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下列加粗詞語的解釋都錯誤的一項是
①當與秦相較,或未量——易:輕易。
②至丹以荊卿為計,始禍焉!伲杭铀伲涌。
③云鬢半偏新睡——覺:睡覺。
④愿為諸君戰(zhàn)——快:痛快。
庖月更刀——族:眾,一般的。
⑥君臣相顧,不知所歸——相顧:對視。
梁君臣之首——函:用匣子(裝),名詞作狀語。
⑧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可憐:可惜
天下之豪杰——舉:所有的
⑩吾少,不省所怙——孤:孤獨

A、②③⑦⑩     
B、①②⑥⑦     
C、②④⑧⑨     
D、③⑤⑦⑩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0103 期末題 題型:單選題

對下列加粗詞語的解釋都錯誤的一項是
[     ]
①當與秦相較,或未量——易:輕易。
②至丹以荊卿為計,始禍焉!伲杭铀,加快。
③云鬢半偏新睡——覺:睡覺。
④愿為諸君戰(zhàn)——快:痛快。
庖月更刀——族:眾,一般的。
⑥君臣相顧,不知所歸——相顧:對視。
梁君臣之首——函:用匣子(裝),名詞作狀語。
⑧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可憐:可惜
天下之豪杰——舉:所有的
⑩吾少,不省所怙——孤:孤獨
A、②③⑦⑩     
B、①②⑥⑦     
C、②④⑧⑨     
D、③⑤⑦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浙江省寧波市八校2011-2012學(xué)年高一下學(xué)期期末聯(lián)考語文試題 題型:048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題。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相如度秦王特以詐詳為予趙城,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shè)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于趙。

  秦王齋五日后,乃設(shè)九賓禮于廷,引趙使者藺相如。相如至,謂秦王曰:“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且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奉璧來。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且夫秦欲璧,趙弗予璧,兩無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歸,曲在趙。欲使曲在秦,則莫如棄璧;畏棄璧,則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圖以予城,又設(shè)九賓,齋而受璧,其勢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則前請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趙璧乎?而十五城秦寶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棄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紿趙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請就死于國,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懷而逃之,而歸直于秦?是時秦意未欲與趙絕耳。令秦王怒,而相如于市,武安君十萬眾壓邯鄲,而責(zé)璧與信,一勝而相如族,再勝而璧終入秦矣!吾故曰藺相如之獲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勁澠池柔廉頗則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趙者天固曲全之哉

明·王世貞《藺相如完璧歸趙論》

(1)

對下列句子中加粗詞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

A.

召有司圖(同“按”,按照)

B.

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信約)

C.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其十五城(失去)

D.

大王弗予城而紿趙璧(欺騙)

(2)

下列加粗詞語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A.

設(shè)九賓于廷,臣敢上璧  使其從者衣褐

B.

臣固知大王弗予城也   蓋當蓼洲周公被逮

C.

今奈何使舍人懷逃之   且秦強趙弱

D.

夫秦王既按圖予城    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

(3)

結(jié)合兩組選文內(nèi)容,下列表述有錯的一項是

[  ]

A.

藺相如知道秦王是不可能拿十五座城池和趙國交換和氏璧的,于是派人悄悄地把和氏璧送回了趙國。對藺相如的這一做法,王世貞持否定態(tài)度。

B.

藺相如讓秦王齋戒五日,并且在朝廷上設(shè)置九賓之禮,他以為秦王絕不會答應(yīng),沒想到秦王竟然答應(yīng)了。于是藺相如騎虎難下,只得讓人把和氏璧送回趙國。

C.

王世貞認為,既然秦王已經(jīng)“召有司案圖”,而且也按藺相如的要求“齋戒五日”,并“設(shè)九賓之禮”,那他應(yīng)該會把十五座城池送給趙國的。

D.

王世貞認為,為了得到一塊璧,秦國如果失去十五座城池,那是得不償失的事;但如果不失去十五座城池,又會失信于天下。所以秦王實際上是處于兩難的境地。

(4)

用“/”給文中加粗的部分斷句

吾 故 曰 藺 相 如 之 獲 全 于 璧 也 天 也 若 其 勁 澠 池 柔 廉 頗 則 愈 出 而 愈 妙 于 用 所 以 能 完 趙 者 天 固 曲 全 之 哉

(5)

將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________________

(2)且夫秦欲璧,趙弗予璧,兩無所曲直也。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浙江省富陽場口中學(xué)2011-2012學(xué)年高二3月教學(xué)質(zhì)量檢測語文試題 題型:048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題。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賢圣發(fā)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jié),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及如左丘明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仆竊不遜,近自托于無能之辭,網(wǎng)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chuàng)未就,適會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仆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zé),雖萬被戮,豈有悔哉!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且負下未易居,下流多謗議。仆以口語遭遇此禍,重為鄉(xiāng)黨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復(fù)上父母之丘墓乎?雖累百世,垢彌甚耳!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fā)背沾衣也。身直為閨閣之臣,寧得自引深藏于巖穴邪!故且從俗浮沉,與時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賢進士,無乃與仆之私剌謬乎?今雖欲自雕琢,曼辭以自飾,無益,于俗不信,適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書不能盡意,故略陳固陋。

(司馬遷《報任安書》)

(1)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

A.

蓋文王拘而《周易》(推演)

B.

故述往事,來者(思念)

C.

思垂空文以自(流傳)

D.

則仆償前辱之責(zé)(同“債”)

(2)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

A.

古者富貴名摩滅     背負青天莫之夭閼

B.

大底賢圣發(fā)憤之所為作  是日,天朗氣清

C.

退論書策舒其憤     垣墻周庭,當南日

D.

欲自雕琢       世殊事異,所以興懷

(3)

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第一段司馬遷引用古代志士受辱著書的例子,表明自己也要和他們一樣,著書立說,成為一個“倜儻非常之人”。

B.

第二段司馬遷介紹了《史記》的體例和寫作《史記》的目的,同時表明自己忍辱負重、著書洗辱的良苦用心。

C.

第三段司馬遷寫了自己的悲慘處境,向任安解釋不能“推賢進士”的苦衷,同時也流露了受屈忍辱的痛苦之情和憤嘆之意。

D.

這幾段文字寫得瑰偉奇麗,情辭優(yōu)美:內(nèi)容上充滿強烈的怨憤和對自己即將完成《史記》的欣慰;形式上,大量運用排比句,一駢到底,顯得酣暢淋漓。

(4)

將上面文言文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②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賢進士,無乃與仆之私剌謬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山東省月考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賢圣發(fā)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jié),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及如左丘明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仆竊不遜,近自托于無能之辭,網(wǎng)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chuàng)未就,適會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仆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zé),雖萬被戮,豈有悔哉!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且負下未易居,下流多謗議。仆以口語遭遇此禍,重為鄉(xiāng)黨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復(fù)上父母之丘墓乎?雖累百世,垢彌甚耳!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fā)背沾衣也。身直為閨閣之臣,寧得自引深藏于巖穴邪!故且從俗浮沉,與時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賢進士,無乃與仆之私剌謬乎?今雖欲自雕琢,曼辭以自飾,無益,于俗不信,適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書不能盡意,故略陳固陋。       (司馬遷《報任安書》)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 蓋文王拘而《周易》(推演)          
B. 故述往事,來者(思念)
C. 思空文以自見(流傳)                
D. 則仆償前辱之責(zé)(同“債”)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 古者富貴名摩滅/背負青天莫之夭閼
B. 大底賢圣發(fā)憤之所為作也/是日,天朗氣清
C. 退論書策舒其憤/垣墻周庭,當南日
D. 今欲自雕琢/世殊事異,所以興懷
3.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第一段司馬遷引用古代志士受辱著書的例子,表明自己也要和他們一樣,著書立說,成為一個“倜儻非常之人”。
B. 第二段司馬遷介紹了《史記》的體例和寫作《史記》的目的,同時表明自己忍辱負重、著書洗辱的良苦用心。
C. 第三段司馬遷寫了自己的悲慘處境,向任安解釋不能“推賢進士”的苦衷,同時也流露了受屈忍辱的痛苦之情和憤嘆之意。
D. 這幾段文字寫得瑰偉奇麗,情辭優(yōu)美:內(nèi)容上充滿強烈的怨憤和對自己即將完成《史記》的欣慰;形式上,大量運用排比句,一駢到底,顯得酣暢淋漓。
4.將上面文言文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賢進士,無乃與仆之私剌謬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月考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題。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对姟啡倨蟮踪t圣發(fā)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jié),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及如左丘明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仆竊不遜,近自托于無能之辭,網(wǎng)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chuàng)未就,適會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仆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zé),雖萬被戮,豈有悔哉!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且負下未易居,下流多謗議。仆以口語遭遇此禍,重為鄉(xiāng)黨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復(fù)上父母之丘墓乎?雖累百世,垢彌甚耳!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fā)背沾衣也。身直為閨閣之臣,寧得自引深藏于巖穴邪!故且從俗浮沉,與時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賢進士,無乃與仆之私剌謬乎?今雖欲自雕琢,曼辭以自飾,無益,于俗不信,適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書不能盡意,故略陳固陋。(司馬遷《報任安書》)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蓋文王拘而《周易》(推演)
B.故述往事,來者(思念)
C.思空文以自見(流傳)
D.則仆償前辱之責(zé)(同“債”)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古者富貴名摩滅/背負青天莫之夭閼
B.大底賢圣發(fā)憤之所為作/是日,天朗氣清
C.退論書策舒其憤/垣墻周庭,當南日
D.今欲自雕琢/世殊事異,所以興懷
3.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第一段司馬遷引用古代志士受辱著書的例子,表明自己也要和他們一樣,著書立說,成為一個“倜儻非常之人”。
B.第二段司馬遷介紹了《史記》的體例和寫作《史記》的目的,同時表明自己忍辱負重、著書洗辱的良苦用心。
C.第三段司馬遷寫了自己的悲慘處境,向任安解釋不能“推賢進士”的苦衷,同時也流露了受屈忍辱的痛苦之情和憤嘆之意。
D.這幾段文字寫得瑰偉奇麗,情辭優(yōu)美:內(nèi)容上充滿強烈的怨憤和對自己即將完成《史記》的欣慰;形式上,大量運用排比句,一駢到底,顯得酣暢淋漓。
4.將上面文言文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賢進士,無乃與仆之私剌謬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蘇轍的《六國論》,完成下面試題。
愚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fā)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滅亡,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夫秦之所與諸侯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郊;諸侯之所與秦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野。秦之有韓、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韓、魏塞秦之沖,而蔽山東之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韓,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韓、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齊之剛、壽,而范雎以為憂。然則秦之所忌者,可以見矣。
秦之用兵于燕、趙,秦之危事也。越韓過魏而攻人之國都,燕、趙拒之于前,而韓、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趙,未嘗有韓、魏之憂,則韓、魏之附秦故也。夫韓、魏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間,此豈知天下之勢邪?委區(qū)區(qū)之韓、魏,以當虎狼之強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韓、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東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禍。
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安于其間矣。以四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于內(nèi),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yīng)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間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小題1:下列句子中加點實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3分)(    )
A.蓋未嘗不其當時之士咎:怪罪
B.韓、魏塞秦之沖,而山東之諸侯蔽:掩護
C.秦人不敢逾韓、魏以齊、楚、燕、趙之國窺:圖謀
D.至使秦人得伺其以取其國隙:矛盾
小題2:下列各項中的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
A.常為深思遠慮以其求思深而不在也
B.在韓、魏之郊賂秦力虧,破滅之道也
C.昔者范睢用秦而收韓智勇多困所溺
D.然后秦人得通兵于東諸侯吾無意于人世矣
小題3:下面對文章中觀點的分析,有錯的一項是(3分)(   )
A.六國之亡,罪在六國的謀士考慮憂患粗略,圖謀利益膚淺,不了解天下的情勢。
B.六國與秦的對抗中,韓、魏的態(tài)度至關(guān)重要,他們傾向哪邊,哪邊就能最終獲勝。
C.六國與其親近秦國,不如合力支持韓、魏,韓、魏保住了,六國也就各自保全了。
D.各國諸侯貪圖小利,背棄盟約,相互殘殺,秦國軍隊還沒出動,六國就把自己困住了。
小題4: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共3題,10分)
(1)委區(qū)區(qū)之韓、魏,以當虎狼之強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3分)
(2)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3分)
(3)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于內(nèi),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yīng)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07年廣東省高三第一次聯(lián)考語文試題 題型:048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題。

  趙犨,其先青州人也。世為陳州牙將。犨幼與群兒戲道中部分行伍指顧如將帥雖諸大兒皆聽其節(jié)度其父叔文見之驚曰大吾門者此兒也。及壯,善用弓劍,為人勇果,重氣義,刺史聞其材,召置麾下。累遷忠武軍馬步軍都虞候。王仙芝寇河南,陷汝州,將犯東都,犨引兵擊敗之,仙芝乃南去。已而黃巢起,所在州縣,往往陷賊。陳州豪杰數(shù)百人,相與詣忠武軍,求得犨為刺史以自保,忠武軍表犨陳州刺史。已而巢陷長安,犨語諸將吏曰:“以吾計,巢若不為長安市人所誅,必驅(qū)其眾東走,吾州適當其沖矣!”乃治城池為守備,遷民六十里內(nèi)者皆入城中,選其子弟,配以兵甲,以其弟昶、珝為將。巢敗,果東走,昶擊破之。巢從后至,聞大怒。

  既而秦宗權(quán)以蔡州附巢,巢勢甚盛,乃悉眾圍犨,置舂磨,糜人之肉以為食。陳人恐,犨語其下曰:“吾家三世陳將,必能保此。爾曹男子,當于死中求生,建功立業(yè),未必不因此時!标惾私咱x躍。陳人舊有巨弩數(shù)百,皆廢壞,后生弩工皆不識其器。珝創(chuàng)意理之,弩矢激五百步,人馬皆洞,以故巢不敢近。圍凡三百日,犨食將盡,乃乞兵于梁。梁太祖與李克用皆自將會陳,擊敗巢將黃鄴于西華。

  梁太祖入陳州,犨兄弟迎謁馬首甚恭。然犨陰識太祖必成大事,乃降心屈跡,為自托之計。以梁援己恩,為太祖立生祠,朝夕拜謁。以其子巖尚太祖女,是謂長樂公主。黃巢已去,秦宗權(quán)復(fù)亂淮西,陷旁二十馀州,而陳去蔡最近,犨兄弟力拒之,卒不能下。

(1)

對下列句子中加粗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

A.

忠武軍犨陳州刺史    表:上表推薦

B.

弩矢五百步          激:襲擊

C.

以其子巖太祖女      尚:匹配,多指高攀婚姻

D.

而陳蔡最近          去:離開

(2)

下列句子中加粗詞的意思與現(xiàn)代漢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

A.

所在州縣,往往陷賊

B.

糜人之肉以為

C.

建功立業(yè),未必不因此

D.

后生弩工皆不識其器

(3)

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  ]

A.

趙犨“為人勇果”,這一點在本文所記敘的歷次陳州保衛(wèi)戰(zhàn)中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

B.

黃巢攻陷長安后,正如趙犨所預(yù)料的那樣,又驅(qū)眾東走,結(jié)果被早已準備好的趙犨兄弟擊破。

C.

陳州被投靠黃巢的秦宗權(quán)包圍,陳人驚恐。趙犨對陳州百姓說:“我家三代陳將,一定能保衛(wèi)陳州……”陳州百姓深受鼓舞,踴躍御敵。

D.

梁太祖率兵擊潰巢將黃鄴。趙犨為感謝救陳之恩,親自為梁太祖建造生祠,并早晚拜謁。

(4)

用“/”給文中加粗的句子斷句。

犨幼與群兒戲道中部分行伍指顧如將帥雖諸大兒皆聽其節(jié)度其父叔文見之驚曰大吾門者此兒也

(5)

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加橫線的句子。

(1)乃治城池為守備,遷民六十里內(nèi)者皆入城中,選其子弟,配以兵甲,以其弟昶、珝為將。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犨陰識太祖必成大事,乃降心屈跡,為自托之計。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模擬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
  蔣琬字公琰、零陵湘鄉(xiāng)人也。弱冠與外弟泉陵劉敏俱知名。琬以州書佐隨先主入蜀,除廣都長。先主嘗因游觀奄至廣都,見琬眾事不理,時又沉醉,先主大怒,將加罪戮。軍師將軍諸葛亮請曰:“蔣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修飾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毕戎餮啪戳,乃不加罪,倉卒但免官而已。
  先主為漢中王,琬入為尚書郎。建興元年,丞相亮開府,辟琬為東曹掾。舉茂才、遷參軍、領(lǐng)長史,加扶軍將軍。亮數(shù)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給。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當與吾共贊王業(yè)者也!泵鼙砗笾髟唬骸俺既舨恍,后事宜以付琬!薄 
  亮卒,以琬為尚書令,俄而加行都護,假節(jié),領(lǐng)益州刺史,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亭侯。時新喪元帥,遠近危悚。琬出類拔萃,處群僚之右,既無戚容,又無喜色,神守舉止,有如平日,由是眾望漸服。
  東曹掾楊戲素性簡略,琬與言論,時不應(yīng)答;蛴麡(gòu)戲于琬曰:“公與戲語而不見應(yīng),戲之慢上,不亦甚乎!”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從后言,古人之所誡也。戲欲贊吾是耶,則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則顯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戲之快也!庇侄睫r(nóng)楊敏曾毀琬曰:“作事憒憒,誠非及前人!被蛞园诅,主者請推治敏,琬曰:“吾實不如前人,無可推也。”主者重據(jù)聽不推,則乞問其憒憒之狀。琬曰:“茍其不如,則事不當理,事不當理,則憒憒矣。復(fù)何問邪?”后敏坐事系獄,眾人猶懼其必死,琬心無適莫,得免重罪。其好惡存道,皆此類也。
  琬以為昔諸葛亮數(shù)窺秦川,道險運艱,竟不能克,不若乘水東下。乃多作舟船,欲由漢、沔襲魏興、上庸。會舊疾連動,未時得行。還住涪。疾轉(zhuǎn)增劇,至九年卒,謚曰恭。
1.對下列各句加粗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先主敬亮,乃不加罪——雅:向來
B.當與吾共王業(yè)者也——贊:贊美
C.或以白琬,主者請治敏——推:追究
D.道險運艱,竟不能——克:戰(zhàn)勝、攻取
2.下列句子分別表現(xiàn)蔣琬“社稷之器”和“寬厚待人”的一項是(     )
A.①琬出類拔萃,處群僚之右,既無戚容,又無喜色。    
  ②后敏坐事系獄,眾人猶懼其必死,琬心無適莫,得免重罪。
B.①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②公與戲語而不見應(yīng),戲之慢上,不亦甚乎!
C.①吾實不如前人,無可推也。
  ②戲欲贊吾是耶,則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則顯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戲之快也。
D.①乃多作舟船,欲由漢,沔襲魏興、上庸。
  ②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修飾為先。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蔣琬二十歲時就與他的表弟頗有名氣。他在任廣都縣令時曾因不理政事險些被劉備殺掉。
B.蔣琬不但有治國之才,而且寬以待人,東曹掾楊戲曾經(jīng)誹謗蔣琬說他“辦事昏庸糊涂,實在不如以前的人!钡Y琬并不在意。 
C.蔣琬才智出類拔萃,處群臣之首,諸葛亮去世時,朝野惶懼,蔣琬雖初總朝政,而鎮(zhèn)定自若,既無悲戚的容顏,又沒有喜悅的聲色,神態(tài)舉止,一如往日。
D.蔣琬的個人品格值得稱道,他一心為公,胸懷寬大,能體察下情,不計個人恩怨,維護了蜀漢集團內(nèi)部的團結(jié)。
4.翻譯文中畫線句子。
(1)蔣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茍其不如,則事不當理,事不當理,則憒憒矣。復(fù)何問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桂壯紅皮書·高考總復(fù)習(xí)系列·高考紅皮書·語文 題型:048

閱讀下面文段,完成下題。

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guān)破秦,得復(fù)見將軍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卻……”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范增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yīng)。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莊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1.下列句中加粗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

A.沛公……至鴻門,曰……  謝:謝罪

B.不然,何以至此?     籍:憑借

C.范增數(shù)目項王        數(shù)目:屢次用眼示意

D.令將軍與臣有……     卻:空隙,這里比喻感情上的裂痕

2.對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①若入前壽、谌魧俳郧所虜、鄄,籍何以至此、茼椡跄不應(yīng)

[  ]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3.下列各個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錯誤的一項是

[  ]

A.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第二天,沛公跟從在一百多個衛(wèi)士后面去拜見項王。

B.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范增)多次舉起他佩戴的玉玦向項王暗示(殺掉沛公)。

C.若入前為壽你入帳向前為沛公敬酒祝壽。

D.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要不然,你們都將被他俘獲。

4.選段是《鴻門宴》一文的精彩片段,人物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下面就其人物性格和描寫方法作了評析,其中不恰當?shù)囊豁検?/P>

[  ]

A.沛公深知自己勢單力薄(前文已有交代),所以他按時赴約,從“謝”和“北向坐”的行為舉止上表現(xiàn)出自己的謙卑,而他的一番言辭,則既表白了與項王同心協(xié)力攻秦的意愿,又輕描淡寫地用“不自意”三字掩蓋了自己先入關(guān)中奪取天下的野心,同時還裝出一副受委屈的樣子,暗示項羽不該聽信小人之言與他不和。這些地方都反映了沛公是一個富有心機、善于偽裝、慣于韜晦的人物。

B.項王自恃人多勢眾,對沛公所言根本不加分析,尤其是在沛公說了“今者有小人之言……”后,他竟不假思索,脫口說出“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這等于把“絕密”拱手交給了敵方。而當范增多次示意他趁機殺死沛公時,他當斷不斷,只“默然不應(yīng)”,從而失去了良機。由此看來,項王是一個剛愎自用、寡謀輕信而又沽名釣譽之徒。

C.范增,身為亞父,卻背離項王意愿,項王請沛公在鴻門宴飲,犒賞三軍,他卻不從亡秦的大局出發(fā),一心想著“內(nèi)訌”,要項王在宴席上殺死沛公。而當項王未聽從這一壞計后,范增還不死心,又心生一計,派項莊入帳,以舞劍助興為幌子,企圖趁機殺掉沛公。由此可見,范增是一個不顧大局、破壞團結(jié)、心地殘忍的家伙。

D.這段文字通過對人物語言、行動和神態(tài)等細節(jié)的描寫,突出地展示了幾個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形象十分鮮明。劉、項的對話,個性突出;范的“數(shù)目項王”和“舉所佩玉玦以示之”以及項王“默然不應(yīng)”的細節(jié),神情描寫,雖著墨不多,極為戲劇性,體現(xiàn)人物當時的內(nèi)心世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學(xué)習(xí)周報 語文 粵教高二版 2009-2010學(xué)年 第11期 總第167期 粵教版 題型:048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題。

  先王之于論也極之矣。故義者,百事之始也,萬利之本也,中智之所不及也。不及則不知,不知則趨利。趨利固不可必也。公孫鞅、鄭平、續(xù)經(jīng)、公孫竭是已。以義動則無曠事矣,人臣與人臣謀為奸,猶或與之,又況乎人主與其臣謀為義,其孰不與者?非獨其臣也,天下皆且與之。

  公孫鞅之于秦,非父兄也,非有故也,以能用也。欲堙之責(zé),非攻無以。于是為秦將而攻魏。魏使公子卬將而當之。公孫鞅之居魏也,固善公子卬。使人謂公子卬曰:“凡所為游而欲貴者,以公子之故也。今秦令鞅將,魏令公子當之,豈且忍相與戰(zhàn)哉?公子言之公子之主,鞅請亦言之主,而皆罷軍!庇谑菍w矣, 使人謂公子曰:“歸未有時相見,愿與公子坐而相去別也!惫釉唬骸爸Z!蔽豪魻幹唬骸安豢!惫硬宦,遂相與坐。公孫鞅因伏卒與車騎以取公子卬。秦孝公薨,惠王立,以此疑公孫鞅之行,欲加罪焉。公孫鞅以其私屬與母歸魏,襄疵不受,曰:“以君之反公子卬也,吾無道知君。”故士自行不可不審也。

  鄭平于秦王臣也其于應(yīng)侯交也欺交反主為利故也方其為秦將也天下所貴之無不以者重也。重以得之,輕必失之。去秦將,入趙、魏,天下所賤之無不以也,所可羞無不以也。行方可賤可羞,而無秦將之重,不窮奚待?

  趙急求李欬。李言、續(xù)經(jīng)與之俱如衛(wèi),抵公孫與。公孫與見而與入。續(xù)經(jīng)因告衛(wèi)吏使捕之。續(xù)經(jīng)以仕趙五大夫。人莫與同朝,子孫不可以交友。

  公孫竭與陰君之事,而反告之樗里相國,以仕秦五大夫。功非不大也,然而不得入三都,又況乎無此其功而有行乎!

(選自《呂氏春秋·慎行論》)

(1)

對下列各項中加粗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先王之于論也之矣  極:盡,詳盡

B.

以義動則無事矣   曠:廢

C.

非有故也,以用也  能:能夠

D.

公孫與見而與    入:接納

(2)

下列各項中加粗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A.

猶或與之/公孫竭陰君之事

B.

能用也/非攻無以

C.

百事始也/重以得之

D.

續(xù)經(jīng)告衛(wèi)吏使捕之/公孫鞅伏卒與車騎以取公子卬

(3)

下列各組中,分別表現(xiàn)見利忘義和崇尚道義的一項是

[  ]

A.

趨利固不可必也/百事之始也,萬利之本也

B.

公孫鞅因伏卒與車騎以取公子卬/以君之反公子卬也,吾無道知君

C.

天下所賤之無不以也/故士自行不可不審也

D.

續(xù)經(jīng)因告衛(wèi)吏使捕之/而無秦將之重,不窮奚待

(4)

下列對文中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錯誤的一項是

[  ]

A.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義”一直是受人崇敬的字眼,義氣、道義、正義都是對“義”的某一方面的注解。“義者,百事之始也,萬利之本也”是說“義”的重要性。

B.

公孫鞅雖是富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和優(yōu)秀的軍事家,但在“義”上有所虧欠,導(dǎo)致他最終走到眾叛親離、走投無路的境地。

C.

續(xù)經(jīng)為個人私利,不惜向趙國告發(fā)自己的恩人公孫與,出賣朋友李欬,后來做了趙國的五大夫,卻沒有誰愿意跟他同朝為官。

D.

文章主要批判“小人”的見義忘利,指出追求私利、不忠不信是靠不住的。無論是君臣相處還是朋友相處,都要以誠相待。

(5)

斷句與翻譯。

1)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

鄭 平 于 秦 王 臣 也 其 于 應(yīng) 侯 交 也 欺 交 反 主 為 利 故 也 方 其 為 秦 將 也 天 下 所 貴 之 無 不 以 者 重 也

2)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以義動則無曠事矣,人臣與人臣謀為奸,猶或與之,又況乎人主與其臣謀為義,其孰不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功非不大也,然而不得入三都,又況乎無此其功而有行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