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對多義詞的不同義項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詞的本義是指文獻記載的詞的最初的意義。有些詞的本義已經(jīng)消失了,只有在古代漢語的詞典中才能
      查到,有的在成語中還保留著。
B.詞的基本義就是詞在現(xiàn)代最常用和最主要的意義,詞的基本義與本義不一致。
C.詞的借代引申義是指用原本指稱甲類對象的詞語去指稱與其有某種相關性的乙類對象,從而使詞語產(chǎn)
      生新的意義。
D.詞的“比喻引申”是指甲、乙兩類對象之間有某種相似性,所以就可能用原本指稱甲類對象的詞語去
      指稱乙類對象;從而使詞語產(chǎn)生新的意義。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單選題

下列對多義詞的不同義項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詞的本義是指文獻記載的詞的最初的意義。有些詞的本義已經(jīng)消失了,只有在古代漢語的詞典中才能查到,有的在成語中還保留著。
B.詞的基本義就是詞在現(xiàn)代最常用和最主要的意義,詞的基本義與本義不一致。
C.詞的借代引申義是指用原本指稱甲類對象的詞語去指稱與其有某種相關性的乙類對象,從而使詞語產(chǎn)生新的意義。
D.詞的“比喻引申”是指甲、乙兩類對象之間有某種相似性,所以就可能用原本指稱甲類對象的詞語去指稱乙類對象;從而使詞語產(chǎn)生新的意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048

閱讀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15題。

  袁渙,陳郡人也?っ鼮楣Σ,后辟公府,舉高第。劉備為豫州,舉渙茂才。后避地江、淮間,為袁術所命。術每有所咨訪,渙常正議,術不能然敬之不敢不禮也。頃之,呂布擊術于阜陵,渙往從之,遂復為布所拘留。布初與劉備和親,后離隙。布欲使渙作書詈辱備,渙不可,再三強之,不許。布大怒,以兵脅渙曰:“為之則生,不為則死!睖o顏色不變,笑而應之曰:“渙聞唯德可以辱人,不聞罵。使彼固君子邪,且不恥將軍之言,彼誠小人邪,將復將軍之意,則辱在此不在于彼。且渙他日之事劉將軍,獨今日之事將軍也,如一旦去此,復罵將軍,可乎?”布而止。布誅,渙得歸太祖。渙言曰:“夫兵者,兇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鼓之以道德,之以仁義,兼撫其民而除其害。夫然,故可與之死而可與之生。公明哲超世,古之所以得其民者,公既勤之矣,今之所以失其民者,公既戒之矣,海內(nèi)賴公。得免危亡之禍,然而民未知義,其惟公所訓之,則天下幸甚!”太祖深納焉。是時,新募民開屯田,民不樂,多逃亡。渙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遷,不可變,易以順行,難以逆動,宜順其意,樂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強!碧鎻闹傩沾髳。遷為梁相,為政崇教訓,恕思而后行,外溫柔內(nèi)能斷。病去官,百姓思之。前后得賜甚多,皆散盡之,家無所儲,終不問產(chǎn)業(yè),乏則取之人,不為皦察之行,然時人服其清。時有傳劉備死者,群臣皆賀。渙以嘗為備舉吏,獨不賀。

 。ㄟx自《三國志》,有刪節(jié))

注:①高第:官吏考核中的高等。②茂才:舉用人的一種科目,即“秀才”。③太祖:曹操。

1對下面加粗詞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渙常正議,術不能    抗:辯駁。

B.布大怒,以脅渙     兵:兵器。

C.鼓之以道德,之以仁義  征:征召,號召。

D.夫民安土重遷,不可變  卒:最終。

2對下面加粗詞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布初與劉備和親      和親:和睦親近。

B.渙顏色不變,笑而應之曰  顏色:面色。

C.為政崇教訓        教訓:從失敗或錯誤中取得經(jīng)驗。

D恕思而后行        恕思:本著寬恕的原則思考。

3下面四組句子中,加粗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①布慚止   外溫柔內(nèi)能斷

②劉備為豫州 獨今日事將軍也

③乏則取之人 得免危亡之禍

④不聞罵   病去官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①然敬之不敢不禮也  、诠胖缘闷涿裾撸惹谥

A.①然而仍然尊敬他,不敢有不禮貌的表現(xiàn)。

②古人用來爭得民眾的方法,您已經(jīng)努力地付諸實踐了。

B.①可是因為尊敬他,就也不敢做不合禮數(shù)的事。

②古代那些得民心的圣明君主,您已經(jīng)勤于學習了。

C.①反倒更尊敬他,不敢有不禮貌的舉動。

②古代能使民眾歸附的原因,您已經(jīng)通過努力了解了。

D.①但是他也尊重袁術,不敢亂了禮數(shù)。

②對像古代圣賢那樣能得民心的官員,您已經(jīng)殷勤慰勞了。

5.下列敘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袁渙感到劉備的知遇之恩,分手后遇事亦維護劉備,身在曹營心系故主。

B.袁渙溫和坦誠,重義輕財,不炫示邀名,對曹操屢有勸諫,受到曹操器重。

C.袁渙不畏權勢,據(jù)理力爭,審時度勢,體察民情,雖不拘細行,仍受人敬重。

D.袁渙雖然通曉軍事,但是反對不義戰(zhàn)爭,勸曹操不可發(fā)動師出無名的戰(zhàn)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語文教研室 題型:048

閱讀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15題。

  袁渙,陳郡人也?っ鼮楣Σ埽蟊俟,舉高第。劉備為豫州,舉渙茂才。后避地江、淮間,為袁術所命。術每有所咨訪,渙常正議,術不能,然敬之不敢不禮也。頃之,呂布擊術于阜陵,渙往從之,遂復為布所拘留。布初與劉備和親,后離隙。布欲使渙作書詈辱備,渙不可,再三強之,不許。布大怒,以兵脅渙曰:“為之則生,不為則死。”渙顏色不變,笑而應之曰:“渙聞唯德可以辱人,不聞罵。使彼固君子邪,且不恥將軍之言,彼誠小人邪,將復將軍之意,則辱在此不在于彼。且渙他日之事劉將軍,獨今日之事將軍也,如一旦去此,復罵將軍,可乎?”布而止。布誅,渙得歸太祖。渙言曰:“夫兵者,兇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鼓之以道德,之以仁義,兼撫其民而除其害。夫然,故可與之死而可與之生。公明哲超世,古之所以得其民者,公既勤之矣,今之所以失其民者,公既戒之矣,海內(nèi)賴公。得免危亡之禍,然而民未知義,其惟公所訓之,則天下幸甚!”太祖深納焉。是時,新募民開屯田,民不樂,多逃亡。渙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遷,不可變,易以順行,難以逆動,宜順其意,樂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強!碧鎻闹,百姓大悅。遷為梁相,為政崇教訓,恕思而后行,外溫柔內(nèi)能斷。病去官,百姓思之。前后得賜甚多,皆散盡之,家無所儲,終不問產(chǎn)業(yè),乏則取之人,不為皦察之行,然時人服其清。時有傳劉備死者,群臣皆賀。渙以嘗為備舉吏,獨不賀。

 。ㄟx自《三國志》,有刪節(jié))

注:①高第:官吏考核中的高等。②茂才:舉用人的一種科目,即“秀才”。③太祖:曹操。

1對下面加粗詞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渙常正議,術不能    抗:辯駁。

B.布大怒,以脅渙     兵:兵器。

C.鼓之以道德,之以仁義  征:征召,號召。

D.夫民安土重遷,不可變  卒:最終。

2對下面加粗詞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布初與劉備和親      和親:和睦親近。

B.渙顏色不變,笑而應之曰  顏色:面色。

C.為政崇教訓        教訓:從失敗或錯誤中取得經(jīng)驗。

D恕思而后行        恕思:本著寬恕的原則思考。

3下面四組句子中,加粗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①布慚止   外溫柔內(nèi)能斷

②劉備為豫州 獨今日事將軍也

③乏則取之人 得免危亡之禍

④不聞罵   病去官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①然敬之不敢不禮也  、诠胖缘闷涿裾撸惹谥

A.①然而仍然尊敬他,不敢有不禮貌的表現(xiàn)。

②古人用來爭得民眾的方法,您已經(jīng)努力地付諸實踐了。

B.①可是因為尊敬他,就也不敢做不合禮數(shù)的事。

②古代那些得民心的圣明君主,您已經(jīng)勤于學習了。

C.①反倒更尊敬他,不敢有不禮貌的舉動。

②古代能使民眾歸附的原因,您已經(jīng)通過努力了解了。

D.①但是他也尊重袁術,不敢亂了禮數(shù)。

②對像古代圣賢那樣能得民心的官員,您已經(jīng)殷勤慰勞了。

5.下列敘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袁渙感到劉備的知遇之恩,分手后遇事亦維護劉備,身在曹營心系故主。

B.袁渙溫和坦誠,重義輕財,不炫示邀名,對曹操屢有勸諫,受到曹操器重。

C.袁渙不畏權勢,據(jù)理力爭,審時度勢,體察民情,雖不拘細行,仍受人敬重。

D.袁渙雖然通曉軍事,但是反對不義戰(zhàn)爭,勸曹操不可發(fā)動師出無名的戰(zhàn)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粵教版必修第四冊文言文《季氏將伐顓臾》復習 題型:048

閱讀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題。

書博雞者事
高啟

  博雞者袁人,素無賴,不事產(chǎn)業(yè)。日抱雞呼少年博市中,任氣好斗,諸為里俠者皆下之。

  元至正間,袁有守多惠政,民甚愛之。部使者臧,新貴,將按郡至袁。守自負年德,易之,聞其至,笑曰:“臧氏之子也!被蛞愿骊埃芭,欲中守法。會袁有豪民嘗受守杖,知使者嗛(xi2n,懷恨)守,即誣守納己賕(qi*,賄賂)。使者遂逮守,脅服,奪其官。袁人大憤,然未有以報也

  一日,博雞者遨于市,眾知有為,因讓之曰:“若素名勇,徒能藉貧孱者耳。彼豪民恃其貲,誣去賢使君,袁人失父母。若誠丈夫,不能為使君一奮臂耶?”博雞者曰:“諾。”即入閭左呼子弟素健者,得數(shù)十人,遮豪民于道。豪民方華衣乘馬,從群奴而馳。博雞者直前捽下提毆之。奴驚,各亡去。乃褫(ch!,剝奪)豪民衣自衣,復自策其馬,麾眾擁豪民馬前,反接,徇諸市,使自呼曰:“為民誣太守者視此!”一步一呼,不呼則杖,其背盡創(chuàng)。豪民子聞難,鳩宗族僮奴百許人,欲要篡以歸。博雞者逆謂曰:“若欲死而父,即前斗;否則闔門善俟,吾行市畢,即歸若父,無恙也。”豪民子懼遂杖殺其父,不敢動,稍斂眾以去。袁人相聚從觀,歡動一城?や浭埋斨,馳白府。府佐快其所為,陰縱之不問。日暮,至豪民第門,捽使跪,數(shù)之曰:“若為民不自謹,冒使君,杖汝,法也。敢用是為怨望,又投間蔑污使君,使罷,汝罪宜死。今姑貸汝,后不善自改,且復妄言,我當焚汝廬,戕汝家矣。”豪民氣盡,以額叩地,謝不敢,乃釋之。

  博雞者因告眾曰:“是足以報使君未耶?”眾曰:“若所為誠快,然使君冤未白,猶無益也!辈╇u者曰:“然。”即連楮為巨幅,廣二丈,大書一“屈”字,以兩竿夾揭之,走訴行御史臺。臺臣弗為理,乃與其徒日張“屈”字游金陵市中。臺臣慚,追受其牒,為復守官,而黜臧使者。方是時,博雞者以義聞東南。

  高子曰:“余在史館,聞翰林天臺陶先生言博雞者之事。觀袁守雖得民,然自喜輕上,其禍非外至也。臧使者枉用三尺,以讎一言之撼,固賊戾之士哉!第為上者不能察,使匹夫攘袂群起以伸其憤,識者固知元政紊弛而變興自下之漸矣!

(1)

下列句子中加粗詞釋義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守自負年德,之  易:輕視

B.

郡至袁     按:巡視

C.

豪民于道     遮:遮蓋

D.

使君,杖汝,法也 冒:冒犯

(2)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A.

丈夫  若所為

B.

博雞者義聞東南  使匹夫攘袂群起伸其憤

C.

日暮,至豪民門  為上者不能察

D.

里俠者皆下之  若民不自謹

(3)

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xiàn)博雞者見義勇為、有勇有謀的一組是

①日抱雞呼少年博市中,任氣好斗、诓╇u者曰:“諾。”即入閭左呼子弟素健者,得數(shù)十人,遮豪民于道、鄄╇u者直前捽下提毆之、芎烂褡勇勲y,鳩宗族僮奴百許人,欲要篡以歸 ⑤臺臣慚,追受其牒,為復守官、弈伺c其徒日張“屈”字游金陵市中

[  ]

A.

①③④

B.

①④⑤

C.

②③⑥

D.

②⑤⑥

(4)

下列對原文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本文欲揚先抑,開篇交代博雞者是一個沒有正當職業(yè)、游手好閑的流氓無賴,為故事的進一步發(fā)展作了很好的鋪墊和反襯。

B.

高啟是明初詩文大家。本文塑造了博雞者這樣一個令人敬佩的游俠形象。作者通過一系列的語言、行動及細節(jié)描寫,使博雞者的形象生動突出,使得他的任俠好斗、有勇有謀的思想性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C.

本文刻畫的主要人物是博雞者,但作者并沒有局限于個人的褒貶,而是把批判的鋒芒直指社會核心和政治高層,揭露了元代社會權貴專橫、豪民肆虐的黑暗現(xiàn)實,反映了統(tǒng)治集團的內(nèi)部矛盾。

D.

作者在篇末的評論中,從治理國家的角度分別評述了袁守、臧使者和為上者,其中暗含對當政者的諷諫之旨。這種篇末點評的寫法深受司馬遷史傳筆法的影響。

(5)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袁人大憤,然未有以報也。

譯文:________

(2)佐快其所為,陰縱之不問。

譯文:________

(3)使者枉用三尺,以讎一言之撼,固賊戾之士哉!

譯文: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07高考語文模擬卷10 題型:048

閱讀下面的一段文言文。

  司馬芝字子華,少為書生,避亂荊州。太祖①平荊州,以芝為菅長②。時天下草創(chuàng),多不奉法?ぶ鞑劲蹌⒐(jié),舊族豪俠,賓客千余家,出為盜賊,入亂吏治。頃之,芝差節(jié)客王同等為兵,掾吏④據(jù)白:“節(jié)家前后未嘗給徭,若至時藏匿,必為留負!敝ゲ宦牐c節(jié)書曰:“君為大宗,加股肱郡,而賓客每不與役,既眾庶怨望,或流聲上聞。今調(diào)同等為兵,幸時發(fā)遣!北鸭ぃ(jié)藏同等,因令督郵⑤以軍興詭責縣,縣掾吏窮困,乞代同行。芝乃馳檄濟南,具陳節(jié)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節(jié)代同行,青州號芝“以郡主簿為兵”。遷廣平令,征虜將軍劉勛貴寵驕豪,又芝故郡將,賓客子弟在界數(shù)犯法,勛與芝書,不著姓名,而多所屬托,芝不報其書,一皆如法。后勛以不軌誅,交關者皆獲罪,而芝以見稱。

  黃初中,入為河南尹,抑強扶弱,私請不行。會內(nèi)官以事托芝,不敢發(fā)言,因芝妻伯父董昭。昭猶憚芝,不為通。芝為教與群下曰:“蓋君能設教,不能使吏必不犯也。吏能犯教,而不能使君必不聞也。夫設教而犯,君之劣也;犯教而聞,吏之禍也。君劣于上,吏禍于下,此政事所以不理也?刹桓髅阒!”于是下吏莫不自勵。

《三國志·魏書十二》

注:①太祖:指魏武帝曹操。②菅長:菅縣縣令。③主簿:縣令的下屬,主管文書。④掾吏:縣令的屬官。⑤督郵:代表太守督察地方的官員。

(1)

下列加粗字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

A.

時天下草創(chuàng),多不法     奉:執(zhí)行

B.

節(jié)家前后未嘗徭       給:提供

C.

芝乃馳檄濟南,陳節(jié)罪    具:具體

D.

昭猶芝,不為通       憚:擔憂

(2)

分別比較下列兩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思或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令督郵以軍興詭責縣、芝妻伯父董昭、鄱e客每不役、軇芝書,不著姓名

[  ]

A.

兩個“因”字不同,兩個“與”字相同

B.

兩個“因”字不同,兩個“與”字也不同

C.

兩個“因”字相同,兩個“與”字也相同

D.

兩個“因”字相同,兩個“與”字不同

(3)

對下列加粗虛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

A.

憚芝,不為通        猶:由于

B.

馳檄濟南,具陳節(jié)罪     乃:于是

C.

會內(nèi)官事托芝         以:把

D.

夫設教犯,君之劣也      而:并且

(4)

把下列句子編為四組,從分句間關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組是

①若至時藏匿,必為留負 ②兵已集郡,而節(jié)藏同等、厶睾鹿馑鼐葱胖,即以節(jié)代同行 ④抑強扶弱,私請不行 ⑤蓋君能設教,不能使吏必不犯也

[  ]

A.

①⑤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⑤

(5)

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

司馬芝在菅縣任內(nèi),不畏權勢,為了削弱主簿劉節(jié)的勢力,他不聽下屬的勸阻,征調(diào)劉節(jié)的賓客王同等人入伍當兵。

B.

當劉節(jié)將王同等人藏匿起來時,司馬芝讓督郵到縣追責,又向太守報告劉節(jié)的罪狀,在太守支持下打擊了劉節(jié)的勢力。

C.

對于劉勛以舊部下屬名義的請托,司馬芝雖然仍然按他的要求照辦,但卻留有一手,并不復信,所以能避過了后來的災禍。

D.

司馬芝教育下屬奉公守法,不要因為郡主軟弱而違犯法令,并且認為違犯法令必然招致禍害,所以他的下屬都能盡心于政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浙江省杭州十四中2010-2011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 題型:048

閱讀下面的一篇文言文,完成下題。

  陳丞相平者,陽武戶牖鄉(xiāng)人也。少時家貧,好讀書。里中社,平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陳孺子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天下,亦如是肉矣!”

  陳涉起而王陳,使周市略定魏地,立魏咎為魏王,與秦軍相攻于臨濟。陳平固已前謝其兄伯,從少年往事魏王咎于臨濟。魏王以為太仆。說魏王不聽,人或讒之,陳平亡去!

  平遂至修武降漢,其后,楚急攻,絕漢甬道,圍漢王于滎陽城。久之,漢王之,請割滎陽以西和。項王不聽。漢王謂陳平曰:“天下紛紛,何時定乎?”陳平曰:“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jié)好禮者多歸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顧楚有可亂者,彼項王骨鯁之臣亞父、鐘離眛、龍且、周殷之屬,不過數(shù)人耳。大王誠能出數(shù)萬斤金,行反間,間其君臣以疑其心,項王為人意忌信讒,內(nèi)必相誅。漢舉兵而攻之,破楚必矣!睗h王以為然,乃出黃金四萬斤,與陳平,恣所為,不問其出入。

  陳平既多以金縱反間于楚軍,宣言諸將鐘離眛等為項王將,功多矣,然而終不得裂地而王,欲與漢為一,以滅項氏而分王其地。項羽果意不信鐘離眜等。項王既疑之,使使至漢。漢王為太牢具①,舉進。見楚使,即詳驚曰:“吾以為亞父使,項王使!”復持去,更以惡草具②進楚使。楚使歸,具以報項王。項王果大疑亞父。亞父欲急攻下滎陽城,項王不信,不肯聽。亞父聞項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愿請骸骨歸!”歸未至彭城,疽發(fā)背而死。

  太史公曰:“陳丞相平少時,本好黃帝、老子之術。方其割肉俎上之時,其意固已遠矣。傾側擾攘楚、魏之間,卒歸高帝。常出奇計,救紛糾之難,振國家之患。及呂后時,事多故矣,然平竟自脫,定宗廟,以榮名終,稱賢相,豈不善始善終哉!非知謀孰能當此者乎?

(選自《史記·陳丞相世家》,有刪節(jié))

  注:①太牢具:牛羊豬三牲皆備的飯食,待客的最高禮數(shù)。②惡草具:粗劣的飯食。

(1)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使平得天下,亦如是肉矣  宰:治理

B.

久之,漢王之       患:擔憂

C.

大王誠能出數(shù)萬斤金    捐:捐獻

D.

恣所為,不問其出入     出入:支出

(2)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

A.

善,陳孺子為宰      哀斯墓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

B.

請割滎陽以西和      焉用亡鄭陪鄰

C.

舉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擊沛公于坐,殺之

D.

吾意為亞父使,項王使   設九賓于廷,臣敢上璧

(3)

下列各句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行反間,間其君臣以疑其心。

譯文:用反間計去離間項王君臣,使他們相互懷疑。

B.

楚使歸,具以報項王。

譯文:楚使回去后,把情況如實報告給項王。

C.

非知謀孰能當此者乎?

譯文:如果不是善用智謀誰能做到這樣呢?

D.

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譯文:至于按照功勞應封給爵位和食邑,項王有偏心,人們因此不歸附他。

(4)

下面句子中都能正面直接表現(xiàn)陳平足智多謀的一項是

①里中社,平為宰,分肉食甚均

②說魏王不聽,人或讒之,陳平亡去。

③大王誠能出捐數(shù)萬斤金,行反間,間其君臣以疑其心

④陳平既多以金縱反間于楚軍,宣言諸將鐘離眛等為項王將

⑤見楚使,即詳驚曰:“吾以為亞父使,乃項王使!

⑥常出奇計,救紛糾之難,振國家之患。

[  ]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⑥

C.

②③④⑤

D.

③④⑤⑥

(5)

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陳平少有大志,足智多謀。劉邦滎陽被圍,他利用楚軍中存在的可以導致混亂的因素,行反間計,使得項羽懷疑剛直忠誠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軍。

B.

劉邦能夠用賢不疑、不吝重金。他接受了陳平的反間計,讓陳平便宜從事;又依計而行,故意降低規(guī)格接待楚使,加深了項羽的疑心。

C.

項羽聽信讒言,猜忌多疑。這樣的性格弱點,使得他無法招致天下正直有節(jié)的人才,也使他生疑中計,貽誤了戰(zhàn)機。

D.

范增頗有謀略,性情剛直。他欲急攻滎陽,體現(xiàn)了正確的戰(zhàn)略主張;但他又任氣使性,面對項羽的懷疑,他憤而離去,最終使敵人的計謀得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0-2011學年遼寧省大連第二十三中學高二4月月考語文卷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①先生金姓,采名,字若采,吳縣諸生也。為人倜儻高奇,俯視一切。好飲酒,善衡文評書,議論皆發(fā)前人所未發(fā)。時有以講學聞者,先生輒起而排之。于所居貫華堂設高座,召徒講經(jīng),經(jīng)名《圣自覺三昧》,稿本自攜自閱,秘不示人。每升座開講,聲音洪亮,顧盼偉然。凡一切經(jīng)史子集,箋疏訓詁,與夫釋道內(nèi)外諸典,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蠻之所記載,無不供其齒頰?v橫顛倒,一以貫之,毫無剩義。座下緇白四眾,頂禮膜拜,嘆未曾有,先生則拊掌自豪,雖向時學者聞之,攢眉浩嘆,不顧也
②鼎革后,絕意仕進,更名人瑞,字圣嘆。除朋從談笑外,惟兀坐貫華堂中,讀書著述為務;騿枴笆嘆”二字何義?先生曰:“《論語》有兩‘謂然嘆曰’,在顏淵為‘嘆圣’,在‘與點’為‘圣嘆’。予其為點之流亞歟?”所評《離騷》、《南華》、《史記》、《杜詩》、《西廂》、《水滸》,以次序定為“六才子書”,俱別出手眼。尤喜講《易》,“乾”“坤”兩卦,多至十萬馀言。其余評論尚多,茲行世者,獨《西廂》、《水滸》、《唐詩》、《制藝》、《唱經(jīng)堂雜評》諸刻本。
③傳先生解杜詩時,自言有人從夢中語云:“諸詩皆可說,惟不可說《古詩十九首》!毕生遂以為戒。后因醉縱談《青青河畔草》一章,未幾,遂罹慘禍。臨刑嘆曰:“砍頭最是苦事,不意于無意中得之。”
④先生歿,效先生所評書,如長洲毛序始、徐而庵,武進吳見思、許庶庵為最著,至今學者稱焉。   
【小題1】下列句子中對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善衡文評書衡:衡量,評價
B.時有以講學聞者,先生輒起而排之排:批駁
C.鼎革后,絕意仕進鼎革:朝代更易
D.惟兀坐貫華堂中兀:茫然無措
【小題2】下列各組句子中都能表現(xiàn)金圣嘆“善衡文評書”的一組是(  )
①為人倜儻高奇,俯視一切                  
②時有以講學聞者,先生輒起而排之
③座下緇白四眾,頂禮膜拜,嘆未曾有        
④予其為點之流亞歟?
⑤尤喜講《易》,“乾”“坤”兩卦,多至十萬馀言
⑥諸詩皆可說,惟不可說《古詩十九首》
A.①②④B.②③⑤C.③④⑤D.②⑤⑥
【小題3】下列各項對文意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作者認為,金先生學問廣博,評點諸書,別開生面,闡發(fā)作文奧秘,教己作文方法,談論典籍和記載極其透徹,僧侶和俗人都覺得好。
B.由明入清以后,金先生放棄了做官的念頭,除了和親人朋友交談以外,把讀書著作作為追求。并根據(jù)《論語》中的有關語句為自己取名。
C.金先生按次序定出的“六才子書”,的確是開讀書人不同的眼界。但對其評論,只有其中的《西廂》《水滸》兩部得以在世上留行。
D.作者將解《古詩十九首》一事與金圣嘆的死聯(lián)系起來,并記錄了他意外從容的談論。還說,有許多人模仿金圣嘆的風格評論著作。
【小題4】 將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的劃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①先生則拊掌自豪,雖向時學者聞之,攢眉浩嘆,不顧也。(5分)
譯文:                                                                                     
②后因醉縱談《青青河畔草》一章,未幾,遂罹慘禍。(5分)
譯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1年安徽省黃山市高三模擬試卷(二)語文題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19分)
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
韓愈
  “伯樂一過冀北之野,而馬群遂空!狈蚣奖瘪R多于天下,伯樂雖善知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謂空,非無馬也,無良馬也。伯樂知馬,遇其良,輒取之,群無留良焉。茍無良,雖謂無馬,不為虛語矣!
  東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溫生。大夫烏公以鈇鉞鎮(zhèn)河陽之三月,以石生為才,以禮為羅,羅而致之幕下;未數(shù)月也,以溫生為才,于是以石生為媒,以禮為羅,又羅而致之幕下。東都雖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執(zhí)事,與吾輩二縣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處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處者,誰與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問業(yè)焉?縉紳之東西行過是都者,無所禮于其廬。若是而稱曰:“大夫烏公一鎮(zhèn)河陽,而東都處士之廬無人焉!必M不可也?
  夫南面而聽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與將耳。相為天子得人于朝廷,將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內(nèi)外無治,不可得也。愈縻于茲,不能自引去,資二生以待老。今皆為有力者奪之,其何能無介然于懷耶?生既至,拜公于軍門,其為吾以前所稱,為天下賀;以后所稱,為吾致私怨于盡取也!
留守相公首為四韻詩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小題1】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市:賣,此指做官
B.東都雖信多才士信:相信
C.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處焉 咨:詢問
D.夫南面而聽天下聽:治理
【小題2】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A.雖謂無馬,不為虛語矣若屬且皆為所虜
B.東都處士之廬無人焉多于南畝之農(nóng)夫
C.于是以石生為媒于是余有嘆焉
D.以鈇鉞鎮(zhèn)河陽之三月木欣欣以向榮
【小題3】對文章有關內(nèi)容的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是韓愈擔任河南縣令時為送處士溫生赴任而寫的,聯(lián)系寫作背景和內(nèi)容,體裁應視之為古代特有的贈序。
B.伯樂的典故曾幾次被韓愈引用,可見由于韓愈本人命運的坎坷,對伯樂能識別千里馬的故事是很有感情的。
C.文中運用了比喻,把大夫烏公比作伯樂,把溫生比作千里馬,極力稱頌烏公的知人善用和溫生的品德才學。
D.本文表達了作者為朝廷得人而欣幸和為私人失友而惋惜的心情。
【小題4】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伯樂知馬,遇其良,輒取之,群無留良焉。
(2)士大夫之去位而巷處者,誰與嬉游?
(3)今皆為有力者奪之,其何能無介然于懷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1年浙江省高三5月模擬語文試卷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18分)

秘演詩集序

歐陽修

予少以進士游京師,因得盡交當世之賢豪。然猶以謂國家臣一四海,休兵革,養(yǎng)息天下以無事者四十年。而智謀雄偉非常之士,無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山林屠販,必有老死而世莫見者,欲從而求之不可得,其后得吾亡友石曼卿。

曼卿為人,廓然有大志,時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無所放其意則往往從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顛倒而不厭,予疑所謂伏而不見者,庶幾狎而得之,故嘗喜從曼卿游,欲因以陰求天下奇士。

浮屠秘演者,與曼卿交最久,亦能遺外世俗,以氣節(jié)自高。二人歡然無所間。曼卿隱于酒,秘演隱于浮屠,皆奇男子也,然喜為歌詩以自娛,當其極飲大醉,歌吟笑呼,以適天下之樂,何其壯也!一時賢士皆愿從其游,予亦時至其室。

十年之間,秘演北渡河,東之濟、鄆,無所合,困而歸。曼卿已死,秘演亦老病。嗟夫!二人者,予乃見其盛哀,則予亦將老矣。

夫曼卿詩辭清絕,尤稱秘演之作,以為雅健有詩人之意,秘演狀貌雄杰,其胸中浩然,既習于佛,無所用,獨其詩可行于世,而懶不自惜。已老, 胠其囊,尚行三、四百篇,皆可喜者。

曼卿死,秘演漠然無所向,聞東南多山水,其巔崖崛峍,江濤洶涌,甚可壯也,遂欲往游焉。足以知其老而志在也。于其修行,為敘其詩,因道其盛時以悲其衰。

【注】①釋:僧人,和尚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廓然有大志       廓:心胸開闊,曠達

B.庶二狎而得之     狎:親近而態(tài)度隨和

C.二人歡然無所間   間:隔閡,嫌隙

D.以適天下之樂     適:適應,適宜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往往伏而不出      其疾病而死

B然喜為歌詩以自娛   因為長句,歌以贈之

C.東之濟、鄆       燕、趙之收藏

D.遂欲往游焉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3.下列原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構思獨特,寫的對象是秘演,但處處以另一男子石曼卿作陪襯,石曼卿對秘演詩的稱頌,他的死使秘演感到痛苦等細節(jié),都寫出了兩人深摯的交情。

B.本文對人物形象的描摹生動傳神,兩個“胸中浩然”“廓然有大志”的男子,都嗜酒,但秘演醉后樂在放浪形骸的嬉戲,石曼卿醉后樂在興會淋漓的歌吟。

C.本文立意高遠,通過對秘演、石曼卿均是氣節(jié)高遠的奇男子,卻“隱”于草野這一事實的敘述,尖銳地指出了一個壓抑和埋沒人才的嚴重的社會問題。

D.本文感情真摯,作者雖然已步入仕途,卻仍求賢若渴,對以秘演和石曼卿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筆端沒有流有歌頌之意,但更多的是感嘆惋惜之情。

4.斷句、翻譯(9分)

(1)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

時人不有用其材曼卿亦不屈求合無所放其意則往往從布衣野老酣嬉淋漓倒而不厭

(2)然猶以謂國家臣一四海,休兵革,養(yǎng)息天下以無事者四十年。(3分)

                                                                      

(3)亦能遺外世俗,以氣節(jié)自高。(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山東省月考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中庸”辨義
         “中庸”是儒家倫理學說的一個核心思想 ,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卻常常被誤解、誤用,頗有辨析的必要。在有的人看來,所謂“中庸”,就是做人要圓融,善于“和稀泥”、當“老好人”,搞折衷主義、模棱兩可;做事要平庸,不出頭、不冒尖、守“本分”,滿足于隨大流、跟著走。但這種觀點不僅違背了儒家關于“中庸”的原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誤導了人們對儒家倫理學說的整體認識和評價。事實上,這種是非不明、善惡不分、庸碌無為的“老好人”、“本分人”并非儒家所尊崇的“中庸”之人,而是其所貶斥的“鄉(xiāng)愿”,這種人格與品行也是儒家所極力反對的。孔子說:“鄉(xiāng)原(愿),德之賊也!
         將“中庸”理解為“鄉(xiāng)愿”,除了少數(shù)人是刻意而為、混淆視聽之外,大多數(shù)人是出于對“中”、“庸”二字的望文生義:將“中”理解為“走中間路線”,將“庸”理解為“平庸”。不過,這種理解并不符合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本意。我們來看看相關文獻中的解釋。在《中庸》一書中,“中”與“和”是放在一起表述的,二者密切聯(lián)系、不可分割,正所謂“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由此可以看出,“中”在這里是一個時間概念而非距離概念,是所 謂“時中”,即在合適的時機做合適的事、表達合適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調(diào)和或不分場 合地率性而為。對此,《中庸》進一步解釋道:“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标P于“庸”,漢代學者鄭玄的注釋是:“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币簿褪钦f,儒家所謂“庸”,就是人倫日用;所謂“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運用“中和”的理念,追求言行在時機、氛圍等方面的恰如其分,不失禮、不失態(tài)、不偏激。用俗話說,“中庸”則大致相當于“看菜吃飯、量體裁衣”或“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中庸”或“中和”的理念還可以超越人倫的領域,運用到人與自然關系上:人們通過對自然界萬物生長與四時變化規(guī)律的領悟和順應,能“贊天地之化育”,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這就是《中庸》中所說的“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儒家認為,在人倫日用中做到“中庸”,即行所當行、止所當止,是一個極高的境界,需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云變態(tài)中”——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運行規(guī)律、運行法則有深刻的體驗和把握。這不是一般人能夠達到的。在孔子看 來,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點,即“毋意,毋必, 毋固,毋我”,也就是破除種種思維定勢和主觀成見,通權達變、相時而動。為此,孔子在回答其弟子關于什么是“仁”、什么是“義”、什么是“禮”、什么是“孝”等基本倫理問題時,總是避免給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據(jù)不同弟子的氣質(zhì)稟賦和不同的言語情境,進行有針對性的說明和闡釋。從教育學的角度說,這體現(xiàn)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從倫理學的視野觀照,這就是他引導弟子追求“中庸”境界的具體實踐。黑格爾曾因《論語》中缺乏概念和范疇的思辯而給予這部經(jīng)典以至孔子本人相當消極的評價,其實,這恰恰體現(xiàn)了儒家倫理智慧的特色所在。
         人們在特定的時空情境中生活,為人處世就需要“與時偕行”、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努力破除種種教條主義、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束縛,這樣才能不斷實現(xiàn)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跨越。這,可能就是儒家“中庸”思想帶給我們的最大啟示。(選自《人民日報》,有刪改)
1.下列對劃線句子中“這”的理解準確的一項是(     )
A.孔子主張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點,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B.《論語》中缺乏概念和范疇的思辯。
C.孔子能根據(jù)不同弟子的氣質(zhì)稟賦和不同的言語情境,對弟子的提問,進行有針對性的說明和闡釋。
D.黑格爾對《論語》以至孔子本人給予相當消極的評價。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人們把“中庸”理解為“鄉(xiāng)愿”是出于對“中”、“庸”二字的望文生義:將“中”理解為“走中間路線”,將“庸”理解為“平庸”。
B.人們對儒家倫理學說的整體認識和評價發(fā)生錯誤的根源就是對“中庸”原意的誤解。
C.作者認為儒家“中庸”思想一定能帶給我們?yōu)槿颂幨佬枰驎r制宜、因地制宜,努力破除種種教條主義、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束縛等啟示。
D.孔子注重引導弟子追求“中庸”境界。他在回答其弟子基本倫理問題時,總是避免給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據(jù)不同弟子的氣質(zhì)稟賦和不同的言語情境,進行有針對性的說明和闡釋的做法,就說明了這一點。
3.篩選1、2自然段的信息,給“中庸”下定義。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籠罩了全市鎮(zhèn)。人們都在燈下匆忙,但窗外很______(寂靜、沉寂)。雪花落在積得厚厚的雪褥上面,聽去似乎瑟瑟有聲,使人更加感得______(寂靜、沉寂)。我獨坐在發(fā)出黃光的萊油燈下,想,這百無聊賴的祥林嫂,被人們棄在塵芥堆中的,看得厭倦了的陳舊的玩物,先前還將形骸露在塵芥里,從活得有趣的人們看來,恐怕要______(奇怪、怪訝)她何以還要存在,現(xiàn)在總算被無常打掃得于干凈凈了。魂靈的有無,我不知道;然而在現(xiàn)世,則無聊生者不生,即使厭見者不見,為人為己,也還都不錯。我靜聽著窗外似乎瑟瑟作響的雪花聲,一面想,反而漸漸的舒暢起來。
         而先前所見所聞的她的半生事跡的斷片,至此也聯(lián)成一片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文中的括號內(nèi)選填一個恰當?shù)脑~語填入橫線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文中劃線句子中,①“無聊生者”是什么意思?文中具體指誰?“厭見者”是什么意思?文中具體指哪些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這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句話表達了“我”怎樣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雪花本無聲,作者卻說它“似乎瑟瑟有聲”,這樣寫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開頭說感得沉寂,結尾卻說“漸漸的舒暢起來”,這應當怎么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