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南宋詩人楊萬里道:“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荷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那么使荷葉呈現(xiàn)綠色、荷花呈現(xiàn)紅色的物質(色素)各分布在哪里( )
A.線粒體、高爾基體
B.高爾基體、液泡
C.葉綠體、液泡
D.葉綠體、細胞質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人體內有多種蛋白質,下列有關蛋白質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抗原的化學本質是球蛋白
B.血漿滲透壓的大小與血紅蛋白含量直接相關
C.血漿中含有一些蛋白質類激素,如甲狀腺激素
D.突觸后膜上的神經遞質受體為糖蛋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科研人員發(fā)現(xiàn)某突變型水稻葉片的葉綠素含量約為野生型的一半,但固定CO2的酶活性顯著高于野生型。下圖所示兩條曲線分別為兩種類型水稻在不同光照強度下的CO2吸收速率。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 曲線B表示突變型,其光飽和點對應的光照強度較低
B. 曲線A和B與縱坐標軸的交點相同代表呼吸速率相同
C. P點處突變型和野生型水稻的真光合速率相同
D. 低于P點,限制突變型水稻光合速率的環(huán)境因素是光照強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植物的生長離不開適宜的溫度,過高的溫度往往使植物抑制生長甚至引起死亡。閱讀資料回答下列有關問題。
(1)科學家通過一些實驗,獲得了小麥在大田中的相關的數(shù)據(jù),如圖1:
曲線a:光照非常弱,CO2濃度最低(遠小于0.03%);
曲線b:適當遮蔭(相當于全光照的1/25),CO2濃度為0.03%;
曲線c:全光照(晴天不遮蔭),CO2濃度為0.03%;
曲線d:全光照,CO2濃度為1.22%
①該實驗中,科學家研究了________與______之間的相互關系。
②本實驗中,在________條件下凈光合速率最大,當超過一定溫度范圍時,凈光合速率都下降,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
(2)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高溫還能誘導細胞產生自由基從而影響到膜的穩(wěn)定性。
①從圖中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高溫均會誘導自由基產生,極端高溫自由基產生速率隨時間的延長而________,中度高溫自由基的產生速率與對照比在7d前________,但在7d后會緩慢上升。
②自由基的產生和積累對膜穩(wěn)定性的影響,可能是自由基攻擊膜主要成分________,使膜的結構和功能受到破壞。
③欲探究高溫熱害造成的損傷是否可逆,研究人員將植株幼苗在中度高溫、極端高溫條件進行處理,并分別在處理的第1、3、5、7、9、11天轉入正常溫度條件進行恢復生長,測定各處理恢復5d后的凈光合速率,得到如下數(shù)據(jù):由圖中數(shù)據(jù)表明,____________。
(3)進一步研究顯示,光合速率的下降與類囊體膜被破壞有關。位于類囊體的葉綠素a接受光照后通過一系列反應將H+泵入類囊體腔構建H+濃度梯度。為證明“跨類囊體膜H+濃度梯度的推動下合成ATP”。配置pH4和pH8的緩沖液若干,設計如下:
①在黑暗時把類囊體放在pH4的溶液中,讓基粒類囊體膜腔的pH值下降至4。
②實驗組將酸性類囊體移入pH________并含有________的緩沖溶液中。在________(黑暗或光照)條件下一段時間后,有ATP產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面的圖甲為反射的模式圖,圖乙是神經元之間通過突觸傳遞信息的圖解。請回答下列問題:
(1)圖甲中的D所示的結構屬于反射弧中的__________,B所在的神經元是__________。興奮以__________的形式沿著神經纖維傳導,當興奮到達E處時,在該結構中發(fā)生的信號轉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字和箭頭表示)。
(2)一般來說,位于F的低級中樞受__________中相應的高級中樞的調控。
(3)如果在B處給予適宜強度的刺激,則膜內的電位變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圖乙中的K表示的是__________,H3表示的是__________,在圖乙中興奮的傳遞方向是單方向的,原因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適當增加某離體神經纖維所處溶液的KCl濃度,其靜息電位的絕對值會__________(填“增大”“不變”或“減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