蔗糖是儲藏在甘蔗、甜菜中的糖,其化學式為C12H22O11.下列有關蔗糖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蔗糖中碳元素的質量分數為40%
B.蔗糖中碳、氫、氧原子的個數比是12:22:11
C.蔗糖分子中碳、氫、氧元素的質量比是1:2:1
D.蔗糖的相對分子質量為180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20年山東省德州市中考模擬化學試卷 題型:實驗題
某同學為了探究相關金屬的化學性質,做了下列實驗:
(1)A試管中實驗現象是_____。
(2)只通過A和B實驗尚不能證明銅、銀兩種金屬的活動性強弱,需補充一個實驗來證明,補充實驗所用試劑合理的是_____。
A Cu、Ag、稀鹽酸 B Cu、AgNO3溶液
(3)實驗C中物質充分反應后,某同學對試管中固體的成分提出以下四種猜想:
A Zn、Cu、Ag B Zn、Cu C Cu、Ag D Ag
這四種猜想中明顯不合理的是_____(填編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20年山東省德州市2020年中考模擬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將質量相等的A、B、C三種金屬,同時分別放入三份溶質質量分數相同且足量的稀鹽酸中,反應生成H2的質量與反應時間的關系如圖所示.根據圖中所提供的信息,得出的結論正確的是(已知:A、B、C在生成物中均為+2價)
A.放出H2的質量是B>A>C
B.金屬活動性順序是A>B>C
C.反應速率最大的是A
D.相對原子質量是C>B>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20年山東省德州市2020年中考模擬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某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做了如下圖所示兩個實驗。
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①②號試管對比說明燃燒需要氧氣
B.實驗一、實驗二所發(fā)生的反應都屬于氧化反應,都發(fā)光放熱
C.⑤、⑥號試管變量是水蒸氣
D.實驗二鐵銹蝕也不能排除空氣中二氧化碳參與反應的可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中考題原創(chuàng):安全、放心使用食品保鮮膜 題型:單選題
2008年6月1 日起開始全國執(zhí)行“限塑令”,各地都紛紛組織宣傳活動,發(fā)放無紡布袋。生產無紡布的主要原料為:聚丙烯、聚酯和粘膠等。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A.大部分塑料在自然環(huán)境中很難降解 B.使用無紡布袋有利于減少“白色污染”
C.生產無紡布與棉布的原料都是天然纖維 D.聚乙烯、聚丙烯、聚酯都屬于合成材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9年廣東省梅州市中考模擬化學試卷 題型:實驗題
根據下圖回答有關問題。
(1)儀器F的名稱為___________。
(2)從A、B、C中選擇一個有錯誤的操作并寫出改正方法:錯誤操作是_____ ( 填序號),改正方法是_________。
(3)選擇儀器D~I完成下列實驗: .
①用KMnO4制備O2 ,應選儀器__________ (填序號)。 連接好裝置后,需檢查裝置的氣密性,具體操作方法是:先將導管一端浸入水中,然后用手捂住試管,若導管口有氣泡,放手后______ ,則氣密性良好。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
②用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制備CO2,且反應能隨時發(fā)生或停止,應選儀器_____ ( 填序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 ;CO2 用_____________(填“向上”或“向下” )排空氣法收集。
(4)如圖是以鋅粒和稀硫酸反應制備并用排水法收集H2的裝置。請在答題:卡中把圖補畫完整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9年廣東省梅州市中考模擬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關愛生命,注意安全,擁抱健康”是永恒的主題。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缺碘會引起骨質疏松、佝僂病等
B.使用含氟牙膏可以防治氟斑牙和氟骨病
C.元素周期表中的各種元素都是人體所必需的
D.誤服硫酸銅等含重金屬離子的鹽,應立即服用牛奶或雞蛋清緩解中毒,并及時送醫(y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廣東省中山市2019-2020學年九年級下學期第三次月考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下表物質中含有少量雜質,其中除雜方法正確的是( 。
物質 | 雜質 | 除去雜質的方法 | |
A | CaCl2 溶液 | MgCl2 | 加入金屬鈣 |
B | NaNO3 溶液 | AgNO3 | 滴入氯化鉀溶液 |
C | CO2 | CO | 通入氧氣,點燃 |
D | KCl | MnO2 | 加入足量的水,溶解、過濾、蒸發(fā)、結晶 |
A.A B.B C.C 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