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一個物體從某個高度做自由落體運動,它在最初0.5s內(nèi)的位移恰好等于它最后1s內(nèi)位移的$\frac{1}{8}$.(g取10m/s2)求:
(1)最初0.5s內(nèi)下落的距離;
(2)最后1s的平均速度;
(3)物體在空中運動的時間.

分析 根據(jù)位移時間公式求出最初0.5s內(nèi)的位移,從而求出最后1s內(nèi)的位移,結(jié)合平均速度的定義式求出最后1s內(nèi)的平均速度,結(jié)合平均速度推論得出落地前0.5s末的速度,從而得出落地的速度,結(jié)合速度時間公式求出物體在空中運動的時間.

解答 解:(1)最初0.5s內(nèi)下落的距離
${h}_{1}=\frac{1}{2}g{{t}_{1}}^{2}=\frac{1}{2}×10×0.{5}^{2}m=1.25m$,
(2)最后1s位移h2=8h1=8×1.25m=10m,
最后1s的平均速度$\overline{v}=\frac{{h}_{2}}{t}=\frac{10}{1}m/s$=10m/s
方向:豎直向下.
(3)最后1s內(nèi)的平均速度等于最后1s內(nèi)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
則落地的速度$v={v}_{\frac{t}{2}}+gt′=10+10×\frac{1}{2}m/s=15m/s$,
運動的時間t=$\frac{v}{g}=\frac{15}{10}s=1.5s$.
答:(1)最初0.5s內(nèi)下落的距離為1.25m;
(2)最后1s的平均速度為10m/s;
(3)物體在空中運動的時間為1.5s.

點評 解決本題的關(guān)鍵掌握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運動學(xué)公式和推論,并能靈活運用,有時運用推論求解會使問題更加簡捷.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7.甲、乙兩物體的運動情況如圖所示,下列結(jié)論正確的是( 。
A.甲做勻加速直線運動,乙做勻減速直線運動
B.經(jīng)過2.5s,兩物體速度相同
C.經(jīng)過5s的時間,乙物體到達甲物體的出發(fā)點
D.甲、乙兩物體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8.一個電容器的帶電量是6×10-8 庫侖,兩極板之間的電壓是3伏特,那么這個電容器的電容是2×10-8法拉.如果將其電荷量全部放掉,這個電容器的電容又是2×10-2微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5.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研究地球繞太陽的公轉(zhuǎn)時可以把地球看成質(zhì)點
B.物體沿某一方向做直線運動,通過的路程就是位移
C.子彈出槍口時的速度是800m/s,此速度指的是平均速度
D.火車在福州站停車15分鐘指的是時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2.如圖所示,重力G=20N的物體,在動摩擦因數(shù)為0.2的水平面上向左運動,同時受到大小為5N,方向向右的水平力F的作用,則( 。
A.物體所受摩擦力大小是4N,方向水平向右
B.物體所受摩擦力大小是5N,方向水平向左
C.在運動過程中,若撤去F時,摩擦力仍不變
D.在運動過程中,若撤去F時,則摩擦力變?yōu)?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2.下列設(shè)備或做法中,利用了尖端放電原理的是( 。
A.白熾燈
B.安裝在燃氣灶上的電子點火器的電極做成針尖狀
C.靜電除塵
D.給飛機加油時,要把油箱與大地用電纜連接起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9.點電荷Q、q分別放在A、B兩點,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當(dāng)q的電量加倍時,Q在B點產(chǎn)生的電場強度的大小加倍
B.當(dāng)q的電性改變時,Q在B點產(chǎn)生的電場強度的方向發(fā)生改變
C.當(dāng)Q的電量加倍時,Q在B點產(chǎn)生的電場強度的大小加倍
D.當(dāng)Q的電性改變時,Q在B點產(chǎn)生的電場強度的方向保持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6.如圖所示,兩個質(zhì)量不同的小球用長度不等的細線系在同一點,并在同一水平面內(nèi)做勻速圓周運動,則一定相同的物理量是(  )
A.兩小球運動的周期B.兩小球運動的線速度
C.兩小球運動的向心加速度D.兩繩中拉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7.一顆以300m/s的速度在空中飛行的手榴彈炸成質(zhì)量之比為2:1的大小兩塊,已知大塊以2000m/s的速度沿原方向飛行,求小塊的速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