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C、O、N、K中選擇元素組成符合要求的物質,將其化學式填寫在橫線上。
(1)要使舞臺上出現(xiàn)云霧繚繞的景象可用______;
(2)可用來填充燈泡的氣體______;
(3)農業(yè)上可用作復合肥料的鹽______。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用置換反應驗證鐵的金屬活動性比銅強,下列各組藥品能達到目的的是( )
A.Ag、FeSO4、CuSO4 B.Fe、Cu、H2SO4
C.Fe、Cu、ZnSO4 D.Fe、Cu、K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從H、C、N、O、Na、Al、Cu七種元素中選擇適當的元素,按要求用化學用語填空:
(1)兩個鋁離子______;
(2)氨氣中氮元素的化合價為-3價______;
(3)小蘇打中的陰離子______;
(4)相對分子質量最小的氧化物______;
(5)最簡單的有機物在氧氣中燃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二氧化碳生成的置換反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某化學興趣小組的學生,發(fā)現(xiàn)金屬R不在初中所學的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該小組為了解R與常見金屬鋁、銅的金屬活動性順序,進行如下探究活動:
【作出猜想】他們考慮到鋁的活動性比銅強,對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作出如下猜想:
猜想一:Al>Cu>R;
猜想二: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三:R>Al>Cu。
【查閱資料】R是一種銀白色的金屬,R與稀鹽酸、稀硫酸反應生成藍色的+2價R的鹽溶液;常溫下鋁的表面會形成一層致密的氧化膜;硫酸鋁、氯化鋁、硝酸鋁的溶液均為無色。
【實驗探究】為了探究哪一種猜想成立,甲、乙、丙三位同學分別針對猜想一、猜想二、猜想三設計實驗并展開實驗探究。
猜想 | 主要操作 | 主要現(xiàn)象 | 實驗結論 |
猜想一 | 打磨R絲,并將其插入到硫酸銅溶液中 | R絲表面覆蓋了一層紅色的物質 | 猜想一_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 |
猜想二 | 打磨粗細相同的R絲、鋁絲、銅絲,分別將它們插入到體積相同、溶質質量分數也相同的稀鹽酸中 | ①R絲表面產生氣泡緩慢,溶液由無色逐漸變成藍色;②鋁絲表面產生氣泡較快;③銅絲表面沒有氣泡產生 | 猜想二成立。R與稀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 |
猜想三 | ______ | 無明顯現(xiàn)象 | 猜想三成立 |
【交流反思】究竟哪種猜想成立?三位同學經過交流,發(fā)現(xiàn)丙同學在實驗前沒有打磨鋁絲,這可能會導致實驗結論錯誤。于是他們先打磨鋁絲,再將其插入到丙同學做實驗用過的溶液中,一段時間后,溶液的顏色______,進而確認猜想三不成立,猜想二成立。
【歸納總結】探究結束后,他們總結得出:通過金屬與______反應或金屬與______反應可以比較金屬活動性強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化學方程式符合事實且書寫正確的是( )
A.用熟石灰處理硫酸廠中的廢水:Ca(OH)2+H2SO4CaSO4+H2O
B.硫磺在空氣中燃燒:S+O2SO2
C.細鐵絲在氧氣中燃燒:4Fe+3O22Fe2O3
D.用小蘇打治療胃酸過多:Na2CO3+2HCl2NaCl+H2O+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對水的認識正確的是
A.長期飲用蒸餾水對身體有益
B.在河水中加入明礬可除去所有雜質
C.水體有自凈能力,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可任意排放
D.在淡水資源缺乏的海島上,可考慮用蒸餾法從海水中提取淡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1)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 。
(2)生活中的鋼鐵制品通常是鐵的合金,合金屬于 (填“混合物”或“純凈物”)。
(3)一般的導線由銅絲組成,說明銅有其良好的 性(填一條)。
(4)早在西漢時期,人們主要采用“濕法冶金”。如將鐵浸入硫酸銅溶液中,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基本反應類型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實驗室有一瓶標簽被腐蝕的鹽酸,小麗為了測定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在燒杯中配制了8g 10%的NaOH溶液。然后往燒杯中滴加該鹽酸。反應過程中溶液的pH與滴入鹽酸的質量關系如圖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
(1)當pH為4時溶液中的溶質是 ;
(2)計算當pH剛好為7時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寫出計算過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