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加粗詞的活用類型不是名詞活用為意動的一項是 |
A.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 B.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 C.侶魚蝦而友麋鹿 D.吾從而師之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單選題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
重巒疊嶂間的田園
余秋雨
對于以陶淵明為代表的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中國民眾不像對魏晉名士那樣陌生,也不像對三國群雄那樣熱絡(luò),處在一種似遠似近、若即若離的狀態(tài)之中。
如果把陶淵明歸入魏晉名士一類,可能有點粗糙。陶淵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時候,阮籍、嵇康也已經(jīng)去世一百多年。他與這兩代人,都有明顯區(qū)別。他對三國群雄為權(quán)謀的爭斗看得很透,這與魏晉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與魏晉名士細加對比,就會發(fā)現(xiàn)魏晉名士雖然喜歡老莊卻還不夠自然,在行為上有點故意,有點表演,有點“我偏要這樣”的做作,這就與道家的自然觀念有距離了;而且,魏晉名士身上殘留著太多貴族子弟的氣息,清談中過于互相依賴,過于在乎他人的視線,而真正徹底的放達應(yīng)該進一步回歸自然個體,回歸僻靜的田園。
于是,我們眼前出現(xiàn)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躍:從漫長的古代史到三國群雄,中國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與軍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晉名士用極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來,讓它回歸個體,悲壯而奇麗地當眾燃燒;陶淵明則更進一步,不要悲壯,不要奇麗,更不要當眾,也未必燃燒,只在都邑的視線之外過自己的生活。
安靜,是一種哲學(xué)。在陶淵明看來,魏晉名士的獨立如果達不到安靜,也就無法長時間保持,要么凄凄然當眾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過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確實作出了奮斗的人物,但他們沒有為找回來的自我安排合適的去處,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綁架了。陶淵明說了,這個合適的去處只有一個,那就是安靜。
在陶淵明之前,屈原和司馬遷也得到過被迫的安靜,但他們的全部心態(tài)已與朝廷興衰割舍不開,因此即使身在安靜處也無時無刻不惦念著那些不安靜的所在。陶淵明正好相反,雖然在三四十歲之間也外出斷斷續(xù)續(xù)做點小官,但所見所聞使他越來越殷切地惦念著田園。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園荒蕪了。他天天自催。
這樣一個陶淵明,應(yīng)該更使民眾感到陌生。盡管他的言詞非常通俗,絕無魏晉名士的艱澀,但民眾的接受從來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轟動,而陶淵明恰恰拒絕轟動。民眾還在乎故事,而陶淵明又恰恰沒有故事。因此,陶淵明理所當然地處于民眾的關(guān)注之外。同時,也處于文壇的關(guān)注之外,因為幾乎所有的文人都學(xué)不了他的安靜,他們不敢正眼看他。他們的很多詩文其實已經(jīng)受了他的影響,卻還是很少提他。
直到宋代,尤其是蘇東坡,才真正發(fā)現(xiàn)陶淵明的光彩。由此可見,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霧遮蓋數(shù)百年之久的,這種云霧主要是朦朧在民眾心間。大家只喜歡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亂喊,卻完全沒有注意那一脈與天相連的隱隱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驚世高峰。陶淵明這座高峰,以自然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筆描寫自然。
請看: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飲酒》
有了高遠的心懷,有可能主動地對自己作邊緣化處理。而且,即便處在邊緣,也還是充滿意味。魏晉名士對人生的高層次思考方位卻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靜、優(yōu)雅。
他終于寫出了自己的歸結(jié)性思考: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yīng)盡便須盡,無復(fù)獨多慮!
《形影神贈答詩》
“大化”——一種無從阻遏、也無從更改的自然巨變,一種既造就了人類,又不理會人類的生滅過程,一種絲毫未曾留意任何輝煌、低劣、咆哮、哀嘆的無情天規(guī),一種足以裹卷一切、收羅一切的颶風(fēng)和烈焰,一種撫摩一切、又放棄一切的從容和冷漠——成了陶淵明的思維起點。陶淵明認為我們既然已經(jīng)跳入其間,那么,就要確認自己的渺小和無奈。而且,一旦確認,我們也就徹底自如了。徹底自如的物態(tài)象征,就是田園。
⑴.下列對文章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 ( )
A.陶淵明的詩歌風(fēng)格自然而平淡,恰恰因為這一點,所以宋代之前一直無人賞識他。
B.作者將陶淵明和歷史上許多文人作對比,表現(xiàn)出他的安靜是一種自覺的處世態(tài)度。
C.陶淵明與魏晉名士一樣也追求“回歸個體”,但他卻表現(xiàn)得平靜、自然、優(yōu)雅。
D.標題中的“田園”是陶淵明生命境界的象征,而“自然”就是這種境界的核心。
E.本文樸素的語言風(fēng)格與所表現(xiàn)的陶淵明淡泊寧靜的精神境界渾然一體,令人回味。
⑵.根據(jù)上下文,解釋文中畫線語句的含義!
①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綁架了!
答:
②有了高遠的心懷,有可能主動地對自己作邊緣化處理!
答:
⑶.依據(jù)原文,簡要概括陶淵明詩作的特點!
答:
⑷.聯(lián)系全文,談?wù)勀銓ψ髡吖P下的陶淵明的“田園”的理解!
答: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
重巒疊嶂間的田園
余秋雨
對于以陶淵明為代表的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中國民眾不像對魏晉名士那樣陌生,也不像對三國群雄那樣熱絡(luò),處在一種似遠似近、若即若離的狀態(tài)之中。
如果把陶淵明歸入魏晉名士一類,可能有點粗糙。陶淵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時候,阮籍、嵇康也已經(jīng)去世一百多年。他與這兩代人,都有明顯區(qū)別。他對三國群雄為權(quán)謀的爭斗看得很透,這與魏晉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與魏晉名士細加對比,就會發(fā)現(xiàn)魏晉名士雖然喜歡老莊卻還不夠自然,在行為上有點故意,有點表演,有點“我偏要這樣”的做作,這就與道家的自然觀念有距離了;而且,魏晉名士身上殘留著太多貴族子弟的氣息,清談中過于互相依賴,過于在乎他人的視線,而真正徹底的放達應(yīng)該進一步回歸自然個體,回歸僻靜的田園。
于是,我們眼前出現(xiàn)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躍:從漫長的古代史到三國群雄,中國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與軍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晉名士用極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來,讓它回歸個體,悲壯而奇麗地當眾燃燒;陶淵明則更進一步,不要悲壯,不要奇麗,更不要當眾,也未必燃燒,只在都邑的視線之外過自己的生活。
安靜,是一種哲學(xué)。在陶淵明看來,魏晉名士的獨立如果達不到安靜,也就無法長時間保持,要么凄凄然當眾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過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確實作出了奮斗的人物,但他們沒有為找回來的自我安排合適的去處,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綁架了。陶淵明說了,這個合適的去處只有一個,那就是安靜。
在陶淵明之前,屈原和司馬遷也得到過被迫的安靜,但他們的全部心態(tài)已與朝廷興衰割舍不開,因此即使身在安靜處也無時無刻不惦念著那些不安靜的所在。陶淵明正好相反,雖然在三四十歲之間也外出斷斷續(xù)續(xù)做點小官,但所見所聞使他越來越殷切地惦念著田園。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園荒蕪了。他天天自催。
這樣一個陶淵明,應(yīng)該更使民眾感到陌生。盡管他的言詞非常通俗,絕無魏晉名士的艱澀,但民眾的接受從來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轟動,而陶淵明恰恰拒絕轟動。民眾還在乎故事,而陶淵明又恰恰沒有故事。因此,陶淵明理所當然地處于民眾的關(guān)注之外。同時,也處于文壇的關(guān)注之外,因為幾乎所有的文人都學(xué)不了他的安靜,他們不敢正眼看他。他們的很多詩文其實已經(jīng)受了他的影響,卻還是很少提他。
直到宋代,尤其是蘇東坡,才真正發(fā)現(xiàn)陶淵明的光彩。由此可見,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霧遮蓋數(shù)百年之久的,這種云霧主要是朦朧在民眾心間。大家只喜歡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亂喊,卻完全沒有注意那一脈與天相連的隱隱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驚世高峰。陶淵明這座高峰,以自然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筆描寫自然。
請看: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飲酒》
有了高遠的心懷,有可能主動地對自己作邊緣化處理。而且,即便處在邊緣,也還是充滿意味。魏晉名士對人生的高層次思考方位卻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靜、優(yōu)雅。
他終于寫出了自己的歸結(jié)性思考: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yīng)盡便須盡,無復(fù)獨多慮。
《形影神贈答詩》
“大化”——一種無從阻遏、也無從更改的自然巨變,一種既造就了人類,又不理會人類的生滅過程,一種絲毫未曾留意任何輝煌、低劣、咆哮、哀嘆的無情天規(guī),一種足以裹卷一切、收羅一切的颶風(fēng)和烈焰,一種撫摩一切、又放棄一切的從容和冷漠——成了陶淵明的思維起點。陶淵明認為我們既然已經(jīng)跳入其間,那么,就要確認自己的渺小和無奈。而且,一旦確認,我們也就徹底自如了。徹底自如的物態(tài)象征,就是田園。
⑴.下列對文章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 ( )
A.陶淵明的詩歌風(fēng)格自然而平淡,恰恰因為這一點,所以宋代之前一直無人賞識他。
B.作者將陶淵明和歷史上許多文人作對比,表現(xiàn)出他的安靜是一種自覺的處世態(tài)度。
C.陶淵明與魏晉名士一樣也追求“回歸個體”,但他卻表現(xiàn)得平靜、自然、優(yōu)雅。
D.標題中的“田園”是陶淵明生命境界的象征,而“自然”就是這種境界的核心。
E.本文樸素的語言風(fēng)格與所表現(xiàn)的陶淵明淡泊寧靜的精神境界渾然一體,令人回味。
⑵.根據(jù)上下文,解釋文中畫線語句的含義。
①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綁架了!
答:
②有了高遠的心懷,有可能主動地對自己作邊緣化處理!
答:
⑶.依據(jù)原文,簡要概括陶淵明詩作的特點!
答:
⑷.聯(lián)系全文,談?wù)勀銓ψ髡吖P下的陶淵明的“田園”的理解。
答: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0年陜西省西安鐵一中高三上學(xué)期12月考文試卷 題型:現(xiàn)代文閱讀
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
重巒疊嶂間的田園
余秋雨
對于以陶淵明為代表的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中國民眾不像對魏晉名士那樣陌生,也不像對三國群雄那樣熱絡(luò),處在一種似遠似近、若即若離的狀態(tài)之中。
如果把陶淵明歸入魏晉名士一類,可能有點粗糙。陶淵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時候,阮籍、嵇康也已經(jīng)去世一百多年。他與這兩代人,都有明顯區(qū)別。他對三國群雄為權(quán)謀的爭斗看得很透,這與魏晉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與魏晉名士細加對比,就會發(fā)現(xiàn)魏晉名士雖然喜歡老莊卻還不夠自然,在行為上有點故意,有點表演,有點“我偏要這樣”的做作,這就與道家的自然觀念有距離了;而且,魏晉名士身上殘留著太多貴族子弟的氣息,清談中過于互相依賴,過于在乎他人的視線,而真正徹底的放達應(yīng)該進一步回歸自然個體,回歸僻靜的田園。
于是,我們眼前出現(xiàn)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躍:從漫長的古代史到三國群雄,中國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與軍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晉名士用極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來,讓它回歸個體,悲壯而奇麗地當眾燃燒;陶淵明則更進一步,不要悲壯,不要奇麗,更不要當眾,也未必燃燒,只在都邑的視線之外過自己的生活。
安靜,是一種哲學(xué)。在陶淵明看來,魏晉名士的獨立如果達不到安靜,也就無法長時間保持,要么凄凄然當眾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過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確實作出了奮斗的人物,但他們沒有為找回來的自我安排合適的去處,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綁架了。陶淵明說了,這個合適的去處只有一個,那就是安靜。
在陶淵明之前,屈原和司馬遷也得到過被迫的安靜,但他們的全部心態(tài)已與朝廷興衰割舍不開,因此即使身在安靜處也無時無刻不惦念著那些不安靜的所在。陶淵明正好相反,雖然在三四十歲之間也外出斷斷續(xù)續(xù)做點小官,但所見所聞使他越來越殷切地惦念著田園。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園荒蕪了。他天天自催。
這樣一個陶淵明,應(yīng)該更使民眾感到陌生。盡管他的言詞非常通俗,絕無魏晉名士的艱澀,但民眾的接受從來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轟動,而陶淵明恰恰拒絕轟動。民眾還在乎故事,而陶淵明又恰恰沒有故事。因此,陶淵明理所當然地處于民眾的關(guān)注之外。同時,也處于文壇的關(guān)注之外,因為幾乎所有的文人都學(xué)不了他的安靜,他們不敢正眼看他。他們的很多詩文其實已經(jīng)受了他的影響,卻還是很少提他。
直到宋代,尤其是蘇東坡,才真正發(fā)現(xiàn)陶淵明的光彩。由此可見,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霧遮蓋數(shù)百年之久的,這種云霧主要是朦朧在民眾心間。大家只喜歡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亂喊,卻完全沒有注意那一脈與天相連的隱隱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驚世高峰。陶淵明這座高峰,以自然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筆描寫自然。
請看: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飲酒》
有了高遠的心懷,有可能主動地對自己作邊緣化處理。而且,即便處在邊緣,也還是充滿意味。魏晉名士對人生的高層次思考方位卻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靜、優(yōu)雅。
他終于寫出了自己的歸結(jié)性思考: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yīng)盡便須盡,無復(fù)獨多慮!
《形影神贈答詩》
“大化”——一種無從阻遏、也無從更改的自然巨變,一種既造就了人類,又不理會人類的生滅過程,一種絲毫未曾留意任何輝煌、低劣、咆哮、哀嘆的無情天規(guī),一種足以裹卷一切、收羅一切的颶風(fēng)和烈焰,一種撫摩一切、又放棄一切的從容和冷漠——成了陶淵明的思維起點。陶淵明認為我們既然已經(jīng)跳入其間,那么,就要確認自己的渺小和無奈。而且,一旦確認,我們也就徹底自如了。徹底自如的物態(tài)象征,就是田園。
⑴.下列對文章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 ( ) (5分)
A.陶淵明的詩歌風(fēng)格自然而平淡,恰恰因為這一點,所以宋代之前一直無人賞識他。 |
B.作者將陶淵明和歷史上許多文人作對比,表現(xiàn)出他的安靜是一種自覺的處世態(tài)度。 |
C.陶淵明與魏晉名士一樣也追求“回歸個體”,但他卻表現(xiàn)得平靜、自然、優(yōu)雅。 |
D.標題中的“田園”是陶淵明生命境界的象征,而“自然”就是這種境界的核心。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0年陜西省高三上學(xué)期12月考文試卷 題型:現(xiàn)代文閱讀
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
重巒疊嶂間的田園
余秋雨
對于以陶淵明為代表的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中國民眾不像對魏晉名士那樣陌生,也不像對三國群雄那樣熱絡(luò),處在一種似遠似近、若即若離的狀態(tài)之中。
如果把陶淵明歸入魏晉名士一類,可能有點粗糙。陶淵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時候,阮籍、嵇康也已經(jīng)去世一百多年。他與這兩代人,都有明顯區(qū)別。他對三國群雄為權(quán)謀的爭斗看得很透,這與魏晉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與魏晉名士細加對比,就會發(fā)現(xiàn)魏晉名士雖然喜歡老莊卻還不夠自然,在行為上有點故意,有點表演,有點“我偏要這樣”的做作,這就與道家的自然觀念有距離了;而且,魏晉名士身上殘留著太多貴族子弟的氣息,清談中過于互相依賴,過于在乎他人的視線,而真正徹底的放達應(yīng)該進一步回歸自然個體,回歸僻靜的田園。
于是,我們眼前出現(xiàn)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躍:從漫長的古代史到三國群雄,中國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與軍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晉名士用極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來,讓它回歸個體,悲壯而奇麗地當眾燃燒;陶淵明則更進一步,不要悲壯,不要奇麗,更不要當眾,也未必燃燒,只在都邑的視線之外過自己的生活。
安靜,是一種哲學(xué)。在陶淵明看來,魏晉名士的獨立如果達不到安靜,也就無法長時間保持,要么凄凄然當眾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過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確實作出了奮斗的人物,但他們沒有為找回來的自我安排合適的去處,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綁架了。陶淵明說了,這個合適的去處只有一個,那就是安靜。
在陶淵明之前,屈原和司馬遷也得到過被迫的安靜,但他們的全部心態(tài)已與朝廷興衰割舍不開,因此即使身在安靜處也無時無刻不惦念著那些不安靜的所在。陶淵明正好相反,雖然在三四十歲之間也外出斷斷續(xù)續(xù)做點小官,但所見所聞使他越來越殷切地惦念著田園;厝グ桑俨换厝,田園荒蕪了。他天天自催。
這樣一個陶淵明,應(yīng)該更使民眾感到陌生。盡管他的言詞非常通俗,絕無魏晉名士的艱澀,但民眾的接受從來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轟動,而陶淵明恰恰拒絕轟動。民眾還在乎故事,而陶淵明又恰恰沒有故事。因此,陶淵明理所當然地處于民眾的關(guān)注之外。同時,也處于文壇的關(guān)注之外,因為幾乎所有的文人都學(xué)不了他的安靜,他們不敢正眼看他。他們的很多詩文其實已經(jīng)受了他的影響,卻還是很少提他。
直到宋代,尤其是蘇東坡,才真正發(fā)現(xiàn)陶淵明的光彩。由此可見,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霧遮蓋數(shù)百年之久的,這種云霧主要是朦朧在民眾心間。大家只喜歡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亂喊,卻完全沒有注意那一脈與天相連的隱隱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驚世高峰。陶淵明這座高峰,以自然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筆描寫自然。
請看: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飲酒》
有了高遠的心懷,有可能主動地對自己作邊緣化處理。而且,即便處在邊緣,也還是充滿意味。魏晉名士對人生的高層次思考方位卻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靜、優(yōu)雅。
他終于寫出了自己的歸結(jié)性思考: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yīng)盡便須盡,無復(fù)獨多慮!
《形影神贈答詩》
“大化”——一種無從阻遏、也無從更改的自然巨變,一種既造就了人類,又不理會人類的生滅過程,一種絲毫未曾留意任何輝煌、低劣、咆哮、哀嘆的無情天規(guī),一種足以裹卷一切、收羅一切的颶風(fēng)和烈焰,一種撫摩一切、又放棄一切的從容和冷漠——成了陶淵明的思維起點。陶淵明認為我們既然已經(jīng)跳入其間,那么,就要確認自己的渺小和無奈。而且,一旦確認,我們也就徹底自如了。徹底自如的物態(tài)象征,就是田園。
⑴.下列對文章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 ( ) (5分)
A.陶淵明的詩歌風(fēng)格自然而平淡,恰恰因為這一點,所以宋代之前一直無人賞識他。
B.作者將陶淵明和歷史上許多文人作對比,表現(xiàn)出他的安靜是一種自覺的處世態(tài)度。
C.陶淵明與魏晉名士一樣也追求“回歸個體”,但他卻表現(xiàn)得平靜、自然、優(yōu)雅。
D.標題中的“田園”是陶淵明生命境界的象征,而“自然”就是這種境界的核心。
E.本文樸素的語言風(fēng)格與所表現(xiàn)的陶淵明淡泊寧靜的精神境界渾然一體,令人回味。
⑵.根據(jù)上下文,解釋文中畫線語句的含義。 (6分)
①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綁架了! (3分)
答:
②有了高遠的心懷,有可能主動地對自己作邊緣化處理。 (3分)
答:
⑶.依據(jù)原文,簡要概括陶淵明詩作的特點! (6分)
答:
⑷.聯(lián)系全文,談?wù)勀銓ψ髡吖P下的陶淵明的“田園”的理解。 (8分)
答: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上海高考真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25分)
重巒疊嶂間的田園
對于以陶淵明為代表的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中國民眾不像對魏晉名士那樣陌生,也不像對三國群雄那樣熱絡(luò),處在一種似遠似近、若即若離的狀態(tài)之中。
如果把陶淵明歸入魏晉名士一類,可能有點粗糙。陶淵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時候,阮籍、嵇康也已經(jīng)去世一百多年。他與這兩代人,都有明顯區(qū)別。他對三國群雄為權(quán)謀的爭斗看得很透,這與魏晉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與魏晉名士細加對比,就會發(fā)現(xiàn)魏晉名士雖然喜歡老莊卻還不夠自然,在行為上有點故意,有點表演,有點“我偏要這樣”的做作,這就與道家的自然觀念有距離了;而且,魏晉名士身上殘留著太多貴族子弟的氣息,清談中過于互相依賴,過于在乎 他人的視線,而真正徹底的放達應(yīng)該進一步回歸自然個體,回歸僻靜的田園。
于是,我們眼前出現(xiàn)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躍:從漫長的古代史到三國群雄,中國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與軍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晉名士用極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來,讓它回歸個體,悲壯而奇麗地當眾燃燒;陶淵明則更進一步,不要悲壯,不要奇麗,更不要當眾,也未必燃燒,只在都邑的視線之外過自己的生活。
安靜,是一種哲學(xué)。在陶淵明看來,魏晉名士的獨立如果達不到安靜,也就無法長時間保持,要么凄凄然當眾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 過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確實作出了奮斗的人物,但他們沒有為找回來的自我安排合適的去處,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綁架了。陶淵明說了,這個合適的去處只有一個,那就是安靜。
在陶淵明之前,屈原和司馬遷也得到過被迫的安靜,但他們的全部心態(tài)已與朝廷興衰割舍不開,因此即使身在安靜處也無時無刻不惦念著那些不安靜的所在。陶淵明正好相反,雖然在三四十歲之間也外出斷斷續(xù)續(xù)做點小官,但所見所聞使他越來越殷切地惦念著田園;厝グ桑俨换厝,田園荒蕪了。他天天自催。
這樣一個陶淵明,應(yīng)該更使民眾感到陌生。盡管他的言詞非常通俗,絕無魏晉名士的艱澀,但民眾的接受從來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轟動,而陶淵明恰恰拒絕轟動。民眾還在乎故事,而陶淵明又恰恰沒有故事。因此,陶淵明理所當然地處于民眾的關(guān)注之外。同時,也處于文壇的關(guān)注之外,因為幾乎所有的文人都學(xué)不了他的安靜,他們不敢正眼看他。他們的很多詩文其實已經(jīng)受了他的影響,卻還是很少提他。
直到宋代,尤其是蘇東坡,才真正發(fā)現(xiàn)陶淵明的光彩。由此可見,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霧遮蓋數(shù)百年之久的,這種云霧主要是朦朧在民眾心間。大家只喜歡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亂喊,卻完全沒有注意那一脈與天相連的隱隱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驚世高峰。陶淵明這座高峰,以自然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筆描寫自然。
請看: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飲酒》
有了高遠的心懷,有可能主動地對自己作邊緣化處理。而且,即便處在邊緣,也還是充滿意味。魏晉名士對人生的高層次思考方位卻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靜、優(yōu)雅。
他終于寫出了自己的歸結(jié)性思考: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yīng)盡便須盡,無復(fù)獨多慮!
《形影神贈答詩》
“大化”—— 一種無從阻遏、也無從更改的自然巨變,一種既造就了人類,又不理會人類的生滅過程,一種絲毫未曾留意任何輝煌、低劣、咆哮、哀嘆的無情天規(guī),一種足以裹卷一切、收羅一切的颶風(fēng)和烈焰,一種撫摩一切、又放棄一切的從容和冷漠——成了陶淵明的思維起點。陶淵明認為我們既然已經(jīng)跳入其間,那么,就要確認自己的渺小和無奈。而且,一旦確認,我們也就徹底自如了。徹底自如的物態(tài)象征,就是田園。
(1)下列對文章內(nèi)容的分析與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
A.陶淵明的詩歌風(fēng)格自然而平淡,恰恰因為這一點,所以宋代之前一直無人賞識他。
B.作者將陶淵明和歷史上許多文人作對比,表現(xiàn)出他的安靜是一種自覺的處世態(tài)度。
C.陶淵明與魏晉名士一樣也追求“回歸個體”,但他卻表現(xiàn)得平靜、自然、優(yōu)雅。
D.標題中的“田園”是陶淵明生命境界的象征,而“自然”就是這種境界的核心。
E.本文樸素的語言風(fēng)格與所表現(xiàn)的陶淵明淡泊寧靜的精神境界渾然一體,令人回味。
(2)根據(jù)上下文,解釋文中畫線語句的含義! (6分)
①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綁架了。 (3分)
②有了高遠的心懷,有可能主動地對自己作邊緣化處理。 (3分)
(3)依據(jù)原文,簡要概括陶淵明詩作的特點。(6分)
(4)聯(lián)系全文,談?wù)勀銓ψ髡吖P下的陶淵明的“田園”的理解。(8分)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專項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重巒疊嶂間的田園
余秋雨
對于以陶淵明為代表的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中國民眾不像對魏晉名士那樣陌生,也不像對三國群雄那樣熱絡(luò),處在一種似遠似近、若即若離的狀態(tài)之中。
如果把陶淵明歸入魏晉名士一類,可能有點粗糙。陶淵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時候,阮籍、嵇康也已經(jīng)去世一百多年。他與這兩代人,都有明顯區(qū)別。他對三國群雄為權(quán)謀的爭斗看得很透,這與魏晉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與魏晉名士細加對比,就會發(fā)現(xiàn)魏晉名士雖然喜歡老莊卻還不夠自然,在行為上有點故意,有點表演,有點“我偏要這樣”的做作,這就與道家的自然觀念有距離了;而且,魏晉名士身上殘留著太多貴族子弟的氣息,清談中過于互相依賴,過于在乎他人的視線,而真正徹底的放達應(yīng)該進一步回歸自然個體,回歸僻靜的田園。
于是,我們眼前出現(xiàn)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躍:從漫長的古代史到三國群雄,中國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與軍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晉名士用極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來,讓它回歸個體,悲壯而奇麗地當眾燃燒;陶淵明則更進一步,不要悲壯,不要奇麗,更不要當眾,也未必燃燒,只在都邑的視線之外過自己的生活。
安靜,是一種哲學(xué)。在陶淵明看來,魏晉名士的獨立如果達不到安靜,也就無法長時間保持,要么凄凄然當眾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過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確實作出了奮斗的人物,但他們沒有為找回來的自我安排合適的去處,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綁架了。陶淵明說了,這個合適的去處只有一個,那就是安靜。
在陶淵明之前,屈原和司馬遷也得到過被迫的安靜,但他們的全部心態(tài)已與朝廷興衰割舍不開,因此即使身在安靜處也無時無刻不惦念著那些不安靜的所在。陶淵明正好相反,雖然在三四十歲之間也外出斷斷續(xù)續(xù)做點小官,但所見所聞使他越來越殷切地惦念著田園。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園荒蕪了。他天天自催。
這樣一個陶淵明,應(yīng)該更使民眾感到陌生。盡管他的言詞非常通俗,絕無魏晉名士的艱澀,但民眾的接受從來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轟動,而陶淵明恰恰拒絕轟動。民眾還在乎故事,而陶淵明又恰恰沒有故事。因此,陶淵明理所當然地處于民眾的關(guān)注之外。同時,也處于文壇的關(guān)注之外,因為幾乎所有的文人都學(xué)不了他的安靜,他們不敢正眼看他。他們的很多詩文其實已經(jīng)受了他的影響,卻還是很少提他。
直到宋代,尤其是蘇東坡,才真正發(fā)現(xiàn)陶淵明的光彩。由此可見,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霧遮蓋數(shù)百年之久的,這種云霧主要是朦朧在民眾心間。大家只喜歡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亂喊,卻完全沒有注意那一脈與天相連的隱隱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驚世高峰。陶淵明這座高峰,以自然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筆描寫自然。
請看: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飲酒》
有了高遠的心懷,有可能主動地對自己作邊緣化處理。而且,即便處在邊緣,也還是充滿意味。魏晉名士對人生的高層次思考方位卻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靜、優(yōu)雅。
他終于寫出了自己的歸結(jié)性思考: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
應(yīng)盡便須盡,無復(fù)獨多慮。
——《形影神贈答詩》
“大化”——一種無從阻遏、也無從更改的自然巨變,一種既造就了人類,又不理會人類的生滅過程,一種絲毫未曾留意任何輝煌、低劣、咆哮、哀嘆的無情天規(guī),一種足以裹卷一切、收羅一切的颶風(fēng)和烈焰,一種撫摩一切、又放棄一切的從容和冷漠——成了陶淵明的思維起點。陶淵明認為我們既然已經(jīng)跳入其間,那么,就要確認自己的渺小和無奈。而且,一旦確認,我們也就徹底自如了。徹底自如的物態(tài)象征,就是田園。
1.下列對文章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
A.陶淵明的詩歌風(fēng)格自然而平淡,恰恰因為這一點,所以宋代之前一直無人賞識他。
B.作者將陶淵明和歷史上許多文人作對比,表現(xiàn)出他的安靜是一種自覺的處世態(tài)度。
C.陶淵明與魏晉名士一樣也追求“回歸個體”,但他卻表現(xiàn)得平靜、自然、優(yōu)雅。
D.標題中的“田園”是陶淵明生命境界的象征,而“自然”就是這種境界的核心。
E.本文樸素的語言風(fēng)格與所表現(xiàn)的陶淵明淡泊寧靜的精神境界渾然一體,令人回味。
2.根據(jù)上下文,解釋文中畫線語句的含義。
(1)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綁架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了高遠的心懷,有可能主動地對自己作邊緣化處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據(jù)原文,簡要概括陶淵明詩作的特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聯(lián)系全文,談?wù)勀銓ψ髡吖P下的陶淵明的“田園”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048
閱讀下文,完成1——5題。
你知道寶島臺灣是世界上著名的“蝴蝶王國”嗎?我國的臺灣省,地處亞熱帶,雨水充足,氣候溫暖,一年四季花兒常開,草木常綠,非常適合蝴蝶的繁殖和生長。據(jù)說,臺灣所產(chǎn)的蝴蝶,數(shù)量之大,種類之多,名列世界之冠。有人做過統(tǒng)計,臺灣蝴蝶種類有四百多種。其中獨具特色、最為名貴的有“大紅紋鳳蝶”“蛇頭蝶”“紅邊小灰蝶”“寬尾鳳蝶”“皇蛾陰陽蝶”“蘭嶼黃裙鳳蝶”等等。拿“蘭嶼黃裙鳳蝶”來說,它后翅有大量金黃色的花紋,由于鱗片的特殊構(gòu)造,逆光看去,會發(fā)出燦爛奪目的珍珠般的光輝。這種色彩,是蝴蝶世界中獨一無二的。再如“皇蛾陰陽蝶”,它雙翅的形狀、色彩,不像普通的蝴蝶一樣對稱,大小也不一樣;更為奇特的是,它翅的左邊為雌性,右邊為雄性,據(jù)說,在1000萬只蝴蝶中才能發(fā)現(xiàn)1只,自然界也是“物以稀為貴”。至于“蛇頭蝶”,由于它翅膀的上端長著像蛇頭一樣的圖案,所以稱為“蛇頭蝶”。
臺灣蝴蝶的活動區(qū)域,主要在南投縣的埔里、霧社及阿里山的山林地帶。在屏東縣還發(fā)現(xiàn)了九處蝴蝶谷。這些蝴蝶谷,大都是30度的斜坡,又陡又深,沒有溪流,谷向與海岸線平行,季風(fēng)吹不進,冬季也溫暖如春。每年一入冬,成千上萬只五光十色的蝴蝶,就像候鳥遷徙一樣,浩浩蕩蕩飛進蝴蝶谷里過冬。前幾年,在高雄縣的美濃鎮(zhèn),又發(fā)現(xiàn)一處新型的蝴蝶谷——“黃蝶幽谷”。谷內(nèi)古木參天,流水潺潺,野草翠綠,鳥語花香,環(huán)境十分清幽。這里的蝴蝶與其他谷里的蝴蝶相比,有很大不同:其他谷里的蝴蝶,只是到了冬天才飛進谷里避風(fēng)寒,到了春天,又飛回原地產(chǎn)卵,傳宗接代。而“黃蝶幽谷”中的蝴蝶,卻是世世代代在這里繁殖生長,永遠不離開它們的“故土”。
臺灣蝴蝶不但多,而且美。僅“黃蝶幽谷”一處,一年就能繁殖出200萬只五彩繽紛的蝴蝶。它們成長以后,在樹木花叢間,山石溪水畔,千姿百態(tài),成群結(jié)隊,猶如帶帶浮云,片片彩霞,在空中裊繞飄動,還不時變化出各種奇異景觀,真是美麗極了!游人來到這里,如同進入了神秘的仙境,會情不自禁地發(fā)出由衷的贊嘆。
(1)作者稱寶島臺灣為“蝴蝶王國”,根據(j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兩種蝴蝶的命名,分別抓住了它們的什么具體特征?
①“皇蛾陰陽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蛇頭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自然段中加粗的詞語“大都”能否去掉?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自然段中說“又發(fā)現(xiàn)一處新型的蝴蝶谷——‘黃蝶幽谷’”,根據(jù)文意,這個蝴蝶谷的“新型”具體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從上文末段中找出描寫蝴蝶(群)動態(tài)的句子(在原文中用橫線標出),并簡要說說它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