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來源:2014-2015學年河南省淮濱二高高三上學期第三次測試卷理綜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有關生物學實驗的表述準確的是
A.用口腔上皮細胞觀察DNA和RNA的分布時可發(fā)現細胞多數區(qū)域呈紅色
B.用健那綠染液對鹽酸水解后的根尖細胞染色,可觀察線粒體在根尖細胞中的分布
C.低溫誘導植物染色體數目的變化實驗可選用洋蔥根尖成熟區(qū)細胞來觀察誘導效果
D.在“觀察DNA和RNA的分布”及“觀察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兩實驗中鹽酸的主要作用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4-2015學年河南省淮濱二高高三上學期第三次測試卷理綜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有關細胞生命歷程的說法正確的是
A.細胞相對表面積越大,細胞對物質的運輸速率越高
B.細胞分化使多細胞生物體中的細胞趨向專門化,有利于提高各種生理功能的效率
C.隨細胞的衰老,細胞內的色素(如黑色素)逐漸積累而形成“老年斑”
D.在不利因素影響下,由于細胞正常代謝活動中斷而引起的細胞死亡屬于細胞凋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4-2015學年河南省淮濱二高高三上學期第三次測試卷理綜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如圖表示生物界完整的中心法則,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A.上述過程都需要模板、原料、酶和能量
B.上述過程均遵循堿基互補配對原則,其中②不同于③的堿基配對方式為T-A
C.在原核細胞中,②③過程可在細胞同一區(qū)域同時發(fā)生
D.①②③過程均可在線粒體、葉綠體中進行;④⑤過程發(fā)生在某些病毒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4-2015學年河南省淮濱二高高三上學期第三次測試卷理綜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關于物種的形成,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生物進化的實質是新物種的形成
B.地理隔離使種群基因庫產生差別,必然導致生殖隔離
C.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是形成新物種的前提
D.自然選擇直接作用于不同的基因型,進而導致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4-2015學年河南省淮濱二高高三上學期第三次測試卷理綜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生物膜系統(tǒng)在細胞的生命活動中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圖1~3表示3種生物膜結構及其所發(fā)生的部分生理過程。請回答下列問題:
(1)構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是 ,圖1~3中生物膜的功能不同,從生物膜的組成成分分析,其主要原因是 。
(2)圖1表示的生理過程是 ,圖3表示的生理過程是 。
(3)圖2為哺乳動物成熟紅細胞的細胞膜,圖中葡萄糖和乳酸跨膜運輸的共同點是都需要 ,如果將圖2所示細胞放在無氧環(huán)境中,圖中葡萄糖和乳酸的跨膜運輸 (都會/有一個會/都不會)受到影響,原因是 。
(4)圖1~3說明生物膜具有的功能有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4-2015學年河南省淮濱二高高三上學期第三次測試卷理綜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如圖是不同條件對番茄光合作用的影響。圖甲表示在最適溫度及其它條件保持不變的條件下番茄葉片CO2釋放量隨光照強度變化的曲線,圖中B、C、D是橫坐標上的點;圖乙是研究人員測定的不同土壤含水量條件下番茄葉片的氣孔導度(氣孔開放程度)和胞間CO2濃度的結果。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甲中E點后曲線保持水平不變,此時限制番茄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環(huán)境因素是 ,若圖中其它條件不變,溫度上升5℃則E點將向 方向移動,圖甲中的C點驟變?yōu)? 點時,短時間內三碳化合物的含量將上升(請用圖中橫坐標上的字母回答)。
(2)圖甲中B點時,番茄葉肉細胞內能為細胞主動運輸吸收K+提供ATP的場所有 ,在C點對應的光照強度下,番茄葉肉細胞中的磷酸分子在葉綠體中的移動方是 。
(3)圖乙表示隨著土壤含水量降低,番茄的氣孔導度降低,但細胞間CO2并未因光合作用消耗而降低,反而逐漸升高,對此有兩種不同觀點:觀點一認為光合產物的輸出變慢,導致細胞內光合產物積累,最后阻礙了CO2吸收利用;觀點二認為細胞內水分虧缺導致葉綠體片層結構破壞,從而直接影響 反應,而且不能恢復。為驗證上述觀點,將培養(yǎng)在 條件下的番茄幼苗分為兩組,實驗組番茄幼苗進行 處理,對照組保持原有狀態(tài)。若實驗組番茄幼苗光合速率 ,則觀點一不成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4-2015學年河南省淮濱二高高三上學期第三次測試卷理綜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某種自花受粉、閉花傳粉的植物,其花的顏色為白色。請分析并回答下列問題:
Ⅰ.自然狀態(tài)下該種植物一般都是_________(純合子/雜合子);若讓兩株相對性狀不同的該種植物進行雜交時,應先除去母本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然后在進行人工異花傳粉的過程中,需要兩次套上紙袋,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現發(fā)現這一白花植株種群中出現少量紅花植株,但不清楚控制該植物花色性狀的核基因情況,需進一步研究。
(1)若花色由一對等位基因D、d控制,且紅花植株自交后代中紅花植株均為雜合子,則紅花植株自交后代的表現型及比例為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花色由D、d,E、e兩對等位基因控制。現有一基因型為DdEe的植株,其體細胞中相應基因在DNA上的位置及控制花色的生物化學途徑如下圖。
①DNA所在染色體上的基因不能全部表達,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該植株花色為_________________,其體細胞內的DNA1和DNA2所在的染色體之間的關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該植株自交時(不考慮基因突變和交叉互換現象)后代中純合子的表現型為__________,該植株自交時后代中紅花植株占____________。通過上述結果可知,控制花色的基因遺傳____________(是/不是)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4-2015學年河南省淮濱二高高三上學期第三次測試卷理綜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2013年12月,國際生命科學領域的權威學術雜志《細胞》對外發(fā)布,來自中國北京大學的科研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完成了人類單個卵細胞高精度基因組測序。請回答:
(1)在人體卵細胞的成熟過程中,伴有極體的形成。通過對極體的全基因組測序,可推斷出受精卵中來自
方的基因組情況。假設由某雜合子的次級卵母細胞形成的極體,其基因組成為Ab,在不考慮染色體交叉互換的情況下,另外極體中的基因組成為 。
(2)下圖A表示某哺乳動物某器官內連續(xù)發(fā)生的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目的變化曲線,圖B、圖C為該過程中一個細胞內部分染色體的行為變化的示意圖,據圖回答:
①圖B、圖C所示的分裂時期在圖A中分別位于過程 。
②若該動物的基因型為AaBb(兩對基因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一般情況下,圖C細胞移向同一極的基因是___________。
③設該動物正常體細胞中核DNA含量為2a,請參照圖A在下圖相應位置,繪制出此過程中核DNA含量的變化曲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4-2015學年河南省淮濱二高高三上學期第三次測試卷理綜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洋蔥是研究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和染色體變異的理想實驗材料,請回答有關問題。
Ⅰ.下圖表示洋蔥根尖細胞有絲分裂裝片的制作與觀察過程,據圖回答:
(1)A過程叫 ,作用是 。
(2)C過程叫 ,主要目的是 。
(3)D過程中需要對載玻片上的根尖進行按壓,以促使細胞 。
(4)E過程中需要先在低倍鏡下找到根尖的 細胞,才能進行下一步的觀察。
Ⅱ.用秋水仙素處理植物分生組織,能誘導細胞內染色體數目加倍,形成多倍體植物細胞,那么,用一定時間的低溫(4℃)處理水培的洋蔥根尖時,是否也能誘導細胞內染色體數目的加倍,形成多倍體植物細胞呢?請就低溫對細胞內染色體數目的影響是否與秋水仙素作用相同這個問題進行實驗探究。
材料用具:長出根的洋蔥(2N=16)若干、小燒杯或培養(yǎng)皿若干、清水、冰箱、2%的秋水仙素溶液。
(1)針對上面的問題作出的假設是: 。
(2)根據你的假設,請完善設計方案步驟:
①取三個潔凈的培養(yǎng)皿,分別編號為1、2、3。
②分別在1號和2號培養(yǎng)皿中加入適量且等量的清水,3號培養(yǎng)皿中加入 。
③將三組生長狀況相同的長出根的洋蔥分別放入三個培養(yǎng)皿中,讓洋蔥的根浸泡或接觸液體,然后將三組實驗裝置整套分別放在不同環(huán)境中處理,其中1號放在室溫下,2號放在 中,3號放在 下,培養(yǎng)一定時間。
④實驗結果檢測:制作洋蔥根尖臨時裝片,放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染色體的數目變化。
(3)實驗結果預測與結論:
①若1號與2號結果相同,則 。
②若 結果相同,則低溫可誘導細胞內染色體數目加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2014-2015學年湖南省婁底市名校高一上期末考試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有關病毒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病毒沒有細胞結構,只能依賴活細胞才能生存
B.HIV會感染人體免疫系統(tǒng),使淋巴細胞大量破壞,直接導致病人死亡
C.病毒既不屬于原核生物,也不屬于真核生物
D.有些病毒含有病毒癌基因及致癌有關的核酸序列,可感染人的細胞,從而誘發(fā)癌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