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物理 > 題目詳情
一個質量是50kg的人站在升降機的地板上,升降機的頂部懸掛了一個彈簧秤,彈簧秤下面掛著一個質量為m=5kg的物體A,當升降機向上運動時,他看到彈簧秤的示數(shù)為40N,g取10m/s2,求此時人對地板的壓力.
以A為研究對象,對A進行受力分析,如圖所示,選向下為正方向,由牛頓第二定律可知:
mg-FT=ma,
所以 a=
mA-FT
mA
=
5×10-40
5
m/s2=2m/s2
再以人為研究對象,Mg-FN=Ma,
則得:FN=M(g-a)=50×(10-2)N=400N,方向豎直向上.
根據(jù)牛頓第三定律得:人對地板的壓力FN′=FN=400N,方向豎直向下.
答:此時人對地板的壓力為400N,方向豎直向下.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在2008年北京殘奧會開幕式上,運動員手拉繩索向上攀登,最終點燃了主火炬,體現(xiàn)了殘疾運動員堅韌不拔的意志和自強不息的精神.為了研究上升過程中運動員與繩索和吊椅間的作用,可將過程簡化.一根不可伸縮的輕繩跨過輕質的定滑輪,一端掛一吊椅,另一端被坐在吊椅上的運動員拉住,如圖所示.設運動員的質量為65kg,吊椅的質量為15kg,不計定滑輪與繩子間的摩擦,重力加速度取g=10m/s2.當運動員與吊椅一起正以加速度a=1m/s2上升時,試求:
⑴運動員豎直向下拉繩的力;
⑵運動員對吊椅的壓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2009年8月17日,在德國柏林進行的2009世界田徑錦標賽女子撐桿跳高決賽中,羅格夫斯卡以4米75的成績奪冠。若不計空氣阻力,則羅格夫斯卡在這次撐桿跳高中
 
A.起跳時桿對她的彈力大于她的重力
B.起跳時桿對她的彈力小于她的重力
C.起跳以后的下落過程中她處于超重狀態(tài)
D.起跳以后的下落過程中她處于失重狀態(tài)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如圖1甲所示,勁度系數(shù)為k2的輕質彈簧,豎直放在桌面上,上面壓一質量為m的物塊,另一勁度系數(shù)為k1的輕質彈簧豎直地放在物塊上面,其下端與物塊上表面連接在一起,要想使物塊在靜止時,下面彈簧承受物重的2/3,應將上面彈簧的上端A豎直向上提高的距離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多選題

對跳高運動員跳高過程中的一系列動作,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起跳時地面給運動員的支持力大于運動員受到的重力
B.起跳時地面給運動員的支持力大小等于運動員對地面的壓力
C.運動員在離開地面上升過程中處于超重狀態(tài)
D.運動員在離開地面上升過程中處于失重狀態(tài)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如圖所示,質量m1=0.5kg的長木板在水平恒力F=6N的作用下在光滑的水平面上運動,當木板速度為υ0=2m/s時,在木板右端無初速輕放一質量為m2=1.5kg的小木塊,此時木板距前方障礙物s=4.5m,已知木塊與木板間動摩擦因素μ=0.4,在木板撞到障礙物前木塊未滑離木板.g取10m/s2
(1)木塊運動多長時間與木板達到相對靜止;
(2)求木塊撞到障礙物時木塊的速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物體A、B質量分別為10kg和5kg.它們由輕繩連接靜止在水平面上如圖所示.當B受到水平拉力F以后,該系統(tǒng)開始作勻加速直線運動,加速度大小為4m/s2.在第5秒末使連接A、B的繩斷開,又經過20秒,A物體停止了運動,已知B與水平面的摩擦系數(shù)為0.2.(g=10m/s2)求:
(1)A物體與水平面的摩擦系數(shù);
(2)斷開前繩的張力;
(3)水平外力F.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彈簧秤上端固定在升降機的頂上,另一端掛一重物,升降機靜止時彈簧的伸長量為L.升降機做下列哪種運動時,彈簧伸長量增大(  )
A.升降機向上做勻速運動
B.升降機向下做勻速運動
C.升降機向上做勻加速運動
D.升降機向下做勻加速運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第谷、開普勒等人對行星運動的研究漫長而曲折,牛頓在他們研究的基礎上,得出了科學史上最偉大的定律之一——萬有引力定律。下列有關萬有引力定律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開普勒通過研究觀測記錄發(fā)現(xiàn)行星繞太陽運行的軌道是橢圓
B.太陽與行星之間引力的規(guī)律并不適用于行星與它的衛(wèi)星
C.庫侖利用實驗較為準確地測出了引力常量G的數(shù)值
D.牛頓在發(fā)現(xiàn)萬有引力定律的過程中應用了牛頓第三定律的知識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