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在“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guī)律”的實驗中,如圖1所示為一次記錄小車運動情況的紙帶,圖中A、B、C、D、E為相鄰的計數(shù)點,相鄰計數(shù)點間的時間間隔T=0.1s.求:

(1)算出小車在不同位移內(nèi)的平均速度$\overline{{v}_{AB}}$=0.75m/s、$\overline{{v}_{BC}}$=2.01m/s、$\overline{{v}_{CD}}$=3.27m/s、${\bar v_{DE}}$=4.53m/s;
(2)若把這些平均速度看作各段時間中點時刻的瞬時速度,以A作為計時起點,請在圖2坐標紙中作出小車的v-t圖象;
(3)根據(jù)小車的v-t圖象求出運動的加速度是多少?

分析 根據(jù)平均速度$\overline{v}=\frac{x}{t}$求出各段平均速度,勻變速直線運動中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等于該過程中的平均速度,利用描點法可畫出速度-時間圖象,圖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的大小.

解答 解:(1)根據(jù)平均速度$\overline{v}=\frac{x}{t}$得:
$\overline V$AB=$\frac{0.075}{0.1}$=0.75m/s,$\overline V$BC=$\frac{0.276-0.075}{0.1}$=2.01m/s,$\overline V$CD=$\frac{0.603-0.276}{0.1}$=3.27m/s,$\overline V$DE=$\frac{1.056-0.603}{0.1}$=4.53m/s.
(2)把這些速度看成各個時間段內(nèi)時間中點的瞬時速度,
在圖(b)中作出小車的v-t圖象.
(3)由圖象求出小車的加速度a=$\frac{△v}{△t}$=$\frac{4.5-0}{0.36}$=12.6m/s2
故答案為:(1)0.75m/s;2.01m/s;3.27m/s;4.53m/s;(2)如圖所示;(3)12.6m/s2

點評 分清楚實驗中能夠通過儀器直接測得的物理量和運用物理規(guī)律間接求得的物理量的區(qū)別.本題考查了“探究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實驗過程,以及利用勻變速直線的規(guī)律以及推論解答實驗問題的能力,在平時練習中要加強基礎(chǔ)知識的理解與應(yīng)用,提高解決問題能力.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7.甲、乙兩物體,在同一直線上運動,它們的加速度分別為a=4m/s2,a=-4m/s2,那么甲、乙兩物體的運動情況是( 。
A.甲物體運動的加速度大于乙物體運動的加速度
B.甲、乙兩物體的運動方向一定相反
C.甲做加速運動;乙做減速運動
D.甲、乙兩物體的加速度方向一定相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8.如圖所示,在正方形區(qū)域abcd內(nèi)充滿方向垂直紙面向里的、磁感應(yīng)強度為B的勻強磁場.在t=0時刻,一位于正方形區(qū)域中心O的粒子源在abcd平面內(nèi)向各個方向發(fā)射出大量帶正電的同種粒子,所有粒子的初速度大小均相同,粒子在磁場中做圓周運動的半徑恰好等于正方形邊長,不計重力和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力.已知平行于ad方向發(fā)射的粒子在t=t0時刻剛好從磁場邊界cd上的某點離開磁場,(已知sin$\frac{23π}{200}$=$\frac{\sqrt{2}}{4}$)求:
(1)粒子的比荷$\frac{q}{m}$;
(2)從粒子發(fā)射到粒子全部離開磁場所用的時間;
(3)假設(shè)粒子源發(fā)射的粒子在各個方向均勻分布,在t=t0時刻仍在磁場中的粒子數(shù)與粒子發(fā)射的總粒子數(shù)之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5.關(guān)于牛頓第一定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牛頓第一定律是一條實驗定律
B.牛頓第一定律說明了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
C.慣性定律和慣性的實質(zhì)是相同的
D.物體的運動需要力來維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如圖所示,同步衛(wèi)星與地心的距離為r,運行速率為v1,向心加速度為a1;地球赤道上的物體隨地球白轉(zhuǎn)的向心加速度為a2,第一宇宙速度為v2.已知地球質(zhì)量為M,地球半徑為R,引力常量為G.則下列關(guān)系式正確的是( 。
A.R${\;}_{{v}_{1}}$=rv2B.M=$\frac{{a}_{1}{r}^{2}}{G}$C.a1r2=a2R2D.v2=$\sqrt{{a}_{2}R}$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2.一質(zhì)點作勻變速直線運動,其速度表達式為v=(5-4t)m/s,則此質(zhì)點運動的加速度a為-4m/s2,4s末的速度為-11m/s;t=1.25s時物體的速度為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9.某中學正在舉行班級對抗賽,張明明同學是短跑運動員,在百米競賽中,測得他在5s末的速度為10.5m/s,10s末到達終點的速度為10.8m/s,則他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為( 。
A.10.4 m/sB.10.3 m/sC.10.2 m/sD.10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6.如圖所示,四分之一光滑絕緣圓弧軌道AP和水平絕緣且逆時針轉(zhuǎn)動的傳送帶PC固定在同一豎直平面內(nèi),圓弧軌道的圓心為O,半徑為R.傳送帶PC之間距離為L,在OP的左側(cè)空間存在方向豎直向下的勻強電場,場強大小為$E=\frac{mg}{2q}$.一質(zhì)量為m、電荷量為+q的小物體從圓弧頂點A由靜止開始沿軌道下滑,恰好運動到C端后返回.不計物體經(jīng)過軌道與傳送帶連接處P時的機械能損失,重力加速度為g.求:
(1)小物體第一次運動到P點時對軌道的壓力;
(2)小物體與傳送帶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
(3)若傳送帶速度v=2$\sqrt{gR}$,小物體從滑上傳送帶到第一次返回P點過程中,與傳送帶間產(chǎn)生的熱量多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7.在物理學發(fā)展的過程中,許多物理學家的科學發(fā)現(xiàn)推動了人類歷史的進步.在對以下幾位物理學家所作科學貢獻的敘述中,不正確的說法是( 。
A.亞里士多德最先得出運動與力的正確關(guān)系
B.伽利略用實驗和推理,推翻了亞里士多德關(guān)于力和運動的理論
C.牛頓最先提出運動和力的正確關(guān)系
D.牛頓在伽利略和笛卡兒工作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牛頓第一定律,表明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