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加粗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太子言,臣愿得謁之�!ⅲ何⑿�
②樊將軍以窮困來丹——歸:歸附
③秦之將軍,可謂深矣。——遇:對待
④于是荊軻遂車而去,終已不顧�!停旱巧�
⑤厚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z:贈送
⑥愿舉國為內(nèi)臣,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龋翰�,列
大王命之�!ǎ合M�
⑧愿大王少假借之,使畢使于前�!俳瑁航o他一點時間
⑨未至身,秦王驚,自而起,絕袖�!褐干碜酉蛏掀�
⑩秦王復擊軻,八創(chuàng)。——被:受

A.②⑤⑥⑨
B.①②③⑧
C.②③④⑤
D.④⑤⑦⑩
B
請在這里輸入關(guān)鍵詞: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單選題

對加粗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
太子言,臣愿得謁之�!ⅲ何⑿�
②樊將軍以窮困來丹——歸:歸附
③秦之將軍,可謂深矣�!觯簩Υ�
④于是荊軻遂車而去,終已不顧。——就:登上
⑤厚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z:贈送
⑥愿舉國為內(nèi)臣,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龋翰�,列
大王命之。——唯:希望
⑧愿大王少假借之,使畢使于前�!俳瑁航o他一點時間
⑨未至身,秦王驚,自而起,絕袖。——引:指身子向上起
⑩秦王復擊軻,八創(chuàng)�!唬菏�
A.②⑤⑥⑨
B.①②③⑧
C.②③④⑤
D.④⑤⑦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對下列句子中加粗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1. A.
    既東鄭(使動用法,使……成為邊境)又欲肆其西(名詞,疆界)
  2. B.
    于是入見威王(名詞,朝廷)皆于齊(動詞,朝見)
  3. C.
    大臣諫(副詞,竭力)乃自步(副詞,勉強)
  4. D.
    ,不肖(形容詞,經(jīng)驗不足)太后之色解(副詞,稍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048

詩歌鑒賞。

石壁精舍還湖中作

謝靈運

  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清暉能娛人,游子憺忘歸。出谷日尚早,入舟陽已微。林壑斂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趨南徑,愉悅偃東扉。慮澹物自輕,意愜理無違。寄言攝生客,試用此道推。

【注】①憺:安適。②陽:日光。微:昏暗。③霏:云飛的樣子。④映蔚(y)):光色相映照。⑤稗:植物名,稗草,似谷。囚依:互相依倚。⑥偃:停息,此指關(guān)上。⑦愜:滿足。⑧攝生客:注意保養(yǎng)生命的人。

(1)給下列加粗詞注音。

(  )

( �。┖�

( �。�

( �。�

( �。┩鼩w

( �。�

(  )

( �。�

(2)下列詩句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

A.清暉能娛人,游子儋忘歸——這一層清麗的光輝呵,(如美聲,如美色)使人息心凝神,陶然忘歸。

B.林壑斂暝色,云霞收夕霏——只見郁郁蔥蔥的森林和幽深的山壑,收斂著昏暗的暮色,金黃色的晚霞凝集了天邊的云彩。

C.慮澹物自輕,意愜理無違——呵!那嫵媚明麗的山光水色,足可使人思慮澹泊,因而覺得外物無足輕重,由于不違于理而覺得志滿意得,愜意歡愉。

D.寄言攝生客,試用此道推——(我)想告訴那些養(yǎng)生之人,不妨用我說的道理去頓悟禪理佛機。

(3)下列對詩歌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

A.宋少帝景平元年(423)秋,詩人辭去了永嘉太守的職務,回到故鄉(xiāng)始寧縣的莊園中。這首詩就是描寫詩人徜徉于故鄉(xiāng)山水間的情景,寫出了詩人在山水游賞中的愉悅之情。

B.這首詩的首四句“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清暉能娛人,游子憺忘歸”,總寫山水的明媚宜人,游賞后的樂趣�?偨Y(jié)性地說出自己游玩一天之后的體會,覺得石壁的山水林泉,無論清晨還是黃昏,都各呈清妍的情態(tài),令人憺然忘歸。

C.這首詩的中間八句詩人鋪敘了一天的行蹤及所觀賞到的景色�!俺龉热丈性纾酥坳栆盐ⅰ�,點明了出谷與登舟出發(fā)去石壁精舍的時間。接著“林壑斂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四句細致地描寫了泛舟湖上所見的傍晚的遠近景致。最后的“披拂趨南徑,愉悅偃東扉”二句,寫舍舟登岸回到家中,高臥于東窗之下的情景。

D.最后四句“慮澹物自輕,意愜理無違。寄言攝生客,試用此道推”,寫他心情欣然自得。不由想起了老莊哲理和養(yǎng)生之道。這幾句詩句寫出了詩人從一天的游覽生活中體會到的樂趣。而這幾句富于哲理性的結(jié)論又是源于詩人對于山水之景的親身感受。

(4)下列對這首詩歌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謝靈運以擅長描繪奇秀的山水景色著稱。讀這首詩,讀者也仿佛置身其境,觀賞著湖山晚景。詩人寫景用詞樸素自然,所以鮑照稱贊謝詩“如初發(fā)芙蓉,自然可愛”,湯惠休也說:“謝詩如芙蓉出水�!边@首詩歌寫山水的明媚宜人,情境俱出,自有一種淡雅的神韻,確實像一株出水芙蓉,淡妝素飾,在月光下?lián)u曳飄香。

B.這首詩在景物描寫上運用了擬人手法。如“清暉能娛人”。本是寫入的主觀感受,但是詩人卻反過來說是山水主動地以其清暉。以其靈秀,“能娛人”。又如“林壑斂暝色。云霞收夕霏”,本是客觀的自然現(xiàn)象,而詩人用了“斂”“收”二字,頓時使這客觀的自然景像染上了濃重的主觀色彩。林壑、云霞都被賦予人的意志,一在加重暮色,一在結(jié)束余輝。正是由于詩人采用擬人的手法寫景物,物我界限在藝術(shù)想象中消失了,從而增強了詩的藝術(shù)感染力。

C.這首詩在章法結(jié)構(gòu)上,以“還”為線索,漸次鋪敘了一天的行蹤及歸后的情景。全篇自晨至昏,寫出了氣候之變、景物之變、角度之變,情趣之變;寫出了詩人在山水游賞中的愉悅之情,也寫出了游賞后所悟得的禪理。通篇層次過渡自然,次序井然不紊,而最后的哲理思索又與開首四句總結(jié)性的詩句遙相呼應,更顯得章法嚴謹。

D.詩人在藝術(shù)上,還采用了時空相間、虛實、詳略相間的手法。通篇的空間,由實人虛,由虛轉(zhuǎn)實;通篇的時間,時而倒溯,時而順流。時空的幾度變換,使得詩歌的內(nèi)涵更加深廣,意境更加開闊。泛舟湖上的景色及高臥東扉之下的情景,都寫得很細致,這是實寫。而從“出谷”到“人舟”,從早至晚,從石壁到湖畔,則是虛寫。這不僅使詩歌剪裁得體,無繁蕪之累,同時,它造成了一大段空白的時空,使讀者得以盡情地馳騁藝術(shù)聯(lián)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語文教研室 題型:048

詩歌鑒賞。

石壁精舍還湖中作

謝靈運

  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清暉能娛人,游子憺忘歸。出谷日尚早,入舟陽已微。林壑斂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趨南徑,愉悅偃東扉。慮澹物自輕,意愜理無違。寄言攝生客,試用此道推。

【注】①憺:安適。②陽:日光。微:昏暗。③霏:云飛的樣子。④映蔚(y)):光色相映照。⑤稗:植物名,稗草,似谷。囚依:互相依倚。⑥偃:停息,此指關(guān)上。⑦愜:滿足。⑧攝生客:注意保養(yǎng)生命的人。

(1)給下列加粗詞注音。

( �。�

( �。┖�

( �。�

( �。�

( �。┩鼩w

( �。�

(  )

( �。�

(2)下列詩句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

A.清暉能娛人,游子儋忘歸——這一層清麗的光輝呵,(如美聲,如美色)使人息心凝神,陶然忘歸。

B.林壑斂暝色,云霞收夕霏——只見郁郁蔥蔥的森林和幽深的山壑,收斂著昏暗的暮色,金黃色的晚霞凝集了天邊的云彩。

C.慮澹物自輕,意愜理無違——呵!那嫵媚明麗的山光水色,足可使人思慮澹泊,因而覺得外物無足輕重,由于不違于理而覺得志滿意得,愜意歡愉。

D.寄言攝生客,試用此道推——(我)想告訴那些養(yǎng)生之人,不妨用我說的道理去頓悟禪理佛機。

(3)下列對詩歌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

A.宋少帝景平元年(423)秋,詩人辭去了永嘉太守的職務,回到故鄉(xiāng)始寧縣的莊園中。這首詩就是描寫詩人徜徉于故鄉(xiāng)山水間的情景,寫出了詩人在山水游賞中的愉悅之情。

B.這首詩的首四句“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清暉能娛人,游子憺忘歸”,總寫山水的明媚宜人,游賞后的樂趣。總結(jié)性地說出自己游玩一天之后的體會,覺得石壁的山水林泉,無論清晨還是黃昏,都各呈清妍的情態(tài),令人憺然忘歸。

C.這首詩的中間八句詩人鋪敘了一天的行蹤及所觀賞到的景色�!俺龉热丈性纾酥坳栆盐ⅰ�,點明了出谷與登舟出發(fā)去石壁精舍的時間。接著“林壑斂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四句細致地描寫了泛舟湖上所見的傍晚的遠近景致。最后的“披拂趨南徑,愉悅偃東扉”二句,寫舍舟登岸回到家中,高臥于東窗之下的情景。

D.最后四句“慮澹物自輕,意愜理無違。寄言攝生客,試用此道推”,寫他心情欣然自得。不由想起了老莊哲理和養(yǎng)生之道。這幾句詩句寫出了詩人從一天的游覽生活中體會到的樂趣。而這幾句富于哲理性的結(jié)論又是源于詩人對于山水之景的親身感受。

(4)下列對這首詩歌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謝靈運以擅長描繪奇秀的山水景色著稱。讀這首詩,讀者也仿佛置身其境,觀賞著湖山晚景。詩人寫景用詞樸素自然,所以鮑照稱贊謝詩“如初發(fā)芙蓉,自然可愛”,湯惠休也說:“謝詩如芙蓉出水�!边@首詩歌寫山水的明媚宜人,情境俱出,自有一種淡雅的神韻,確實像一株出水芙蓉,淡妝素飾,在月光下?lián)u曳飄香。

B.這首詩在景物描寫上運用了擬人手法。如“清暉能娛人”。本是寫入的主觀感受,但是詩人卻反過來說是山水主動地以其清暉。以其靈秀,“能娛人”。又如“林壑斂暝色。云霞收夕霏”,本是客觀的自然現(xiàn)象,而詩人用了“斂”“收”二字,頓時使這客觀的自然景像染上了濃重的主觀色彩。林壑、云霞都被賦予人的意志,一在加重暮色,一在結(jié)束余輝。正是由于詩人采用擬人的手法寫景物,物我界限在藝術(shù)想象中消失了,從而增強了詩的藝術(shù)感染力。

C.這首詩在章法結(jié)構(gòu)上,以“還”為線索,漸次鋪敘了一天的行蹤及歸后的情景。全篇自晨至昏,寫出了氣候之變、景物之變、角度之變,情趣之變;寫出了詩人在山水游賞中的愉悅之情,也寫出了游賞后所悟得的禪理。通篇層次過渡自然,次序井然不紊,而最后的哲理思索又與開首四句總結(jié)性的詩句遙相呼應,更顯得章法嚴謹。

D.詩人在藝術(shù)上,還采用了時空相間、虛實、詳略相間的手法。通篇的空間,由實人虛,由虛轉(zhuǎn)實;通篇的時間,時而倒溯,時而順流。時空的幾度變換,使得詩歌的內(nèi)涵更加深廣,意境更加開闊。泛舟湖上的景色及高臥東扉之下的情景,都寫得很細致,這是實寫。而從“出谷”到“人舟”,從早至晚,從石壁到湖畔,則是虛寫。這不僅使詩歌剪裁得體,無繁蕪之累,同時,它造成了一大段空白的時空,使讀者得以盡情地馳騁藝術(shù)聯(lián)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活題巧解巧練·高一語文(下) 題型:048

閱讀下文,回答后邊的問題。

  古之所謂豪杰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jié)。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夫子房受書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圣賢相與警戒之義;而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已過矣。且其意不在書。

  ……

  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zhàn)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yǎng)其全鋒以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fā)怒,見于詞色。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為魁梧奇?zhèn)�,而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不稱其志氣。嗚呼!此其所以為子房歟!

(《留侯論》)

(1)對下列加粗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

A.必有過人之節(jié)。(節(jié)操、品行)

B.皆圣賢相與警戒之義。(一起、一同)

C.養(yǎng)其全鋒而待其。(毛病)

D.而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不其志氣。(相當、相稱)

(2)下列句子中“所以”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  ]

A.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

B.觀夫高祖之所以勝。

C.而項籍之所以敗者。

D.此其所以為子房歟!

(3)文中涉及的人不屬于歷史人物的是

[  ]

A.張良
B.黃石公
C.劉邦
D.項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yǎng)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たh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jié)。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報養(yǎng)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愿乞終養(yǎng)。
        ———《陳情表》
1.對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 臣洗馬 除:革除
B.以劉日西山 �。浩冉�
C.則劉病日 篤:病重
D.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到了
2.下列對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段文字敘述了朝廷屢次征召催逼,自己辭不赴命,進退兩難的處境,提出了“ 愿乞終養(yǎng)”的要求。
B.“逮奉圣朝..實為狼狽”一段分別以“逮”“尋”兩個時間副詞領(lǐng)起,連續(xù)兩次征召,一次“辭不赴命”,一次“辭不就職”,原因都是祖母“供養(yǎng)無主”,與全文首段呼應。
C.本段連用“察臣”“舉臣”“拜臣”“除臣”到“責臣”“催臣”,不僅文法錯落,顯出由弛而張、逐步緊迫的情勢,同時也體現(xiàn)出先恭維皇恩浩蕩,后申訴委屈矛盾的心理層次。
D.在本段末,作者以兩個年齡數(shù)字的對比,說明報國日長,盡孝日短,表明忠孝難以兩全,有力地證明自己只好舍忠而取孝的抉擇的正確性,以使皇帝心甘情愿地批準他的請求。
3.翻譯下面的文句。
(1)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1~5題。
歸田賦
張衡
  游都邑以永久,無明略以佐時。徒臨川以羨魚,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從唐生以決疑。諒天道之微昧,追漁父以同嬉。超埃塵以遐逝,與世事乎長辭。
  于是仲春令月,時和氣清;原隰郁茂,百草滋榮。王雎鼓翼,鴿鷓哀鳴;交頸頡頏,關(guān)關(guān)嚶嚶。于焉逍遙,聊以娛情。
  爾乃龍吟方澤,虎嘯山丘。仰飛纖繳,俯釣長流;觸矢而斃,貪餌吞鉤;落云間之逸禽,懸淵沉之鯊鰡。
  于時曜靈俄景,系以望舒。極般游之至樂,雖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遺誡,將回駕乎蓬廬。彈五弦之妙指,詠周孔之圖書。揮翰墨以奮藻,陳三皇之軌模。茍縱心于物外,安知榮辱之所如
  [注]①蔡子,指蔡澤,戰(zhàn)國游士,久不得志,請?zhí)婆e給他看相,后發(fā)奮,入秦為相。②諒,的確。微昧,幽隱難知。③王雎、鴿鷓,都是鳥名。④曜靈,太陽。俄,斜。景,通“影”。望舒,月亮。⑤劬,勞累。⑥周孔,周公和孔子。
1.對下列句中加粗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無明以佐時——略:高明的韜略。
B.于是仲令月仲——春:初春。
C.與世事乎長——辭:分離。
D.三皇之軌模——陳:陳述。
2.下列句中加粗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以娛情/乘化以歸盡
B.般游之至樂/人馬倦
C.將回乎蓬廬/復言兮焉求
D.漁父以同嬉/知來者之可
3.句式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     )
A.游都邑以永久
B.爾乃龍吟方澤,虎嘯山丘
C.落云間之逸禽
D.感吾生之行休
4.對《歸田賦》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游都邑以永久,無明略以佐時。徒臨川以羨魚,俟河清乎未期”:賦一開始就籠罩著個人與社會政治生活無法相容的氣氛,理想與現(xiàn)實的沖突。
B.“諒天道之微昧,追漁父以同嬉”二句,道出《歸田賦》的主旨:寫歸田,只是用以排遣精神上的苦悶,并不是真的以隱逸為歸宿。因社會的昏亂不可救,個人的抱負無從施展,而逃遁于田園。而陶淵明的心情則舒坦得多、悠然得多,是真正逃離了“樊籠”,回到了自然。
C.“彈五弦之妙指,詠周孔之圖書。揮翰墨以奮藻,陳三皇之軌�!保弘m仍然不能忘懷于對理想的政治模式的探究,但透露出張衡對社會對民生的那份關(guān)心在游樂當中已經(jīng)消磨。
D.從文體語言上看,辭、賦都由詩演變而來,句式比較整齊,韻律比較和諧。前者更接近詩,后者則進一步散文化了,長短句增多,是有韻的散文。
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徒臨川以羨魚,俟河清乎未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茍縱心于物外,安知榮辱之所如。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必修二導練語文蘇教版 蘇教版 題型:048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

伶官傳序

歐陽修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qū),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受益�!睉n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1)

對下列句子中加粗詞解釋無誤的一項是

[  ]

A.

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原來。

B.

其成敗之跡    本:推究。

C.

此三者,吾遺也   恨:憤恨。

D.

及凱旋而之     納:接納。

(2)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A.

皆背晉以歸梁   還矢先王,告以成功

B.

無忘乃父之志  及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

C.

禍患常積忽微   志勇多困所溺

D.

請其矢,盛錦囊  方其系燕父子

(3)

下列對文段內(nèi)容的解說有誤的一項是

[  ]

A.

國家的興盛和衰亡,雖說都是上天注定的,但也取決于人為因素。李存勖的事例可以證明這一點。

B.

梁、燕、契丹與晉有世仇,莊宗牢記父親遺命,憂勞興國,終于俘虜了燕王父子,殺了后梁皇帝。

C.

莊宗報了父仇后,耽于安逸,從全天下無人能敵淪落到倉皇出逃、身死國滅,成了人們?nèi)⌒Φ膶ο蟆?/P>

D.

不僅寵幸伶人可以導致國家滅亡,對于其他任何事物都是這個道理,玩物喪志,結(jié)果必然是失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學習周報 語文 人教課標高二版 2009-2010學年 第5期 總第161期 人教課標版 題型:048

閱讀下面的課文選段,回答后面的問題。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yǎng)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たh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1)

對下列各句中加粗詞的解釋,不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

A.

奉圣朝  逮:及、至

詔書切峻  切峻:急切嚴厲

B.

臣秀才  舉:舉薦

不赴命  辭:辭謝

C.

蒙國恩  尋:尋找

順私情 茍:茍且,暫時

D.

不就職  辭:辭謝

沐浴清化  沐�。好墒�

(2)

下列加粗詞語的詞性,在現(xiàn)代漢語中沒有發(fā)生變化的一項是

[  ]

A.

舉臣秀才

B.

則以劉病日篤

C.

猥以微賤

D.

臣欲詔奔馳

(3)

下列句子中加粗詞語的古今義,相同的一項是

[  ]

A.

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

B.

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C.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D.

臣以供養(yǎng)無主,辭不赴命

(4)

下列翻譯有誤的一項是

[  ]

A.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以前的太守逵考察推舉臣為孝廉。

B.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不久又蒙受國家恩典,晉升臣為洗馬一職。

C.

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臣(曾將自己的苦況)一一上表奏聞,辭謝沒有就職。

D.

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想要姑且順從自己的私情,但別人告訴我那不會被準許。

(5)

在本文敘事的過程中,作者使用了一些表示時間的詞語,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做官詞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一段又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些詞語顯示朝廷征召的緊迫。

(6)

在這一段中,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為何官職遞增作者卻“辭不就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