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甲、乙兩車在一平直道路上同向運動,其v-t圖象如圖所示,圖中△OPQ和△OQT的面積分別為s1和s2(s2>s1).初始時,甲車在乙車前方s0處.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若s0<s1,兩車相遇2次B.若s0=s1,兩車相遇1次
C.若s0=s1+s2,兩車不會相遇D.若s0=s2,兩車相遇1次

分析 此題考察了追擊與相遇問題,解決此類問題的關鍵是分析清楚兩物體的位移關系.兩物體的位移之差等于初始時的距離是兩物體相遇的條件.

解答 解:速度-時間圖象與坐標軸圍成的“面積”表示位移,由圖線可知:在T時間內(nèi),甲車前進了S2,乙車前進了S1+S2
A、若S0+S2<S1+S2,即S0<S1,在T時刻之前,乙車會超過甲車,但甲車速度增加的快,所以甲車還會超過乙車,則兩車會相遇2次,故A正確;
B、若S0+S2=S1+S2,即S0=S1兩車只能相遇一次,此后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大,不可能再次相遇,故B正確;
C、若s0+s2>s1+s2,即s0>s1,速度相等時還沒有相遇,此后兩車不會相遇,故C正確;
D、若S0=S2,由于S2>S1,故S0>S1,速度相等時還沒有相遇,此后兩車不會相遇,故D錯誤;
故選:ABC

點評 1、抓住速度圖象是速度隨時間的變化規(guī)律,是物理公式的函數(shù)表現(xiàn)形式,分析問題時要做到數(shù)學與物理的有機結合,數(shù)學為物理所用.
2、在速度圖象中,縱軸截距表示初速度,斜率表示加速度,圖象與坐標軸圍成的“面積”表示位移,抓住以上特征,靈活分析.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8.如圖所示,重20N的物體放在粗糙水平面上,用F=8N的力斜向下推物體,F(xiàn)與水平面成30°角,物體與水平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0.5,則( 。
A.物體對地面的壓力為24 NB.物體所受的摩擦力為12 N
C.物體所受的合力為5 ND.物體所受的合力為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9.對下列物理公式的理解,其中正確的是( 。
A.由公式φ=$\frac{{E}_{P}}{q}$可知,靜電場中某點的電勢φ是由放入該點的點電荷所具有的電勢能ЕP和該電荷電量q所決定的
B.由公式R=$\frac{U}{I}$可知,導體的電阻R由它兩端的電壓U和它當中通過的電流I決定
C.由公式E=$\frac{kQ}{{r}^{2}}$可知,點電荷Q在距其r處產(chǎn)生的電場強度E由場源電荷電量Q和距場源電荷的距離r決定
D.由公式C=$\frac{Q}{U}$可知,電容器的電容C由電容器所帶電荷量Q和兩極板間的電勢差U決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6.某物體運動的速度圖象如圖所示,根據(jù)圖象可知(  )
A.0~2 s內(nèi)的加速度為1 m/s2
B.0~5 s內(nèi)的位移為8 m
C.第1 s末與第3 s末的速度方向相同
D.第1 s末與第4.5 s末加速度方向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題

13.如圖所示為某次小車實驗時打出的紙帶,打點計時器每隔0.02s打一個點,圖中O點為第一個點,A、B、C、D為每隔4點選定的計數(shù)點.根據(jù)圖中標出的數(shù)據(jù),紙帶上A、B兩點對應的時間為0.1s,紙帶在B、D間的平均速度為100.00cm/s,打B點時紙帶的瞬時速度為85.00  cm/s,小車運動的加速度是0.75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3.在如圖所示的電路中,當開關S接a點時,電壓表示數(shù)為5V,標有“5V  2.5W”的小燈泡L正常發(fā)光;當開關S接b點時,電流表示數(shù)為1A,電壓表示數(shù)為4V.求:
(1)當開關S接a點時,電流表的示數(shù).
(2)電阻R的阻值.
(3)電源的電動勢和內(nèi)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5.如圖,xOy平面內(nèi),y軸右側邊長為2R的正方形區(qū)域內(nèi)有沿y軸正方向的勻強電場,電場強度大小E,以O1〔R,0〕為圓心,R為半徑的圓內(nèi)有垂直于紙面向外的勻強磁場,磁感應強度大小為B,現(xiàn)從O點沿x軸正方向,不斷向電磁場區(qū)域射入速度相同的正粒子,粒子恰好能做勻速直線運動.當撤去電場,粒子離開磁場區(qū)域時,速度與x軸正方向的夾角θ=60°(圖中未畫出).不計粒子所受重力及粒子間相互作用力.MN是過圓心O1且平行于y軸的直線.求:(結果均用根式表示,sin60°=$\frac{\sqrt{3}}{2}$,cos60°=$\frac{1}{2}$)
(1)粒子的荷比$\frac{q}{m}$;
(2)當撤去電場,粒子在正方形區(qū)域內(nèi)的運動時間;
(3)當撤去MN右側的磁場且保留圓內(nèi)電場(即圓周與正方形所夾空間無電、磁場),粒子從某點P(圖中未畫出)離開正方形區(qū)域,求P點的縱坐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題

2.某同學用圖示的裝置來驗證加速度和質(zhì)量成反比,在自制的雙層架子上固定平板玻璃,架子放在水平桌面上,連接小車的細繩跨過定滑輪與小桶相連,實驗步驟如下:
①在兩個小桶中裝入適量細砂,并使兩桶質(zhì)量(含沙子)相同
②兩車緊靠架子左邊的擋板,在乙車上放一個砝碼,同時釋放兩車,當車運動一段時間后,用手機對整個裝置進行拍照,在照片上,通過裝置上的刻度尺,測出甲、乙兩車運動的距離s1,s2,
③在乙車上逐漸增加砝碼個數(shù),重復步驟②
(1)本實驗的原理是通過驗證小車發(fā)生的位移與小車的質(zhì)量成反比,來驗證合外力一定時加速度與質(zhì)量成反比;
(2)實驗前,該同學將裝置的左端適當墊高了一些,目的是平衡摩擦力,實驗過程中乙車(填“甲”或“乙”)受到的拉力更接近沙桶(含沙子)的重力.
(3)若該同學以$\frac{{s}_{1}}{{s}_{2}}$為橫坐標,以乙車(含砝碼)的質(zhì)量m為縱坐標,作出的圖線是直線,該直線的斜率為甲車的質(zhì)量(填“甲車”、“乙車”(含砝碼)或“沙桶”(含沙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題

3.在“探究加速度與力、質(zhì)量的關系的實驗”時,采用了如圖甲所示的實驗方案.操作如下:
(1)平衡摩擦力時,若所有的操作均正確,打出的紙帶如圖乙所示,應增大(填“減小”或“增大”)木板的傾角,反復調(diào)節(jié),直到紙帶上打出的點跡間距相等為止.
(2)已知小車質(zhì)量為M,盤和砝碼的總質(zhì)量為m,要使細線的拉力近似等于盤和砝碼和總重力,應該滿足的條件是m遠小于M(填“遠小于”、“遠大于”或“等于”).

(3)圖丙為小車質(zhì)量一定時,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描繪的小車加速度a與盤和砝碼的總質(zhì)量m之間的實驗關系圖象.若牛頓第二定律成立,則小車的質(zhì)量M=0.08kg.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