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
、偻A艘徽祀姡铝辽饋頃r,還沒有送電來。飯菜雖然端上了桌,屋子里卻黑蒙蒙的不能舉著。
②我在桌斗里翻著,居然找到了半截蠟燭,心想:“先吃飯吧,有這點燭,可以應付到來電啦!
、刍鸩瘛班汀钡囊宦暡寥剂,淡藍色的火焰在燭芯上浮動了幾下,橘黃色的火苗漸次升高。燭光是溫馨的,晚飯吃得也很和諧。長久習慣于電燈的我,偶爾來到燭光下,感到別有一番情致,盡管沒有電燈那么洋派闊氣,那么炫人眼目,但它卻是安詳溫柔,沉著而自信的。
、茱埡芸斐酝炅耍娙匀粵]有送來。珍惜著燭的饋贈,挽留著將逝的光明,我一邊喝茶,一邊借著燭光讀書,翻翻新買來的散文選,文章大都是名家的舊作,語句的雋永是不必說的,其中許多揭示人生妙趣和總結(jié)生活哲理的地方也頗耐人尋味。葉圣陶先生說,體味生活中的甜味和苦味,“總比淡漠無味勝過百倍”。什么是味呢?像眼前這截燭,本是無生命的,人們卻偏偏從它身上品嘗出“燭淚惜別”的________,“燭影搖紅”的________,“西窗共剪”的________,“燭炬成灰”的________。物像的偶然,感情的驟發(fā)便是生活的味。生活的味總是百嘗總鮮,韻味無窮!
、轄T快滅了,附才還有幾厘米的燭,此時已熔成一個火山口形成的圓圈,燭芯危危,燭影幢幢,幽藍的光遲遲不肯退去,反更鮮亮,它在生命的終點上奮搏著,是在留戀自己的生活。
⑥……
、郀T光滅了,只有一縷細細的青煙在夜的空氣中冉冉飄升。燭的軀體滅了,它留下了什么呢?“蠟炬成灰淚始干”,它為自己的不幸哭了嗎?不曾。我想起一句名言:“照亮了別人,卻毀滅了自己!币詡體的犧牲,去換取眾生的存在,如果說有淚,那是業(yè)未竟、身先逝的遺憾之淚,是英雄淚。也許,它從來不曾想過要留下什么。正如千千萬萬的工人、農(nóng)民、士兵、教師、服務員一樣,只是平凡、辛勤地工作,從來沒有想過要留下什么。創(chuàng)造甚多,要求甚少。燭如此,人更應該如此啊!
、嗖挥粽吡簦粽呤。這大概也是辯證法吧!其實,是非的衡量不在于留與不留,而在于留什么,不留什么。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正氣;明代民族英雄于謙有“要留清白在人間”的硬骨;共產(chǎn)黨人陳然烈士有“留得子胥豪氣在”的壯懷;革命老人何香凝在給她丈夫廖仲愷先生的詩中有“勸君莫惜頭顱骨,留得中華史上名”的豪情。這些都重在一個“留”字。留者,與天地同在。∥覀兊脑S多革命家、科學家、教育家、文藝家們,他們廢寢忘食地工作,嘔心瀝血地創(chuàng)造,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和人民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戰(zhàn)場、刑場、案頭、試驗室、舞臺、畫室等等,往往是他們生命的最后一息之地。在他們失去生命時,精神卻永存著,他們不就是人民中一支支光焰奪目的燭嗎?
、嵋?jié)u漸深了,我緩步走上陽臺,憑欄眺望,明月懸在天上,天地間,月光是無處不到的;山野田疇,城郭村舍,都沐浴在一片皎潔的月明中,更有那一點點、一團團、閃閃爍爍的燈光,那是使人無限眷戀的人寰,充滿著勃勃生氣。假如把一支微明的燭擺進這光的世界中,也許顯得太渺小。
、鉅T是渺小的,然而,渺小并不可憐,可憐的是自卑;渺小也不可悲,可悲的是不懂得自己的價值。正因為燭懂得自己,才將自己的一點一滴都奉獻給光明,從一開始就不假思索地工作,即使肝腦涂地也仍燃燒不止。
這天夜里,我睡得很香甜,做了一個光明溫暖的夢,夢見自己變成一支光焰熠熠的蠟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