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因式分解:
(1)x2y-2xy+xy2;
(2)2x2-8.

分析 (1)根據(jù)提公因式法,可得答案;
(2)根據(jù)提公因式法,可得平方差公式,根據(jù)平方差公式,可得答案.

解答 解:(1)原式=xy(x-2+y)'
(2)原式=2(x2-4)
=2(x+2)(x-2).

點評 本題考查了因式分解,利用提公因式得出公式法是解題關鍵.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5.如圖,在離地面高度5米處引拉線固定電線桿,拉線和地面成50°角,則拉線AC的長為6.5米(精確到0.1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6.先化簡,再求值:$\frac{x}{{x}^{2}-4}$$•\frac{x+2}{{x}^{2}-3x}$$+\frac{1}{x-2}$+1,其中整數(shù)x與2、3構(gòu)成△ABC的三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3.如圖,點A、B在數(shù)軸上,它們所對應的數(shù)分別是-2與$\frac{2x+2}{3x-5}$,且點A、B到原點的距離相等,求x的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0.當y≠0時,$\frac{2x}$=$\frac{by}{2xy}$,這種變形的依據(jù)是分式的基本性質(zhì).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0.如圖,在Rt△ABC中,∠ACB=90°,CD是AB邊上的中線,DE⊥AB于點D,交AC于點E.
(1)若BC=3,AC=4,求CD的長;
(2)求證:∠1=∠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7.(1).如圖1,小明和小亮在研究一個數(shù)學問題:已知AB∥CD,AB和CD都不經(jīng)過點P,探索∠P與∠A,∠C的數(shù)量關系.

小明是這樣證明的:過點P作PQ∥AB
∴∠APQ=∠A(兩直線平行,內(nèi)錯角相等,)
∵PQ∥AB,AB∥CD.
∴PQ∥CD(平行于同一條直線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             
∴∠CPQ=∠C
∴∠APQ+∠CPQ=∠A+∠C
即∠APC=∠A+∠C
小亮是這樣證明的:過點作PQ∥AB∥CD.
∴∠APQ=∠A,∠CPQ=∠C
∴∠APQ+∠CPQ=∠A+∠C
即∠APC=∠A+∠C
請在上面證明過程的過程的橫線上,填寫依據(jù);兩人的證明過程中,完全正確的是小明.
(2)應用:
在圖2中,若∠A=120°,∠C=140°,則∠APC的度數(shù)為100°;
(3)拓展:
在圖3中,探索∠APC與∠A,∠C的數(shù)量關系,并說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4.閱讀下列材料,并解答下列問題,如圖1,AB∥CD,EO和FO交于O,過點O作AB的平行線,我們可以得出∠2與∠1,∠3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是∠2=∠1+∠3.
(1)如圖2,直線l1∥l2,AB⊥l1,垂足為O,BC與l2相交于點E,若∠1=30°,則∠B=120°.
(2)如圖3,AB∥CD,則∠1,∠2,∠3,∠4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是什么?并說明理由.
(3)如圖4,AB∥CD,圖中∠1,∠2,∠3,…,∠2n-1,∠2n之間有什么關系?(直接寫出答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5.如圖,在圖中求作⊙P,使得⊙P經(jīng)過點M與點N,且圓心P到∠AOB兩邊的距離相等(要求:尺規(guī)作圖,不寫作法,保留作圖痕跡,并把作圖痕跡用黑色簽字筆加黑).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