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出下面判斷錯誤的一項 |
A.曹操不僅是一位政治家、軍事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詩人。他的詩有一種激昂慷慨的悲壯情調,如 《龜雖壽》《觀滄!返。 B.《古詩十九首》是東漢末年一批文人詩作的選輯,最早見于南朝梁代蕭統《文選》,劉勰《文心雕 龍》稱之為“五言之冠冕”,鐘嶸《詩品》贊它“天衣無縫,一字千金”。 C.陶淵明,名潛,世號靖節(jié)先生,自稱五柳先生,西晉詩人,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散文有《桃花源 記》《五柳先生傳》,詩歌有《歸園田居》《飲酒》。 D.《涉江采莢蓉》寫游子采芙蓉送給家鄉(xiāng)的妻子。全詩意境高潔清幽,余味含蓄悠長。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單選題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3-2014學年浙江省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卷(解析版)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題目。(19分)
魯肅字子敬,臨淮東城人也。家富於財,性好施與。周瑜為居巢長,將數百人故過候肅,并求資糧。肅家有兩囷米,各三千斛,肅乃指一囷與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親結。時孫策已薨,權尚住吳,瑜因薦肅才宜佐時,當廣求其比,以成功業(yè),不可令去也。權即見肅,與語甚悅之。眾賓罷退,肅亦辭出,乃獨引肅還,合榻對飲。曰“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guī)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后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yè)也。”權益貴重之。
會權得曹公欲東之問,與諸將議,皆勸權迎之,而肅獨不言。權起更衣,肅追於宇下,權知其意,執(zhí)肅手曰:“卿欲何言?”肅對曰:“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不足與圖大事。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xiāng)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原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權嘆息曰:“此諸人持議,甚失孤望;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此天以卿賜我也。
時周瑜受使至鄱陽,肅勸追召瑜還。遂任瑜以行事,以肅為贊軍校尉,助畫方略。曹公破走,肅即先還,權大請諸將迎肅。肅將入閤拜,權起禮之,因謂曰:“子敬,孤持鞍下馬相迎,足以顯卿未?”肅趨進曰:“未也!北娙寺勚,無不愕然。就坐,徐舉鞭言曰:“愿至尊威德加乎四海,總括九州,克成帝業(yè),更以安車軟輪徵肅,始當顯耳!睓鄵嵴茪g笑。
周瑜病困即拜肅奮武校尉代瑜領兵及羽與肅鄰界數生狐疑疆埸紛錯肅常以歡好撫之。備既定益州,與羽相拒。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請將軍單刀俱會。肅因責數羽曰:“國家區(qū)區(qū)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今已得益州,既無奉還之意,但求三郡,又不從命。”語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肅厲聲呵之,辭色甚切。羽操刀起謂曰:“此自國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備遂割湘水為界,於是罷軍。
肅年卒。權為舉哀,又臨其葬。權稱尊號,臨壇,顧謂公卿曰:“昔魯子敬嘗道此,可謂明於事勢矣!保ㄟx自《三國志•魯肅傳》有刪改)
1.對下面加點的字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組(3分)
A.備既定益州,與羽相拒 拒:拒絕
B.曹操不可卒除 卒:通“猝”,倉促
C.乘犢車,從吏卒 從:使……跟隨
D.目使之去 目:用眼睛示意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3分)
A.肅乃指一囷與周瑜 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
B.權起更衣,肅追于宇下 州司臨門,急于星火
C.愿至尊威德加乎四海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D.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3分)
A.面對前來求取糧食的周瑜,魯肅慷慨地把家中的兩倉米送給他一倉。周瑜認為魯肅是個奇才,與他結下深厚的友誼,后來又把它介紹給孫權。
B.得知曹操來犯,孫權集合眾將商議,眾人都勸孫權投降,只有魯肅設身處地地位他著想,勸他力排眾議,早定大計,這與孫權的心意相合。
C.擊敗曹操后,孫權特地為他舉行隆重的歡迎儀式,魯肅卻自恃功大,認為迎接儀式不夠顯赫,希望孫權以帝王的身份以安車軟輪迎接他。
D.周瑜病困,魯肅領軍。在于蜀軍相拒時,魯肅邀請關羽談判。會面時,魯肅責問關羽蜀軍失信,最終劉備以湘水劃界,兩家于是罷軍。
4.用“/”給文中劃線句部分斷句
周瑜病困即拜肅奮武校尉代瑜領兵及羽與肅鄰界數生狐疑疆埸紛錯肅常以歡好撫之
5.把原文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7分)
(1))瑜因薦肅才宜佐時,當廣求其比,以成功業(yè),不可令去也。(4分)
(2)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不足與圖大事。(3分)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A.備既定益州,與羽相拒拒:拒絕 |
B.曹操不可卒除卒:通“猝”,倉促 |
C.乘犢車,從吏卒從:使……跟隨 |
D.目使之去目:用眼睛示意 |
A.肅乃指一囷與周瑜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 |
B.權起更衣,肅追于宇下州司臨門,急于星火 |
C.愿至尊威德加乎四海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
D.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
A.面對前來求取糧食的周瑜,魯肅慷慨地把家中的兩倉米送給他一倉。周瑜認為魯肅是個奇才,與他結下深厚的友誼,后來又把它介紹給孫權。 |
B.得知曹操來犯,孫權集合眾將商議,眾人都勸孫權投降,只有魯肅設身處地地位他著想,勸他力排眾議,早定大計,這與孫權的心意相合。 |
C.擊敗曹操后,孫權特地為他舉行隆重的歡迎儀式,魯肅卻自恃功大,認為迎接儀式不夠顯赫,希望孫權以帝王的身份以安車軟輪迎接他。 |
D.周瑜病困,魯肅領軍。在于蜀軍相拒時,魯肅邀請關羽談判。會面時,魯肅責問關羽蜀軍失信,最終劉備以湘水劃界,兩家于是罷軍。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題目。(19分)
魯肅字子敬,臨淮東城人也。家富於財,性好施與。周瑜為居巢長,將數百人故過候肅,并求資糧。肅家有兩囷米,各三千斛,肅乃指一囷與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親結。時孫策已薨,權尚住吳,瑜因薦肅才宜佐時,當廣求其比,以成功業(yè),不可令去也。權即見肅,與語甚悅之。眾賓罷退,肅亦辭出,乃獨引肅還,合榻對飲。曰“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guī)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后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yè)也。”權益貴重之。
會權得曹公欲東之問,與諸將議,皆勸權迎之,而肅獨不言。權起更衣,肅追於宇下,權知其意,執(zhí)肅手曰:“卿欲何言?”肅對曰:“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不足與圖大事。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xiāng)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原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睓鄧@息曰:“此諸人持議,甚失孤望;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此天以卿賜我也。
時周瑜受使至鄱陽,肅勸追召瑜還。遂任瑜以行事,以肅為贊軍校尉,助畫方略。曹公破走,肅即先還,權大請諸將迎肅。肅將入閤拜,權起禮之,因謂曰:“子敬,孤持鞍下馬相迎,足以顯卿未?”肅趨進曰:“未也!北娙寺勚,無不愕然。就坐,徐舉鞭言曰:“愿至尊威德加乎四海,總括九州,克成帝業(yè),更以安車軟輪徵肅,始當顯耳!睓鄵嵴茪g笑。
周瑜病困即拜肅奮武校尉代瑜領兵及羽與肅鄰界數生狐疑疆埸紛錯肅常以歡好撫之。備既定益州,與羽相拒。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請將軍單刀俱會。肅因責數羽曰:“國家區(qū)區(qū)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今已得益州,既無奉還之意,但求三郡,又不從命!闭Z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肅厲聲呵之,辭色甚切。羽操刀起謂曰:“此自國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備遂割湘水為界,於是罷軍。
肅年卒。權為舉哀,又臨其葬。權稱尊號,臨壇,顧謂公卿曰:“昔魯子敬嘗道此,可謂明於事勢矣!保ㄟx自《三國志?魯肅傳》有刪改)
【小題1】對下面加點的字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組(3分)
A.備既定益州,與羽相拒拒:拒絕 |
B.曹操不可卒除卒:通“猝”,倉促 |
C.乘犢車,從吏卒從:使……跟隨 |
D.目使之去目:用眼睛示意 |
A.肅乃指一囷與周瑜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 |
B.權起更衣,肅追于宇下州司臨門,急于星火 |
C.愿至尊威德加乎四海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
D.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
A.面對前來求取糧食的周瑜,魯肅慷慨地把家中的兩倉米送給他一倉。周瑜認為魯肅是個奇才,與他結下深厚的友誼,后來又把它介紹給孫權。 |
B.得知曹操來犯,孫權集合眾將商議,眾人都勸孫權投降,只有魯肅設身處地地位他著想,勸他力排眾議,早定大計,這與孫權的心意相合。 |
C.擊敗曹操后,孫權特地為他舉行隆重的歡迎儀式,魯肅卻自恃功大,認為迎接儀式不夠顯赫,希望孫權以帝王的身份以安車軟輪迎接他。 |
D.周瑜病困,魯肅領軍。在于蜀軍相拒時,魯肅邀請關羽談判。會面時,魯肅責問關羽蜀軍失信,最終劉備以湘水劃界,兩家于是罷軍。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模擬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
赤壁今何在
赤壁之戰(zhàn)雖為陳跡,但關于“赤壁”的地點,從唐代爭論至今。據南宋趙彥衛(wèi)《云麓漫鈔》和王象之《輿地紀勝》所記,今武漢市蔡甸東臨障山、漢川縣西赤壁山、黃州市西北赤鼻山、赤壁市西赤壁山(又名石頭口)和武漢市武昌西南赤磯山,都被認為是“赤壁之戰(zhàn)”的赤壁山。趙、王二人文后點評:前二說,混赤壁與烏林為一地,又皆遠離長江,且在江北;黃州說也把赤壁置于樊口對岸的江北,皆與“赤壁之戰(zhàn)”形勢不合。趙、王明確肯定赤壁山于今武漢市武昌西南的赤磯山。
關于赤壁市赤壁山之說,李吉甫在《元和郡縣志》中明確肯定:“赤壁山在(鄂州蒲圻)縣西一百二十里,北臨大江,其北岸即烏林,與赤壁相對。”此說后被趙彥衛(wèi)否定:“指今石頭口為其地,然石頭口初未嘗以赤壁名。”
李吉甫的蒲圻赤壁說,確實經不起推敲。曹操初戰(zhàn)敗后,以烏林為大本營,陳兵于江北沿岸,孫、劉聯軍則于赤壁上下的南岸。周瑜采用黃蓋溯江西上詐降、中流放火燒連營、精銳繼后追擊這“三段之計”而大敗曹操?梢姡瑸趿峙c赤壁之間,應有一定的上、下游間距,絕不可能是南北隔江相對。
另據《三國志》載,其時曹操數十萬大軍已沿江東下,雙方兵力懸殊,孫、劉聯軍只能在重兵保衛(wèi)大本營夏口的前提下,派出適量人馬至夏口的前哨及數十里之內的大、小軍山一帶游弋設防,再遠之處就屬分散兵力,更不用說遠在數百里之外的蒲圻赤壁山了。
主張“赤壁”于今武昌西南一帶的,主要是北朝酈道元的《水經注》(酈為江南諸水作注時曾參閱大量南方文獻)與南朝盛弘之經數年實地查勘和訪問而成的《荊州記》。
《水經注》“烏林—赤壁”河段中記載“江水又東徑下烏林南”,酈道元即說,“吳黃蓋敗魏武于烏林,即是處也”。《水經注》又載,江水又東徑陸口、蒲圻洲、蒲圻縣等地后,“左徑百人山南,右徑赤壁山北,昔周瑜與黃蓋詐魏武大軍所起也”。百人山,馬征麟《長江圖說》指出,即今武漢市西南長江左岸的紗帽山。和百人山隔江相對的“赤壁”,便是《云麓漫鈔》中最終確定的今武昌西南長江右岸的赤磯山了。當地村民至今仍能在附近山上、田內、江邊撿到箭鏃等戰(zhàn)爭遺物。而盛弘之《荊州記》中說:“蒲圻縣沿江一百里南岸名烏林,周瑜、黃蓋此乘大艦上破魏武兵于烏林,赤壁、烏林其東西一百六十里。”可見,“赤壁與烏林相對”于長江斷面上,不符合此次戰(zhàn)役的邏輯。
但酈、盛二人的記述,何以屢遭否定?關鍵是,長江“烏林—赤磯山”河段,長度已達260里,超出南朝時100里。南朝以前,該河段屬順直分汊河型,隋唐后演變?yōu)閺澢帚夂有。簰洲灣彎道的形成,使長江河道延長將近100里。由此,趙、王二人引用《水經注》關于烏林、赤壁的記載后即說:“據此則赤壁、烏林相去二百余里!睏钍鼐吹摹端涀⑹琛冯m認同酈、盛二人的結論,但不解長江長度之變化,而據烏林以東160里,定赤壁于今嘉魚縣東北長江南岸,雖較為接近史實,但也是錯誤的。
“蒲圻赤壁”并不是真正的“赤壁”,以下表述不能成為這一論斷依據的一項是( )
A.“蒲圻赤壁”位于長江北岸,其地理位置與歷史上的“大戰(zhàn)”形勢不符。
B.趙彥衛(wèi)以石頭口起初沒有“赤壁”之名而否定赤壁市赤壁山為“赤壁”。
C.孫、劉聯軍分三個階段擊敗曹操,可見烏林與“赤壁”存在上下游距離。
D.從雙方大本營的位置,可見“赤壁”在蒲圻也與當時兵力強弱形勢不符。
根據文本提供的信息,以下分析或推斷錯誤的一項是( )
A.對古代某一地名的確定,既要依據相關的典籍,還應輔以必要的實物加以佐證,如出土的文物、發(fā)現的遺跡等。
B.《水經注》與《荊州記》的相互印證說明:文獻研究與實地考察密切結合才能在歷史地理學方面得出正確結論。
C.從南北朝到南宋的七八百年間,在長江河道不斷延長的影響下,烏林與赤壁兩地間的距離也增加了至少40里。
D.如果楊守敬的《水經注疏》能夠了解到古今長江河段長度的變化情況,完全有可能得出更符合歷史真實的結論。
根據本文提供的信息,選出對“赤壁今何在”這一問題的探究所作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 )
A.酈道元提出赤壁之戰(zhàn)發(fā)生在今武漢市武昌西南長江沿岸,成為后世考證“赤壁今何在”的重要論據。
B.盛弘之以實地查勘和訪問,提出赤壁、烏林同在長江南岸,二者東西相距一百六十里,證明了“赤壁與烏林相對”觀點的謬誤。
C.趙彥衛(wèi)、王象之二人辨析了關于“赤壁今何在”的多種說法,最終得出“赤壁山在(鄂州蒲圻)縣西一百二十里,北臨大江,其北岸即烏林,與赤壁相對”這一確定的結論。
D.本文作者揭示了長江河道延長百余里的歷史變化真相,對酈、盛二人“屢遭否定”作出解釋,從而肯定了趙、王二人對“赤壁今何在”的正確判斷。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赤壁今何在
赤壁之戰(zhàn)雖為陳跡,但關于“赤壁”的地點,從唐代爭論至今。據南宋趙彥衛(wèi)《云麓漫鈔》和王象之《輿地紀勝》所記,今武漢市蔡甸東臨障山、漢川縣西赤壁山、黃州市西北赤鼻山、赤壁市西赤壁山(又名石頭口)和武漢市武昌西南赤磯山,都被認為是“赤壁之戰(zhàn)”的赤壁山。趙、王二人文后點評:前二說,混赤壁與烏林為一地,又皆遠離長江,且在江北;黃州說也把赤壁置于樊口對岸的江北,皆與“赤壁之戰(zhàn)”形勢不合。趙、王明確肯定赤壁山于今武漢市武昌西南的赤磯山。
關于赤壁市赤壁山之說,李吉甫在《元和郡縣志》中明確肯定:“赤壁山在(鄂州蒲圻)縣西一百二十里,北臨大江,其北岸即烏林,與赤壁相對!贝苏f后被趙彥衛(wèi)否定:“指今石頭口為其地,然石頭口初未嘗以赤壁名。”
李吉甫的蒲圻赤壁說,確實經不起推敲。曹操初戰(zhàn)敗后,以烏林為大本營,陳兵于江北沿岸,孫、劉聯軍則于赤壁上下的南岸。周瑜采用黃蓋溯江西上詐降、中流放火燒連營、精銳繼后追擊這“三段之計”而大敗曹操?梢姡瑸趿峙c赤壁之間,應有一定的上、下游間距,絕不可能是南北隔江相對。
另據《三國志》載,其時曹操數十萬大軍已沿江東下,雙方兵力懸殊,孫、劉聯軍只能在重兵保衛(wèi)大本營夏口的前提下,派出適量人馬至夏口的前哨及數十里之內的大、小軍山一帶游弋設防,再遠之處就屬分散兵力,更不用說遠在數百里之外的蒲圻赤壁山了。
主張“赤壁”于今武昌西南一帶的,主要是北朝酈道元的《水經注》(酈為江南諸水作注時曾參閱大量南方文獻)與南朝盛弘之經數年實地查勘和訪問而成的《荊州記》。
《水經注》“烏林—赤壁”河段中記載“江水又東徑下烏林南”,酈道元即說,“吳黃蓋敗魏武于烏林,即是處也”。《水經注》又載,江水又東徑陸口、蒲圻洲、蒲圻縣等地后,“左徑百人山南,右徑赤壁山北,昔周瑜與黃蓋詐魏武大軍所起也”。百人山,馬征麟《長江圖說》指出,即今武漢市西南長江左岸的紗帽山。和百人山隔江相對的“赤壁”,便是《云麓漫鈔》中最終確定的今武昌西南長江右岸的赤磯山了。當地村民至今仍能在附近山上、田內、江邊撿到箭鏃等戰(zhàn)爭遺物。而盛弘之《荊州記》中說:“蒲圻縣沿江一百里南岸名烏林,周瑜、黃蓋此乘大艦上破魏武兵于烏林,赤壁、烏林其東西一百六十里!笨梢,“赤壁與烏林相對”于長江斷面上,不符合此次戰(zhàn)役的邏輯。
但酈、盛二人的記述,何以屢遭否定?關鍵是,長江“烏林—赤磯山”河段,長度已達260里,超出南朝時100里。南朝以前,該河段屬順直分汊河型,隋唐后演變?yōu)閺澢帚夂有。簰洲灣彎道的形成,使長江河道延長將近100里。由此,趙、王二人引用《水經注》關于烏林、赤壁的記載后即說:“據此則赤壁、烏林相去二百余里!睏钍鼐吹摹端涀⑹琛冯m認同酈、盛二人的結論,但不解長江長度之變化,而據烏林以東160里,定赤壁于今嘉魚縣東北長江南岸,雖較為接近史實,但也是錯誤的。
1.“蒲圻赤壁”并不是真正的“赤壁”,以下表述不能成為這一論斷依據的一項是( )
A.“蒲圻赤壁”位于長江北岸,其地理位置與歷史上的“大戰(zhàn)”形勢不符。
B.趙彥衛(wèi)以石頭口起初沒有“赤壁”之名而否定赤壁市赤壁山為“赤壁”。
C.孫、劉聯軍分三個階段擊敗曹操,可見烏林與“赤壁”存在上下游距離。
D.從雙方大本營的位置,可見“赤壁”在蒲圻也與當時兵力強弱形勢不符。
2.根據文本提供的信息,以下分析或推斷錯誤的一項是( )
A.對古代某一地名的確定,既要依據相關的典籍,還應輔以必要的實物加以佐證,如出土的文物、發(fā)現的遺跡等。
B.《水經注》與《荊州記》的相互印證說明:文獻研究與實地考察密切結合才能在歷史地理學方面得出正確結論。
C.從南北朝到南宋的七八百年間,在長江河道不斷延長的影響下,烏林與赤壁兩地間的距離也增加了至少40里。
D.如果楊守敬的《水經注疏》能夠了解到古今長江河段長度的變化情況,完全有可能得出更符合歷史真實的結論。
3.根據本文提供的信息,選出對“赤壁今何在”這一問題的探究所作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 )
A.酈道元提出赤壁之戰(zhàn)發(fā)生在今武漢市武昌西南長江沿岸,成為后世考證“赤壁今何在”的重要論據。
B.盛弘之以實地查勘和訪問,提出赤壁、烏林同在長江南岸,二者東西相距一百六十里,證明了“赤壁與烏林相對”觀點的謬誤。
C.趙彥衛(wèi)、王象之二人辨析了關于“赤壁今何在”的多種說法,最終得出“赤壁山在(鄂
州蒲圻)縣西一百二十里,北臨大江,其北岸即烏林,與赤壁相對”這一確定的結論。
D.本文作者揭示了長江河道延長百余里的歷史變化真相,對酈、盛二人“屢遭否定”作
出解釋,從而肯定了趙、王二人對“赤壁今何在”的正確判斷。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8題。
赤壁今何在
赤壁之戰(zhàn)雖為陳跡,但關于“赤壁”的地點,從唐代爭論至今。據南宋趙彥衛(wèi)《云麓漫鈔》和王象之《輿地紀勝》所記,今武漢市蔡甸東臨障山、漢川縣西赤壁山、黃州市西北赤鼻山、赤壁市西赤壁山(又名石頭口)和武漢市武昌西南赤磯山,都被認為是“赤壁之戰(zhàn)”的赤壁山。趙、王二人文后點評:前二說,混赤壁與烏林為一地,又皆遠離長江,且在江北;黃州說也把赤壁置于樊口對岸的江北,皆與“赤壁之戰(zhàn)”形勢不合。趙、王明確肯定赤壁山于今武漢市武昌西南的赤磯山。
關于赤壁市赤壁山之說,李吉甫在《元和郡縣志》中明確肯定:“赤壁山在(鄂州蒲圻)縣西一百二十里,北臨大江,其北岸即烏林,與赤壁相對。”此說后被趙彥衛(wèi)否定:“指今石頭口為其地,然石頭口初未嘗以赤壁名。”
李吉甫的蒲圻赤壁說,確實經不起推敲。曹操初戰(zhàn)敗后,以烏林為大本營,陳兵于江北沿岸,孫、劉聯軍則于赤壁上下的南岸。周瑜采用黃蓋溯江西上詐降、中流放火燒連營、精銳繼后追擊這“三段之計”而大敗曹操?梢,烏林與赤壁之間,應有一定的上、下游間距,絕不可能是南北隔江相對。
另據《三國志》載,其時曹操數十萬大軍已沿江東下,雙方兵力懸殊,孫、劉聯軍只能在重兵保衛(wèi)大本營夏口的前提下,派出適量人馬至夏口的前哨及數十里之內的大、小軍山一帶游弋設防,再遠之處就屬分散兵力,更不用說遠在數百里之外的蒲圻赤壁山了。
主張“赤壁”于今武昌西南一帶的,主要是北朝酈道元的《水經注》(酈為江南諸水作注時曾參閱大量南方文獻)與南朝盛弘之經數年實地查勘和訪問而成的《荊州記》。
《水經注》“烏林―赤壁”河段中記載“江水又東徑下烏林南”,酈道元即說,“吳黃蓋敗魏武于烏林,即是處也”!端涀ⅰ酚州d,江水又東徑陸口、蒲圻洲、蒲圻縣等地后,“左徑百人山南,右徑赤壁山北,昔周瑜與黃蓋詐魏武大軍所起也”。百人山,馬征麟《長江圖說》指出,即今武漢市西南長江左岸的紗帽山。和百人山隔江相對的“赤壁”,便是《云麓漫鈔》中最終確定的今武昌西南長江右岸的赤磯山了。當地村民至今仍能在附近山上、田內、江邊撿到箭鏃等戰(zhàn)爭遺物。而盛弘之《荊州記》中說:“蒲圻縣沿江一百里南岸名烏林,周瑜、黃蓋此乘大艦上破魏武兵于烏林,赤壁、烏林其東西一百六十里!笨梢姡俺啾谂c烏林相對”于長江斷面上,不符合此次戰(zhàn)役的邏輯。
但酈、盛二人的記述,何以屢遭否定?關鍵是,長江“烏林―赤磯山”河段,長度已達260里,超出南朝時100里。南朝以前,該河段屬順直分汊河型,隋唐后演變?yōu)閺澢帚夂有。洲灣彎道的形成,使長江河道延長將近100里。由此,趙、王二人引用《水經注》關于烏林、赤壁的記載后即說:“據此則赤壁、烏林相去二百余里!睏钍鼐吹摹端涀⑹琛冯m認同酈、盛二人的結論,但不解長江長度之變化,而據烏林以東160里,定赤壁于今嘉魚縣東北長江南岸,雖較為接近史實,但也是錯誤的。
6.“蒲圻赤壁”并不是真正的“赤壁”,以下表述不能成為這一論斷依據的一項是
A.“蒲圻赤壁”位于長江北岸,其地理位置與歷史上的“大戰(zhàn)”形勢不符。
B.趙彥衛(wèi)以石頭口起初沒有“赤壁”之名而否定赤壁市赤壁山為“赤壁”。
C.孫、劉聯軍分三個階段擊敗曹操,可見烏林與“赤壁”存在上下游距離。
D.從雙方大本營的位置,可見“赤壁”在蒲圻也與當時兵力強弱形勢不符。
7.根據文本提供的信息,以下分析或推斷錯誤的一項是
A.對古代某一地名的確定,既要依據相關的典籍,還應輔以必要的實物加以佐證,如出土的文物、發(fā)現的遺跡等。
B.《水經注》與《荊州記》的相互印證說明:文獻研究與實地考察密切結合才能在歷史地理學方面得出正確結論。
C.從南北朝到南宋的七八百年間,在長江河道不斷延長的影響下,烏林與赤壁兩地間的距離也增加了至少40里。
D.如果楊守敬的《水經注疏》能夠了解到古今長江河段長度的變化情況,完全有可能得出更符合歷史真實的結論。
8.根據本文提供的信息,選出對“赤壁今何在”這一問題的探究所作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
A.酈道元提出赤壁之戰(zhàn)發(fā)生在今武漢市武昌西南長江沿岸,成為后世考證“赤壁今何在”的重要論據。
B.盛弘之以實地查勘和訪問,提出赤壁、烏林同在長江南岸,二者東西相距一百六十里,證明了“赤壁與烏林相對”觀點的謬誤。
C.趙彥衛(wèi)、王象之二人辨析了關于“赤壁今何在”的多種說法,最終得出“赤壁山在(鄂州蒲圻)縣西一百二十里,北臨大江,其北岸即烏林,與赤壁相對”這一確定的結論。
D.本文作者揭示了長江河道延長百余里的歷史變化真相,對酈、盛二人“屢遭否定”作出解釋,從而肯定了趙、王二人對“赤壁今何在”的正確判斷。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