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一物體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運動,在相互垂直的x方向和y方向上的分運動的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guī)律如圖所示.關于物體的運動,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物體運動的初速度大小是7 m/sB.物體做變加速直線運動
C.物體做勻變速曲線運動D.物體運動的加速度大小是5 m/s2

分析 物體做曲線運動的特征是加速度與速度不在同一直線上,分析合運動的初速度方向與加速度方向關系,分析物體的運動性質;根據(jù)平行四邊形定則求解初速度大。

解答 解:A、根據(jù)圖象可知物體的初速度為:v0=$\sqrt{{{v}_{x}}^{2}+{{v}_{y}}^{2}}=\sqrt{{3}^{2}+{4}^{2}}$=5 m/s,故A錯誤;
B、由圖知,x方向的初速度沿x軸正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加速度為零;y方向的初速度沿y軸負方向,做勻變速直線運動,加速度沿y軸方向,則合運動的初速度方向不在y軸方向上,合運動的加速度沿y軸方向,與合初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線上,物體做勻變速曲線運動.故C正確,B錯誤;
D、從圖象知物體的加速度大小等于y軸方向的加速度,大小為a=$\frac{4}{2}$=2(m/s2),故D錯誤.
故選:C

點評 本題關鍵要掌握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和平行四邊形定則,就能分析物體的運動情況.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3.一交流電壓為u=100$\sqrt{2}$sin100πt V,由此表達式可知( 。
A.用電壓表測該電壓其示數(shù)為100 V
B.該交流電壓的周期為0.02 s
C.將該電壓加在100Ω的電阻兩端,電阻消耗的電功率為200 W
D.t=$\frac{1}{400}$s時,該交流電壓的瞬時值為100 V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4.汽車先以a1=0.5m/s2的加速度由靜止開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經過20s加速,在20s末改做勻速直線運動,當勻速運動持續(xù)一段時間后,因遇到障礙汽車便緊急剎車,已知剎車的加速度為a2=-2m/s2,求:
(1)汽車勻速運動時的速度大小;
(2)汽車從剎車到停止運動所通過的時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1.如圖所示,AB和BC為粗糙程度均勻的水平面和斜面,B點有微小的圓弧與兩個面相切過渡.一物體(可看作質點)從A點以某一速度出發(fā)做勻減速運動并沖上斜面BC再作勻減速運動直到速度為零,以出發(fā)點為計時起點,各時間點的速度大小如表所述.
t(s)012345
v(m/s)151311840
求:(1)AB和BC段加速度大小  
(2)物體到達B點速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8.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電視機銘牌上所標的“額定電壓220V”指的是交流電壓的峰值
B.交流發(fā)電機是利用電磁感應的原理來工作的
C.在遠距離輸電中,采用高壓輸電的目的是為了增大輸電線路中的電流
D.在高壓輸電中要用到變壓器,變壓器的鐵芯中會產生感應電流--渦流,但這種渦流不會有熱效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8.“嫦娥一號”和“嫦娥二號”衛(wèi)星相繼完成了對月球的環(huán)月飛行,標志著我國探月工程的第一階段已經完成.設“嫦娥二號”衛(wèi)星環(huán)繞月球的運動為勻速圓周運動,它距月球表面的高度為h,已知月球的半徑為R,月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為g,求“嫦娥二號”衛(wèi)星繞月球運動的周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5.質量為M的物塊以速度v運動,與質量為m的靜止物塊發(fā)生正碰,碰撞后兩者的動量正好相等.兩者質量之比M:m可能為( 。
A.4B.3C.3.5D.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3.如圖所示的平行板之間,存在著相互垂直的勻強磁場和勻強電場,磁場的磁感應強度B1=0.20T,方向垂直紙面向里,電場強度E1=1.0×105V/m,PQ為板間中線.緊靠平行板右側邊緣xOy坐標系的第一象限內,有一邊界線AO,與y軸的夾角∠AOy=45°,邊界線的上方有垂直紙面向外的勻強磁場,磁感應強度B2=0.25T,邊界線的下方有水平向右的勻強電場,電場強度E2=5.0×105V/m,在x軸上固定一水平的熒光屏.一束帶電荷量q=8.0×10-19C、質量m=8.0×10-26kg的正離子從P點射入平行板間,沿中線PQ做直線運動,穿出平行板后從y軸上坐標為(0,0.4m)的Q點垂直y軸射入磁場區(qū),最后打到水平的熒光屏上的位置C.求:
(1)離子在平行板間運動的速度大小;
(2)離子打到熒光屏上的位置C的坐標.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