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多音字組詞不對的是

A、殼ké 貝殼    qiào 地殼
B、殷yīn 殷實   yān 殷紅
C、剎shā 剎車     chà    剎那
D、削xiāo 剝削   xuē 削鉛筆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2012年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阿西莫夫短文兩篇》練習卷 題型:現(xiàn)代文閱讀

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的大陸漂移假說,已被大多數(shù)人所接受。那么,大陸為什么會移動呢?科學研究證明,原因在地球的內(nèi)部。

地球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分三個圈層:地殼、地幔、地核。地殼的厚度在海洋下約為7.2公里,在陸地大約為40公里。地殼下面是地幔,其厚度大約為2865公里,地幔下面是地核——2270公里厚的熔鐵外核和直徑大約為2400公里的內(nèi)核。內(nèi)核溫度雖高,但壓力巨大,所以仍呈現(xiàn)固態(tài)。

到目前為此,大部分人仍認為,地球上大陸移動(也稱大陸漂移)的原因在于地幔上部產(chǎn)生的熱對流,而熱源是由地幔中的放射性元素蛻變而產(chǎn)生的。但是最新研究成果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據(jù)美國《科學》雜志報道,美國科學家通過使用金剛石和鉆槍模擬地核壓力的實驗,并用鉆石、紅寶石、激光束和特殊子彈時鐵加壓和升溫,模擬確定鐵在地核壓力下的熔點,得出結(jié)論認為:地核溫度為6880℃,不僅較以前人們認為的2700~3700℃要高幾千度,而且較太陽的表層溫度5760℃還高。而以前對地核溫度的估計,是根據(jù)對地幔的熔巖進行溫度測量后使用類推法而得出的。新的實驗說明,形成被稱作大陸漂移或板塊構(gòu)造的地表滑動的熱源是地核,而不是地核上面的地幔。這就是說,使大陸移動并產(chǎn)生地震和火山爆發(fā)的動力來源于地核。這給我們研究地球運動的規(guī)律提供了新的線索。

新計算的地核溫度說明,地幔和外核的中間地帶的作用就像一個壓力鍋,它使絕大部分地核熱量不能釋放出來,但卻又允許少量熱量溢出,使地幔在稱作熱對流的過程中緩慢沸騰,在沸騰時熱巖石上升,冷巖石下沉,從而引起地殼的運動,造成大陸移動并產(chǎn)生地震和火山的爆發(fā)。也就是說,地球上大陸移動的原因是由于整個地幔的對流。新計算出的地核溫度還說明,這個高溫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蛻變而產(chǎn)生,而是46億年前地球形成時由氣體、塵埃和大塊物質(zhì)的碰撞而產(chǎn)生的,這些物質(zhì)組成了早期的太陽系。

1.給下列劃線字注音并解詞。

(   ):                    

(   ):                   

變(   ):                   

2.美國科學家在測定地核的溫度時,為什么選用鐵來進行實驗?

3.“大陸移動”、“大陸漂移”在第四段中還有一種說法,是什么?

4.第五段中畫線的詞“沸騰”,通常是指液體達到一定溫度時急劇轉(zhuǎn)化為氣體的現(xiàn)象,在本文中特指什么現(xiàn)象?

5.對地核溫度的斷定,文中有兩個數(shù)據(jù),一個是2700~3700℃,一個是6880℃,哪一個可信度高?為什么?

6.關于大陸移動的原因,新的研究成果和目前的理論有許多不同之處,下面幾項理論不存在爭議的一項是

A.只有地幔上部才有熱對流。

B.使大陸移動并產(chǎn)生地震和火山爆發(fā)的動力來源于地核。

C.地核的高溫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蛻變而產(chǎn)生。

D.地核的內(nèi)核溫度雖高,但壓力巨大,所以仍呈固態(tài)。

7.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三點一測叢書八年級  語文(上) 題型:048

閱讀,然后回答問題

  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的大陸漂移假說,已被大多數(shù)人所接受。那么,大陸為什么會移動呢?科學研究證明,原因在地球的內(nèi)部。

  地球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分三個圈層:地殼、地幔、地核。地殼的厚度在海洋下約為7.2公里,在陸地大約為40公里。地殼下面是地幔,其厚度大約為2865公里,地幔下面是地核2270公里厚的熔鐵外核和直徑大約為2400公里的內(nèi)核。內(nèi)核溫度雖高,但壓力巨大,所以仍呈現(xiàn)固態(tài)。

  到目前為止,大部分人仍認為,地球上大陸移動(也稱大陸漂移)的原因在于地幔上部產(chǎn)生的熱對流,而熱源是由地幔中的放射性元素蛻變而產(chǎn)生的。但是最新研究成果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據(jù)美國《科學》雜志報道,美國科學家通過使用金剛石和鉆槍模擬地核壓力的實驗,并用鉆石、紅寶石、激光束和特殊子彈對鐵加壓和升溫,模擬確定鐵在地核壓力下的熔點,得出結(jié)論認為:地核溫度為6880℃,不僅較以前人們認為的2700~3700℃要高幾千度,而且較太陽的表層溫度5760℃還高。而以前對地核溫度的估計,是根據(jù)對地幔的熔巖進行溫度測量后使用類推法而得出的。新的實驗說明,形成被稱作大陸漂移或板塊構(gòu)造的地表滑動的熱源是地核,而不是地核上面的地幔。這就是說,使大陸移動并產(chǎn)生地震和火山爆發(fā)的動力來源于地核。這給我們研究地球運動的規(guī)律提供了新的線索。

  新計算的地核溫度說明,地幔和外核的中間地帶的作用就像一個壓力鍋,它使絕大部分地核熱量不能釋放出來,但卻又允許少量熱量溢出,使地幔在稱作熱對流的過程中緩慢沸騰,在沸騰時熱巖石上升,冷巖石下沉,從而引起地殼的運動,造成大陸移動并產(chǎn)生地震和火山的爆發(fā)。也就是說,地球上大陸移動的原因是由于整個地幔的對流。新計算出的地核溫度還說明,這個高溫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蛻變而產(chǎn)生,而是46億年前地球形成時由氣體、塵埃和大塊物質(zhì)的碰撞而產(chǎn)生的,這些物質(zhì)組成了早期的太陽系。

1.給下列加粗字注音并解詞。

(  ):

( 。

變( 。

2.美國科學家在測定地核的溫度時,為什么選用鐵來進行實驗?

3.“大陸移動”、“大陸漂移”在第四段中還有一種說法,是什么?

4.第五段中畫線的詞“沸騰”,通常是指液體達到一定溫度時急劇轉(zhuǎn)化為氣體的現(xiàn)象,在本文中特指什么現(xiàn)象?

5.對地核溫度的斷定,文中有兩個數(shù)據(jù),一個是2700~3700℃,一個是6880℃,哪一個可信度高?為什么?

6.關于大陸移動的原因,新的研究成果和目前的理論有許多不同之處,下面幾項理論不存在爭議的一項是

[  ]

A.只有地幔上部才有熱對流。

B.使大陸移動并產(chǎn)生地震和火山爆發(fā)的動力來源于地核。

C.地核的高溫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蛻變而產(chǎn)生。

D.地核的內(nèi)核溫度雖高,但壓力巨大,所以仍呈固態(tài)。

7.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請不要糟蹋我們的文化

    馮驥才

    ⑴我們必需正視:一種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

    ⑵我們悠久歷史養(yǎng)育和積淀下來的文化精華,尤其那些最馳名、最響亮、最惹眼、最具影響的--從名城、名鎮(zhèn)、名街、名人、名著,到名人死后的墓室和名著里出名的主人公,乃至列入國家名錄的各類各種文化遺產(chǎn)等等,都在被濃妝艷抹,重新包裝,甚至拆卸重組,再描龍畫鳳,披金戴銀,擠眉弄眼,招搖于市。

    ⑶那些在"城改"中殘剩無多的歷史街區(qū),忽然被聰明地發(fā)現(xiàn),它們竟是一種天賜的旅游資源。已經(jīng)拆掉的無法復原,沒拆的雖然不再拆了,但也難逃厄運--全被開發(fā)成商業(yè)風情街--實際上是風情商業(yè)街。更糟糕的是被世人稱作"最后的精神家園"的古村古鎮(zhèn),正在被"騰籠換鳥",遷走原住民,然后大舉招商,一個個被改造成各類商鋪、旅店、農(nóng)家樂、茶社和咖啡屋混成一團的"游客的天堂";在這天堂里連一間見證歷史的"博物館"也沒有,導游講的故事傳說不少是為吸引游人而編造的偽民間故事。至于各種名人故居,大都是找來一些與其主人毫不相干的紅木家具、老瓶老壺、文房四寶,三流字畫,不倫不類地擺一擺,好歹布置個模樣;沒人拿名人的人當回事,只拿名人的名當回事。還有那種原本安慰心靈的寺廟,無一例外全成了世俗的鬧市。至于種種文化遺產(chǎn),更是這種熱熱鬧鬧重新"打造"的對象。其中的歷史的內(nèi)涵、文化的意蘊、本土氣質(zhì)和個中獨特的精神跑到哪去了?沒人管也沒人問。

    ⑷有人說旅游原本就是走馬觀花的快餐文化,用不著太認真。那么,就再看看我們影視中的歷史文化吧。

    ⑸我們的歷史名人只要跑到銀幕和熒屏上,不論明君重臣,還是才子佳人,大都多了一身好功夫,動不動大打出手,甚至背劍上房。他們好像都活在時光隧道里。雖然身著古裝,發(fā)型和配帶卻像時尚名模;沒有切確的朝代與地域,一切衣食住行的道具、物品和禮俗全是胡編亂造;有個老樣子就行,或者愈怪愈好,歷史在這里只是借用一下的名義,一個空袋子,任什么亂七八糟、炫人耳目的東西都往里邊塞。

    ⑹我相信,在這樣文化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一代,很難對自己文化心懷摯愛與虔敬。如果我們不再深愛和敬重自己的文化,再偉大的文化不也要名存實亡?

    ⑺到底什么動機與力量使這種潮流正在變本加厲?我想應當一句話戳穿,即以文化謀利。

    ⑻任何事物進入市場,就不免受到市場規(guī)律的制約,不免依照消費需求和商業(yè)利益調(diào)整自己。但調(diào)整是科學調(diào)整,不能扭曲甚至破壞自己去換取經(jīng)濟利益,就像自然資源的開發(fā)不能破壞生態(tài)。文化更具特殊性。因為文化的最重要的社會功能是精神功能。它直接影響著社會文明與全民素質(zhì)。不能為了暢銷、熱銷、票房、上座率和收視率成倍增長,為了市場人氣攀升,為了利潤的最大化和"瘋狂的GDP",而放棄文化固有的精神的準則。即文明的、知識的、道德的、真善美的準則。這準則也是文化的尊嚴,這尊嚴一旦被踐踏被玷污,文化也失去它存在的意義。因為被糟蹋的文化反過來一定還會糟蹋人的精神。

    ⑼由此說,問題真正的要害--不是拿文化賺錢,而是糟蹋文化來賺錢。還有比這樣賺錢更無知、更野蠻嗎?

    ⑽我們是否聽到我們的文化正在呼叫:不要糟蹋自己的文化了!

    ⑾任何有文化良心的人,都不能回避這個聲音。

    16.第⑶節(jié)中的聰明一詞隱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為什么?(3分)

    17.第⑶節(jié)寫到"沒人拿名人的事當回事",這里"名人的人"具體指什么?(請用原文)(3分)

    18."一邊是真實的歷史被抽空內(nèi)涵,只留下軀殼,再濫加改造;一邊是荒誕不經(jīng)和無中生有的偽造--這便是當今國人眼中的歷史文化。沒有莊重感、神圣感、厚重感、甚至美感。我們不是把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掛在嘴邊嗎?如今國人從哪里能夠感知這種博大精深?只能去一座城市才有一個的博物館嗎?"

    ①這節(jié)文字是從原文中抽取出來的,如果將它放回原文,最恰當?shù)奈恢脩撌?)(2分)

    A.(1)、(2)節(jié)之間B.(3)、(4)之間C.(5)、(6)之間D.(6)、(7)之間

    ②選擇的依據(j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9.文章第(3)節(jié)到第(9)節(jié)從三個方面分析了"糟蹋自己文化"的這種潮流,請分別概括是哪三方面:

    (1)

    (2)

    (3)

    20.請根據(jù)第三節(jié)或第五節(jié)的內(nèi)容,結(jié)合自己的日常見聞和積累,為本文寫一個規(guī)范,典型的事實論據(jù)。(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2013屆上海市黃浦區(qū)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卷(帶解析) 題型:現(xiàn)代文閱讀

閱讀下文,完成小題(21分)
當語言死亡時……(有刪改)
①語言瀕危是一種全球現(xiàn)象。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統(tǒng)計,全世界7000多種語言,其中一半以上將在本世紀消亡,80%至90%則在未來的二百年間滅絕。
②語言的消亡速度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平均每隔兩個星期就會有一種語言消失,而且悄無聲息。相比之下,動植物的滅絕速度要慢得多。
③根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最新發(fā)布的圖表(見下圖),我們不難看出不同國家瀕危語言數(shù)量存在區(qū)別。中國其實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五十六個民族現(xiàn)有大約130種語言,其中近一半處于衰退狀態(tài),20多種語言處于瀕危境地,比如云南的阿奴語、東北的赫哲語、新疆的塔塔語、甘肅的裕固語等都面臨完全消失的危險。

④語言的生命力在于代際的傳承,而不在于人數(shù)。小的語言可以很有活力,大的語言也可以很脆弱。比如中國曾有1000萬左右滿語人,但如今能說滿語的只剩下100多人,隨著最后一批會說滿語的老人離世,滿語將徹底死亡。也許它的書面語言還會繼續(xù)存在,但沒有了代際的傳承,它只是一個無意義的空殼。
 、菝绹Z言學家哈里森教授說:“想象一下,如果無緣無故的,鯨要滅絕了,或者金字塔要倒塌了,亞馬遜森林被砍伐了,人們都會非常氣憤,并且想盡辦法阻止,因為那些是人類共同的遺產(chǎn),是肉眼可見的。其實,語言是更加古老、復雜、精細的人類財富,每一種語言都是一個結(jié)構(gòu)獨特的人類存在方式。每種語言都有無限的表達和搭配的可能性,它們的詞匯、發(fā)音系統(tǒng)和語法,以精妙的結(jié)構(gòu)組合起來,比我們手建的任何建筑都更偉大。”
⑥有關專家認為,導致語言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使用本族語的人數(shù)太少,加之地區(qū)經(jīng)濟落后和自然環(huán)境欠佳以及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沖擊。但也有人認為,語言本身就有優(yōu)劣,優(yōu)勝劣汰是自然規(guī)律。
          哈里森教授說:“沒有一種語言能壟斷人類的所有表達。任何一個學過兩種語言的人都知道,不同語言之間,總有一些東西是不可翻譯的,某些概念,某些關于世界的思考方式,在翻譯的過程中,你會感到一種溝壑,或者遺失!
⑧據(jù)統(tǒng)計,世界上幾乎80%的人集中使用主要的83種語言,剩下的6000多種語言,絕大多數(shù)從未有過文字記載,一切信息只儲存在人們的記憶里,因此當我們失去一種語言時,同時也失去了這種語言中所包含的若干個世紀以來關于時間、季節(jié)、天文、地理、醫(yī)學、植物、歷史、音樂以及種種日常事務的知識和思考,就如同失去了一個寶貴的“人類知識庫”。
⑨近年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一直呼吁,希望各國政府努力拯救語言文化遺產(chǎn),以保護語言的多樣性。人類學家瑪格麗塔·米德在談到她對這個世界最大的憂慮時說:“我們的世界將被沖擊成同一的、沒有任何色彩的地方。人類的全部想象可能要被囚禁在單一的智力和精神形態(tài)里!被蛟S,語言的死亡,最可怕的不在于損失多少歷史、文化或者物種的知識,而是我們在某一個早晨醒來時,甚至不記得這個世界曾經(jīng)有過不一樣的可能性。
【小題1】根據(jù)上下文,選擇最恰當?shù)囊痪湓捥钊氲冖叨螜M線處,使文意連貫。(3分)

A.的確,語言本來就存在優(yōu)劣。
B.那么,語言的優(yōu)劣如何界定呢?
C.不過,語言的優(yōu)劣需要嚴格判斷。
D.那么,語言到底有沒有優(yōu)劣呢?
【小題2】第③段作者運用列圖表的方式直觀而準確地補充了文本的內(nèi)容,請用簡潔的語言介紹你從圖中獲得的信息:⑴    ;⑵    。(4分)(寫出兩點即可)
【小題3】對上文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第④節(jié)通過舉例子具體說明了我國滿語即將消失的事實,引人深思。
B.第⑤節(jié)哈里森的一番話讓我們認識到不應該忽視語言的價值和偉大。
C.根據(jù)第⑧節(jié)可知,很多語言從未有過文字記載,因此存在意義不大。
D.文章結(jié)尾告訴我們:語言死亡所帶來的歷史、文化等的損失并不可怕。
【小題4】選文的題目“當語言死亡時……”意蘊豐富,請你根據(jù)上文,在省略號處補上一些內(nèi)容,寫出語言死亡帶來的后果。(2分)
當語言死亡時,                    。
【小題5】根據(jù)要求回答問題:。(9分)
前不久,《申》報刊登了一則新聞:
“浦東南路華豐路到了,請配合從后門下車,當心開門!苯,785路公交車上,一段不足5秒的上海話報站引起了熱烈的討論。有人連聲說好,希望推廣,而有人則頗有微詞,認為多此一舉,甚至有人覺得“785路用上海話報站,是歧視外地乘客”。事實上,785路試行的是三語報站,但上海話報站所引起的爭議,還在繼續(xù)。
假設你是浦東上南公交有限公司的負責人,請結(jié)合相關內(nèi)容,從三個不同角度對785路滬語報站一事進行解釋,回應人們的質(zhì)疑。
(1)      ;⑵    ;⑶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2012-2013學年上海市黃浦區(qū)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卷(解析版) 題型:現(xiàn)代文閱讀

閱讀下文,完成小題(21分)

當語言死亡時……(有刪改)

①語言瀕危是一種全球現(xiàn)象。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統(tǒng)計,全世界7000多種語言,其中一半以上將在本世紀消亡,80%至90%則在未來的二百年間滅絕。

②語言的消亡速度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平均每隔兩個星期就會有一種語言消失,而且悄無聲息。相比之下,動植物的滅絕速度要慢得多。

③根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最新發(fā)布的圖表(見下圖),我們不難看出不同國家瀕危語言數(shù)量存在區(qū)別。中國其實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五十六個民族現(xiàn)有大約130種語言,其中近一半處于衰退狀態(tài),20多種語言處于瀕危境地,比如云南的阿奴語、東北的赫哲語、新疆的塔塔語、甘肅的裕固語等都面臨完全消失的危險。

說明: 滿分5 manfen5.com

④語言的生命力在于代際的傳承,而不在于人數(shù)。小的語言可以很有活力,大的語言也可以很脆弱。比如中國曾有1000萬左右滿語人,但如今能說滿語的只剩下100多人,隨著最后一批會說滿語的老人離世,滿語將徹底死亡。也許它的書面語言還會繼續(xù)存在,但沒有了代際的傳承,它只是一個無意義的空殼。

 、菝绹Z言學家哈里森教授說:“想象一下,如果無緣無故的,鯨要滅絕了,或者金字塔要倒塌了,亞馬遜森林被砍伐了,人們都會非常氣憤,并且想盡辦法阻止,因為那些是人類共同的遺產(chǎn),是肉眼可見的。其實,語言是更加古老、復雜、精細的人類財富,每一種語言都是一個結(jié)構(gòu)獨特的人類存在方式。每種語言都有無限的表達和搭配的可能性,它們的詞匯、發(fā)音系統(tǒng)和語法,以精妙的結(jié)構(gòu)組合起來,比我們手建的任何建筑都更偉大!

⑥有關專家認為,導致語言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使用本族語的人數(shù)太少,加之地區(qū)經(jīng)濟落后和自然環(huán)境欠佳以及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沖擊。但也有人認為,語言本身就有優(yōu)劣,優(yōu)勝劣汰是自然規(guī)律。

          哈里森教授說:“沒有一種語言能壟斷人類的所有表達。任何一個學過兩種語言的人都知道,不同語言之間,總有一些東西是不可翻譯的,某些概念,某些關于世界的思考方式,在翻譯的過程中,你會感到一種溝壑,或者遺失。”

⑧據(jù)統(tǒng)計,世界上幾乎80%的人集中使用主要的83種語言,剩下的6000多種語言,絕大多數(shù)從未有過文字記載,一切信息只儲存在人們的記憶里,因此當我們失去一種語言時,同時也失去了這種語言中所包含的若干個世紀以來關于時間、季節(jié)、天文、地理、醫(yī)學、植物、歷史、音樂以及種種日常事務的知識和思考,就如同失去了一個寶貴的“人類知識庫”。

⑨近年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一直呼吁,希望各國政府努力拯救語言文化遺產(chǎn),以保護語言的多樣性。人類學家瑪格麗塔·米德在談到她對這個世界最大的憂慮時說:“我們的世界將被沖擊成同一的、沒有任何色彩的地方。人類的全部想象可能要被囚禁在單一的智力和精神形態(tài)里!被蛟S,語言的死亡,最可怕的不在于損失多少歷史、文化或者物種的知識,而是我們在某一個早晨醒來時,甚至不記得這個世界曾經(jīng)有過不一樣的可能性。

1.根據(jù)上下文,選擇最恰當?shù)囊痪湓捥钊氲冖叨螜M線處,使文意連貫。(3分)

A.的確,語言本來就存在優(yōu)劣。

B.那么,語言的優(yōu)劣如何界定呢?

C.不過,語言的優(yōu)劣需要嚴格判斷。

D.那么,語言到底有沒有優(yōu)劣呢?

2.第③段作者運用列圖表的方式直觀而準確地補充了文本的內(nèi)容,請用簡潔的語言介紹你從圖中獲得的信息:⑴    ;⑵    。(4分)(寫出兩點即可)

3.對上文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第④節(jié)通過舉例子具體說明了我國滿語即將消失的事實,引人深思。

B.第⑤節(jié)哈里森的一番話讓我們認識到不應該忽視語言的價值和偉大。

C.根據(jù)第⑧節(jié)可知,很多語言從未有過文字記載,因此存在意義不大。

D.文章結(jié)尾告訴我們:語言死亡所帶來的歷史、文化等的損失并不可怕。

4.選文的題目“當語言死亡時……”意蘊豐富,請你根據(jù)上文,在省略號處補上一些內(nèi)容,寫出語言死亡帶來的后果。(2分)

當語言死亡時,                    。

5.根據(jù)要求回答問題:。(9分)

前不久,《申》報刊登了一則新聞:

“浦東南路華豐路到了,請配合從后門下車,當心開門!苯,785路公交車上,一段不足5秒的上海話報站引起了熱烈的討論。有人連聲說好,希望推廣,而有人則頗有微詞,認為多此一舉,甚至有人覺得“785路用上海話報站,是歧視外地乘客”。事實上,785路試行的是三語報站,但上海話報站所引起的爭議,還在繼續(xù)。

假設你是浦東上南公交有限公司的負責人,請結(jié)合相關內(nèi)容,從三個不同角度對785路滬語報站一事進行解釋,回應人們的質(zhì)疑。

(1)      ;⑵    ;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下文,完成小題(21分)
當語言死亡時……(有刪改)
①語言瀕危是一種全球現(xiàn)象。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統(tǒng)計,全世界7000多種語言,其中一半以上將在本世紀消亡,80%至90%則在未來的二百年間滅絕。
②語言的消亡速度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平均每隔兩個星期就會有一種語言消失,而且悄無聲息。相比之下,動植物的滅絕速度要慢得多。
③根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最新發(fā)布的圖表(見下圖),我們不難看出不同國家瀕危語言數(shù)量存在區(qū)別。中國其實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五十六個民族現(xiàn)有大約130種語言,其中近一半處于衰退狀態(tài),20多種語言處于瀕危境地,比如云南的阿奴語、東北的赫哲語、新疆的塔塔語、甘肅的裕固語等都面臨完全消失的危險。

④語言的生命力在于代際的傳承,而不在于人數(shù)。小的語言可以很有活力,大的語言也可以很脆弱。比如中國曾有1000萬左右滿語人,但如今能說滿語的只剩下100多人,隨著最后一批會說滿語的老人離世,滿語將徹底死亡。也許它的書面語言還會繼續(xù)存在,但沒有了代際的傳承,它只是一個無意義的空殼。
 、菝绹Z言學家哈里森教授說:“想象一下,如果無緣無故的,鯨要滅絕了,或者金字塔要倒塌了,亞馬遜森林被砍伐了,人們都會非常氣憤,并且想盡辦法阻止,因為那些是人類共同的遺產(chǎn),是肉眼可見的。其實,語言是更加古老、復雜、精細的人類財富,每一種語言都是一個結(jié)構(gòu)獨特的人類存在方式。每種語言都有無限的表達和搭配的可能性,它們的詞匯、發(fā)音系統(tǒng)和語法,以精妙的結(jié)構(gòu)組合起來,比我們手建的任何建筑都更偉大。”
⑥有關專家認為,導致語言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使用本族語的人數(shù)太少,加之地區(qū)經(jīng)濟落后和自然環(huán)境欠佳以及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沖擊。但也有人認為,語言本身就有優(yōu)劣,優(yōu)勝劣汰是自然規(guī)律。
          哈里森教授說:“沒有一種語言能壟斷人類的所有表達。任何一個學過兩種語言的人都知道,不同語言之間,總有一些東西是不可翻譯的,某些概念,某些關于世界的思考方式,在翻譯的過程中,你會感到一種溝壑,或者遺失。”
⑧據(jù)統(tǒng)計,世界上幾乎80%的人集中使用主要的83種語言,剩下的6000多種語言,絕大多數(shù)從未有過文字記載,一切信息只儲存在人們的記憶里,因此當我們失去一種語言時,同時也失去了這種語言中所包含的若干個世紀以來關于時間、季節(jié)、天文、地理、醫(yī)學、植物、歷史、音樂以及種種日常事務的知識和思考,就如同失去了一個寶貴的“人類知識庫”。
⑨近年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一直呼吁,希望各國政府努力拯救語言文化遺產(chǎn),以保護語言的多樣性。人類學家瑪格麗塔·米德在談到她對這個世界最大的憂慮時說:“我們的世界將被沖擊成同一的、沒有任何色彩的地方。人類的全部想象可能要被囚禁在單一的智力和精神形態(tài)里。”或許,語言的死亡,最可怕的不在于損失多少歷史、文化或者物種的知識,而是我們在某一個早晨醒來時,甚至不記得這個世界曾經(jīng)有過不一樣的可能性。
小題1:根據(jù)上下文,選擇最恰當?shù)囊痪湓捥钊氲冖叨螜M線處,使文意連貫。(3分)
A.的確,語言本來就存在優(yōu)劣。
B.那么,語言的優(yōu)劣如何界定呢?
C.不過,語言的優(yōu)劣需要嚴格判斷。
D.那么,語言到底有沒有優(yōu)劣呢?
小題2:第③段作者運用列圖表的方式直觀而準確地補充了文本的內(nèi)容,請用簡潔的語言介紹你從圖中獲得的信息:⑴    ;⑵    。(4分)(寫出兩點即可)
小題3:對上文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第④節(jié)通過舉例子具體說明了我國滿語即將消失的事實,引人深思。
B.第⑤節(jié)哈里森的一番話讓我們認識到不應該忽視語言的價值和偉大。
C.根據(jù)第⑧節(jié)可知,很多語言從未有過文字記載,因此存在意義不大。
D.文章結(jié)尾告訴我們:語言死亡所帶來的歷史、文化等的損失并不可怕。
小題4:選文的題目“當語言死亡時……”意蘊豐富,請你根據(jù)上文,在省略號處補上一些內(nèi)容,寫出語言死亡帶來的后果。(2分)
當語言死亡時,                    。
小題5:根據(jù)要求回答問題:。(9分)
前不久,《申》報刊登了一則新聞:
“浦東南路華豐路到了,請配合從后門下車,當心開門!苯眨785路公交車上,一段不足5秒的上海話報站引起了熱烈的討論。有人連聲說好,希望推廣,而有人則頗有微詞,認為多此一舉,甚至有人覺得“785路用上海話報站,是歧視外地乘客”。事實上,785路試行的是三語報站,但上海話報站所引起的爭議,還在繼續(xù)。
假設你是浦東上南公交有限公司的負責人,請結(jié)合相關內(nèi)容,從三個不同角度對785路滬語報站一事進行解釋,回應人們的質(zhì)疑。
(1)      ;⑵    ;⑶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現(xiàn)代文閱讀

大自然的文字 伊林① (16分)
①文字真是好東西。認識了文字,就可以讀完很厚的書,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事情了。
②但是也有另一套文字,這是每個想成為真正有學識的人應該知道的。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它總共有成千上萬個字。天上的每一顆星就是一個字,腳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個字。
③讓我們仰望天空。對于不認識這一套文字的人來說,所有的星全是一樣的。而有些人卻認得許多星的名字,并且可以說出它跟別的星的分別。就像書里的話語是用字組成的一樣,天上的星也組成星座。從古以來,當水手們需要在海上尋找道路的時候,他們就去看那星星寫成的書。你知道,在水面上船只是不會留痕跡的,那里也沒有寫著“由此往北”的有箭頭的指路牌。但是水手們并不需要這樣的指路牌。他們有帶磁針的羅盤,磁針永遠指著北邊。   他們沒有羅盤,他們   照樣迷不了路。他們朝天望望,在許多星座當中找到了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當中找到了北極星。有北極星的那邊就是北方。
④云,也是天空大書的字。它   講現(xiàn)在的事情,   講將來的事情。在天氣最好的時候,根據(jù)云可以預測出雷雨或者淫雨。
⑤天空的使者——鳥,也會教給那些留心觀察它們的人許多本領。假如燕子在空中飛得
很高,看去很小很小,那就會有好天氣。白嘴鴉飛來說,春天已經(jīng)來到大門口了。
⑥太陽光還是很熱的,是個平靜、晴朗的日子。這時候從遠方傳來奇怪的不安的聲音,好像有人在高空互相呼應著。聲音越來越高,越來越近。凝視天空終于可以勉強分辨出一張模糊的蜘蛛網(wǎng),就像給風吹著似的。蜘蛛網(wǎng)飛近了,抬起頭來,已經(jīng)瞧出,這不是什么蜘蛛網(wǎng),而是許多長脖子的鳥。它們呈人字形飛著,排成整齊的隊形朝著陽光照耀著的森林飛行。但是很快又分辨不出一只只的鳥來了,又像是張蜘蛛網(wǎng)了。一轉(zhuǎn)眼功夫,連蜘蛛網(wǎng)也無影無蹤了,它們好像融化在天空里一樣。只有那聲音還從遠方傳來,好像在說:“再見!再見!明年春天見!”
                                                               ,F(xiàn)在,在建筑工地上,挖土工人的鐵鍬碰到了灰色的石頭。在你看來這不過是普通的石頭,可是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看來,它并不是普通的石頭,而是石灰石。它是從碎貝殼變化而成的,貝類是海洋里的居民?梢,在很古的時代,這個現(xiàn)在是城市的地方曾經(jīng)是一片汪洋大海。
⑧有時候,你在森林里走,忽然看到樹林當中躺著一塊很大的花崗石塊,上面披著青苔,就像披著毛皮一般。它是怎樣到這兒來的呢?誰有這樣大的力氣把這么大塊的石頭搬到森林里來呢?而且,它又是怎樣穿過茂密的森林的呢?原來這叫做漂礫,它不是人搬來的,而是冰搬來的。這些冰川從寒冷的北方爬過來,沿路把巖石砸碎,并且把砸下來的碎石塊帶著一起走。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當時這兒還根本沒有森林。漂礫周圍的森林是后來才長的。
⑨要學會大自然的文字,應當從小就常常到森林里或者田野上去走走,去注意觀察一切東西。假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應當?shù)綍锶ふ医忉。還應該經(jīng)常去請教有學識的人:這是什么石頭?這是什么樹?這只鳥叫什么名字?雪地上面是什么東西的足跡?這樣,等將來你長大了,你再看到大自然的書時一定會像那印在紙上的書一樣清楚明白。
【注】①伊林:俄國著名科普作家。曾為青少年創(chuàng)作了《黑白》《十萬個為什么》等幾十部膾炙人口的科學文藝著作。②漂礫:冰川消融后沉積下來的巨大石塊,上面常有冰川擦痕。礫,碎石。
【小題1】認真閱讀全文,聯(lián)系上下文,在文章第⑦段段首填寫一個承上啟下的句子。(3分)
【小題2】文章第③段中畫線句運用了舉例子、                  的說明方法,請從你所填寫中說明方法中選擇一種說說其表達作用。(4分)
對于不認識這一套文字的人來說,所有的星全是一樣的。而有些人卻認得許多星的名字,并且可以說出它跟別的星的分別。就像書里的話語是用字組成的一樣,天上的星也組成星座。
【小題3】如果把第⑧段畫曲線的句子刪掉,上下文會更銜接,請說說作者保留的原因。(3分)
【小題4】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3分)

A.本文作者巧妙地將大自然中的萬事萬物比作“文字”,并舉出實例引領讀者去探索隱藏在這些獨特“文字”后面的學問和奧秘。
B.本文采用總分結(jié)構(gòu),邏輯順序進行說明,條理清晰。
C.第③④段“”處可以填入的關聯(lián)詞分別是“即使……也……”“不但……而且……”。
D.本文將文學和科學的語言結(jié)合起來,語言淺易生動,活潑有趣。
【小題5】請你仿照示例續(xù)寫一個句子,根據(jù)你平時細心觀察所得,寫出一種你所發(fā)現(xiàn)的“大自然的文字”。(文章中已列舉的不可用)(3分)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云山變得像鐵砧,雷雨就要來到。
              ,這也是大自然的文,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