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2758  2766  2772  2776  2782  2784  2788  2794  2796  2802  2808  2812  2814  2818  2824  2826  2832  2836  2838  2842  2844  2848  2850  2852  2853  2854  2856  2857  2858  2860  2862  2866  2868  2872  2874  2878  2884  2886  2892  2896  2898  2902  2908  2914  2916  2922  2926  2928  2934  2938  2944  2952  447348 

2.在2H2+O22H2O反應中,_______份質量的氫氣與_______份質量的氧氣反應生成_______份質量的水,這三種物質之間的質量之比為_______。

答案:4  32  36  1∶8∶9

試題詳情

1.利用_________的化學方程式,才能進行計算,每個方程式各物質間都有固定的_________,質量比_________相等,但等號左右質量比之和_________相等,根據反應中的一種反應物或_________的質量,來計算另一種反應物或生成物的_________。在計算過程中要以_________定律為基礎,利用正確的反應為依據。

答案:正確  質量比  不一定  一定  生成物  質量  質量守恒

試題詳情

3.分解反應

由________生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化學反應,叫做分解反應。

答案:一種反應物  兩種或兩種以上其他物質

疑難突破

怎樣選擇制取氣體的發(fā)生裝置?

剖析:確定實驗的發(fā)生裝置主要依據反應物的狀態(tài)和反應條件。①利用固體物質加熱制取氣體的發(fā)生裝置用如圖2-10中左圖所示。②如果反應物是液體和固體而且不需加熱制取氣體時發(fā)生裝置可采如圖2-10中右圖所示。

圖2-10

問題探究

   問題  如圖所示,通常狀況下,氨氣是一種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小,極易溶于水,形成的溶液是氨水。實驗室常用加熱氯化銨和消石灰的固體混合物制取氨氣,請完成下列問題:

(1)實驗室制取氨氣的發(fā)生裝置應選擇什么發(fā)生裝置?

(2)收集氨氣,應采用的裝置是什么?

探究:確定實驗的發(fā)生裝置主要依據反應物的狀態(tài)和反應條件。若反應物是固體和固體,而且需要加熱,就采用高錳酸鉀制氧氣的發(fā)生裝置;若反應物是固體和液體而且不需加熱,就采用過氧化氫溶液制氧氣的發(fā)生裝置。

而收集裝置的選擇主要依據生成物的性質,如密度是否比空氣大,是否溶于水等。難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與水發(fā)生化學反應的氣體適用于排水集氣法;密度比空氣大且不與空氣中任何成分反應的氣體適用于向上排空氣法;密度比空氣小且不與空氣中任何成分反應的氣體適用于向下排空氣法。

典題精講

   例1  下列關于催化劑的敘述正確的是(   )

A.能加快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的是催化劑,減慢化學反應速率的不是催化劑

B.加入二氧化錳可以使過氧化氫產生更多的氧氣

C.催化劑在催化過程中所有的性質不變

D.同一個反應可以選用不同的催化劑

思路解析:對催化劑概念的理解是出錯率最多的地方,很多同學往往把握不住催化劑定義的實質。根據催化劑的定義可知:“改變其他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改變”既包括“加快”,也包括“減慢”之意,故A不對;在化學反應中,催化劑只能“改變其他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而對生成物的質量多少沒有關系,故B錯誤;“二不變”是指催化劑在化學反應的過程中,質量和化學性質不變,而不是“性質”不變,因為物理性質可能改變,所以C不正確;同一個反應可以選用不同的催化劑,分解過氧化氫時還可以選用氧化鐵、硫酸銅溶液作催化劑。

答案:D

   例2  從安全、環(huán)保、節(jié)能、簡便等方面考慮,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最佳方法是(   )

A.通電使水分解:水氫氣+氧氣

B.過氧化氫催化分解:過氧化氫水+氧氣

C.高錳酸鉀加熱分解:高錳酸鉀加熱錳酸鉀+二氧化錳+氧氣

D.氯酸鉀和催化劑加熱分解:氯酸鉀氯化鉀+氧氣

思路解析:實驗室不用給水通電分解產生氧氣的方法,成本高,速度慢。利用高錳酸鉀和氯酸鉀制取氧氣時,需要加熱,且還產生錳酸鉀、氯化鉀等物質,不如用過氧化氫催化分解,除產生氧氣外就是水,不污染,且操作簡便。

答案:B

知識導學

   重點掌握氧氣的實驗室制法的反應原理和儀器裝置,能夠按照操作步驟制取氧氣。

二氧化錳作催化劑是反應條件之一,故寫在箭頭的上方。

學習催化劑時注意:

①催化劑能改變其他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這里的“改變”包括加快或減慢兩種含義。

②催化劑的化學性質在化學反應前后沒有改變,但是物理性質可能改變。

③催化劑是針對具體的反應而言的,如二氧化錳在過氧化氫分解制取氧氣時,能夠起催化作用,是催化劑;但二氧化錳不是所有化學反應的催化劑。

④在某個化學反應中,可以選擇不同的物質作為催化劑。如利用過氧化氫分解制取氧氣時,既可以選擇二氧化錳作為催化劑,也可以選擇氧化鐵、硫酸銅溶液作催化劑。

⑤催化劑并不能增加產物的質量。

⑥催化劑可簡單地理解為“一變二不變”。一變是指能改變其他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這里的“改變”包括加快或減慢兩種含義;二不變是指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化學反應前后都沒有改變,但是物理性質可能改變。

收集裝置的選擇方法:

主要依據生成物的性質,如密度是否比空氣大,是否溶于水等。

①排水集氣法:適用于難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與水發(fā)生化學反應的氣體。此法收集的氣體較為純凈;當有大氣泡從集氣瓶口邊緣冒出時,表明氣體已收集滿。

②向上排空氣法:適用于相同狀況下,密度比空氣大且不與空氣中任何成分反應的氣體。操作時應注意將導管口伸到接近集氣瓶底處,便于將集氣瓶內的空氣盡快地排盡。同時應在集氣瓶的瓶口處蓋上玻璃片,以便穩(wěn)定氣流。此法收集的氣體較為干燥,但純度較差,需要驗滿。

③向下排空氣法:適用于相同狀況下,密度比空氣小且不與空氣中任何成分反應的氣體。操作時應注意將導管口伸到接近集氣瓶底處,便于將集氣瓶內的空氣排盡。此法收集的氣體較為干燥,但純度較差,需要驗滿。

利用高錳酸鉀制氧氣時的注意問題:

①試管口要略向下傾斜,防止藥品中的水分受熱后變成水蒸氣,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試管底部,使試管炸裂。

②導氣管伸入試管內不要太長,只要露出橡皮塞少許即可,這樣便于氣體導出。

③藥品不能聚集在試管底部,應平鋪在試管底部,使之均勻受熱。

④鐵夾應夾在距離試管口約1/3處。

⑤要用酒精燈的外焰對準藥品部位加熱。加熱時先進行預熱,即先將酒精燈在試管下方來回移動,讓試管均勻受熱,然后對準藥品部位加熱。

⑥用排水法收集氧氣時,導管口有氣泡冒出時,不宜立即收集。因為剛開始排出的是空氣,當氣泡均勻連續(xù)地冒出時,才能收集。

⑦加熱高錳酸鉀制取氧氣時,不要忘掉在試管;先預熱,后集中在藥品的部位加熱;先將導管從,后熄滅酒精燈),也可縮記為:“查”“裝”“定”“點”“收”“離”“熄”再利用諧音來理解記憶為:茶荘定點收利息。

   口處放上一團松軟的棉花,以免高錳酸鉀小顆粒進入導氣管,堵塞導氣管。

⑧實驗開始前,不要忘記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⑨實驗結束時,先把導氣管從水槽中取出,再移走酒精燈,防止水倒流入試管底部炸裂試管。

⑩收集滿氧氣的集氣瓶要蓋好玻璃片,正放在桌子上(因為氧氣的密度比空氣大)。

   氧氣的工業(yè)制法的原理:

根據氧氣和氮氣的沸點不同分離出氧氣。

在低溫條件下加壓,使空氣轉變?yōu)橐簯B(tài)空氣,然后蒸發(fā)。由于液態(tài)氮的沸點比液態(tài)氧的沸點低,因此氮氣首先從液態(tài)空氣中蒸發(fā)出來,剩下的主要是液態(tài)氧

分解反應可表示為ABA+B。

注意生成物可以是兩種或兩種以上,反應物必須是一種。

疑難導析

   要知道在初中階段,制取氣體的發(fā)生裝置主要有哪些,確定實驗的發(fā)生裝置主要依據什么。

先要確定加熱固體物質來制取氣體,一般用什么反應容器,怎樣連接,用什么儀器來加熱,怎樣固定反應容器。

然后確定反應物是液體和固體而且不需加熱,一般用什么反應容器,怎樣連接。

問題導思

   關于確定實驗的發(fā)生裝置,要說明主要依據什么確定,分以下兩種情況描述:

一是若反應物是固體和固體而且需要加熱,要用什么發(fā)生裝置。

二是反應物是固體和液體而且不需加熱,要用什么發(fā)生裝置。

關于收集裝置的選擇,要說明主要依據什么確定,分以下三種情況描述:

一是難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與水發(fā)生化學反應的氣體適于用什么方法。

二是密度比空氣大且不與空氣中任何成分反應的氣體適于用什么方法。

三是密度比空氣小且不與空氣中任何成分反應的氣體適于用什么方法。

典題導考

黑色陷阱

催化劑有的可加快化學反應,有的可減慢化學反應,比較容易出錯;在化學反應中,催化劑只能“改變其他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而對生成物的質量多少沒有關系;同一個反應可以選用不同的催化劑。

典題變式

下列有關催化劑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在化學反應里能加快其他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而本身質量和性質在反應前后都沒改變的物質叫催化劑

B.二氧化錳是一切化學反應的催化劑

C.在過氧化氫的分解反應前后,二氧化錳的質量和化學性質都沒有發(fā)生改變

D.要使過氧化氫分解放出氧氣,必須加入二氧化錳,否則就不能發(fā)生反應

答案:C

綠色通道

比較幾種制取氧氣方法的利與弊,根據學過的舊知識,探究出新的知識,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典題變式

為保證長時間潛航,在潛水艇里配備氧氣再生裝置,下列化學反應都能生成氧氣,其中最適宜在潛水艇里供給氧氣的反應是____________,與其他反應相比,它的優(yōu)點是____________。

A.氯酸鉀氯化鉀+氧氣

B.水氫氣+氧氣

C.過氧化鈉+二氧化碳碳酸鈉+氧氣

D.氧化汞汞+氧氣

答案:C  原料易得,將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氣體轉化為氧氣,該反應簡便易行,不需加熱和消耗電源,產物無毒

試題詳情

2.氧氣的工業(yè)制法

工業(yè)上采用_____________的方法獲得。

答案:分離液態(tài)空氣

試題詳情

1.實驗室制氧氣

(1)在實驗室里可用________溶液來制取氧氣

①原理:(用文字表達式來表示)

過氧化氫_________+__________

實驗探究二氧化錳的作用:

實驗編號
實驗步驟
實驗現(xiàn)象
實驗結論

在試管中加入5 mL 5%的過氧化氫溶液,用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中
不復燃
在常溫下過氧化氫溶液分解很慢

加熱上述試管,用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中
有氣泡冒出,木條復燃
溫度升高,過氧化氫分解速率加快

在另一支試管中加入5 mL 5%的過氧化氫溶液,并加入少量二氧化錳,用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中
木條復燃
二氧化錳使過氧化氫分解速率加快

   若在實驗前準確稱出二氧化錳的質量,實驗后將二氧化錳回收、干燥、再稱量,會發(fā)現(xiàn)它的質量__________改變。

結論:二氧化錳可使過氧化氫溶液在常溫下迅速分解,作催化劑。

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能改變反應速率,但本身的________和________在反應前后都沒有發(fā)生變化的物質。

②實驗裝置(發(fā)生裝置、收集裝置):

Ⅰ.發(fā)生裝置的選擇:由于過氧化氫是________,二氧化錳是________,且反應不需要________,故采用錐形瓶作為反應容器,配雙孔膠塞,一孔插入分液漏斗,另一孔插入導管。

Ⅱ.收集裝置的選擇:由于氧氣不易溶于水且不和水反應,故要制取較純凈的氣體,需采用________法。又由于氧氣的密度比空氣的平均密度大,故要制取較干燥的氣體時,需采用排________空氣法。

圖2-8

③檢驗方法:

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集氣瓶中,如果,說明該瓶內的氣體是氧氣。

④驗滿方法:

Ⅰ.用排水法收集時,當氣泡從_______冒出時,說明該瓶內的氣體已滿。

Ⅱ.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時,將帶火星的木條放在_______處,如果木條復燃,說明該瓶內的氣體已滿。

⑤實驗步驟:

Ⅰ.檢查裝置的_______;

Ⅱ.加藥品(先加固體,后加液體);

Ⅲ.組裝裝置;

Ⅳ.收集氧氣。

(2)在實驗室中也可以用高錳酸鉀來制取氧氣

①原理:高錳酸鉀________+________+氧氣

②實驗裝置(發(fā)生裝置、收集裝置):

圖2-9

③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并用排水法收集的步驟。

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并用排水法收集,其步驟可總結為“三先三后”(即先檢查裝置________,后裝入_________,先預熱,后集中在藥品的部位加熱;先將導管從_______,后熄滅酒精燈),也可縮記為:“查”“裝”“定”“點”“收”“離”“熄”再利用諧音來理解記憶為:茶荘定點收利息。

答案:(1)①過氧化氫  水  氧氣  沒有  質量  化學性質

②液體  固體  加熱  排水  向上

③木條復燃

④集氣瓶外  集氣瓶口

⑤氣密性

(2)①錳酸鉀  二氧化錳 

③氣密性  藥品  水槽中取出

試題詳情

7.(1)硝酸鉀的質量為:400Kg×7.1%=28.4Kg(2)硝酸鉀中氮元素的質量分數為:×100%=13.9%,28.4Kg硝酸鉀中氮元素的質量為:28.4Kg×13.9%=3.9Kg。

試題詳情

6.硫酸鉀(或K2SO4),氯化銨(或NH4Cl)

試題詳情

5.(1)氮、磷、鉀;

(2)20kg;17.9 %

  (3)方法一:分別取少量兩種化肥,放在鐵片上灼燒,若冒煙的是NH4Cl,無此現(xiàn)象的是K2SO4。方法二:分別取少量兩種化肥于兩支試管中,然后再加入蒸餾水,配成溶液,并分別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產生的是K2SO4,無此現(xiàn)象的是NH4Cl。方法三:分別取少量兩種化肥于兩支試管中,然后再加入熟石灰,加熱,有刺激性氣味氣體放出的是NH4Cl,無此現(xiàn)象的是K2SO4。

試題詳情

1.B;2.B;3.B;4.A

試題詳情

7.(1)1.11﹪  (2) 符合

課題2答案:

試題詳情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