖,a是該生態(tài)系統(tǒng)主要的自養(yǎng)生物,請回答:
(1)該生態(tài)系統(tǒng)中a和b的種間關系是
 

(2)若d大量死亡,則一定時間內種群密度增加的種群是
 
,種群密度減少的種群是
 

(3)若持續(xù)干旱使a大量死亡,c和d種群密度將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蛋白質的消化產物被人體所吸收并轉化為組織蛋白的過程中,共穿過磷脂分子層數(shù)是( 。
A、4B、8C、7D、1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人們試圖模擬生物膜的結構與功能,設計一種膜結構進行污水處理、海水淡化,以過濾海水中的鹽分及降低有毒金屬離子對水的污染.這主要是模擬生物膜的哪類功能或特性( 。
A、物質交換B、流動性
C、物質運輸D、選擇透過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圖為自然生長的枝條,關于其中生長素的描述正確的是( 。
A、編號1至4的四個側芽附近生長素濃度最高的是1
B、若該枝條向光彎曲生長,則體現(xiàn)了生長素的兩重性
C、生長素可以被蛋白酶水解
D、生長素的另一作用是促進果實成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下面敘述屬于描述“群落的豐富度”的是(  )
A、調查池塘中鯽魚的數(shù)量
B、海洋捕撈時最需要獲得的信息之一
C、調查池塘中有多少種魚
D、一座倒塌的寺院幾年后淹沒在雜草和灌木叢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一正常成年男子是某種遺傳病致病基因的攜帶者,體內可能不含致病基因的細胞是( 。
A、肌細胞B、腦細胞
C、精原細胞D、某些精子細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據(jù)臨床調查發(fā)現(xiàn),老年人比青少年和成年人容易發(fā)生骨折,其主要原因是骨質疏松,而骨質疏松的原因是(  )
A、骨質缺鈣B、骨質缺磷
C、骨質缺鉀D、骨質缺鐵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