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長頸漏斗方便加液體藥品,制取裝置包括加熱和不需加熱兩種,如果用雙氧水和二氧化錳制氧氣就不需要加熱,如果用高錳酸鉀或氯酸鉀制氧氣就需要加熱.氧氣的密度比空氣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氣法和排水法收集.實驗室制取CO2,是在常溫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鹽酸制取的,碳酸鈣和鹽酸互相交換成分生成氯化鈣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熱.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氣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高錳酸鉀受熱分解生成錳酸鉀和二氧化錳和氧氣,要注意配平;加熱高錳酸鉀時,試管口要放一團棉花,是為了防止高錳酸鉀粉末進入導管.若用C裝置收集氧氣,當收集氧氣已滿的現(xiàn)象是有當氣泡從集氣瓶口處向外逸出時,說明已經(jīng)收集滿.欲使用裝置F用排水法收集氧氣,先將瓶中裝滿水,再將氣體從短管進入,因為氧氣的密度比空氣大;圖G是硫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瓶中預先加水的目的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空氣污染;硫和氧氣在點燃的條件下生成二氧化硫.
解答 解:(1)長頸漏斗方便加液體藥品,故答案為:長頸漏斗;
(2)如果用高錳酸鉀制氧氣就需要加熱,加熱高錳酸鉀時,試管口要放一團棉花,是為了防止高錳酸鉀粉末進入導管;高錳酸鉀受熱分解生成錳酸鉀和二氧化錳和氧氣,要注意配平;故答案為:A;2KMnO4$\frac{\underline{\;\;△\;\;}}{\;}$K2MnO4+MnO2+O2↑;試管口沒有棉花團;
(3)若用C裝置收集氧氣,當收集氧氣已滿的現(xiàn)象是有當氣泡從集氣瓶口處向外逸出時,說明已經(jīng)收集滿;故答案為:當氣泡從集氣瓶口處向外逸出時,說明已經(jīng)收集滿;
(4)欲使用裝置F用排水法收集氧氣,先將瓶中裝滿水,再將氣體從短管進入,因為氧氣的密度比空氣大;故答案為:b;
(5)圖G是硫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瓶中預先加水的目的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空氣污染;硫和氧氣在點燃的條件下生成二氧化硫;故答案為:吸收二氧化硫,防止空氣污染;S+O2$\frac{\underline{\;點燃\;}}{\;}$SO2;
點評 本考點主要考查了儀器的名稱、氣體的制取裝置和收集裝置的選擇,同時也考查了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和氣體的性質等,綜合性比較強.氣體的制取裝置的選擇與反應物的狀態(tài)和反應的條件有關;氣體的收集裝置的選擇與氣體的密度和溶解性有關.本考點是中考的重要考點之一,主要出現(xiàn)在實驗題中.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方案 | 實驗操作 | 可能的現(xiàn)象 | 結論 |
① | 取適量黑色粉末W用磁鐵吸引 | 黑色粉末全部被吸引 | 猜想1正確 |
② | 取適量黑色粉末W用磁鐵吸引 | 黑色粉末部分被吸引 | 猜想2正確 |
③ | 取適量黑色粉末R用加入足量稀鹽酸 | 黑色粉末全部溶解 | 猜想3正確 |
④ | 取適量黑色粉末R用磁鐵吸引 | 黑色固體部分被吸引 | 猜想3正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實驗編號 | 試劑 | 前10min內產(chǎn)生的氫氣體積/(mL) | |
不同純度的鋅 | 不同體積和溶質質量分數(shù)的稀硫酸 | ||
a | 純鋅 | 30mL30% | 564.3 |
b | 含雜質的鋅 | 30mL30% | 634.7 |
c | 純鋅 | 30mL20% | 449.3 |
d | 純鋅 | 40mL30% | 602.8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化學常識 | B.化學與健康 |
①活性炭除異味是利用它的吸附性 ②合金、塑料、橡膠都屬于合成材料 | ③人體缺乏維生素C易患壞血病 ④海鮮防腐可用甲醛溶液浸泡 |
C.化學與生活 | D.化學與環(huán)境 |
⑤用汽油清洗油污屬于乳化作用 ⑥用燃燒法區(qū)分棉纖維和羊毛纖維 | ⑦使用無磷洗衣粉可減少水污染 ⑧使用可降解塑料可減少“白色污染”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Fe(OH)3 | Cu(OH)2 | |
開始沉淀的pH | 1.9 | 4.7 |
沉淀完全的pH | 3.2 | 6.7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