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語句使用修辭手法不同于其他選項的是 |
A、華盛頓廣場往西有一片地區(qū)的街道橫七豎八,像亂攤著的小布條。 B、只見貓一溜煙似的唏哩嘩喇的拖著罐頭絕塵而去,像是新婚夫婦的汽車之離教堂去度蜜月。 C、你決不說肺炎先生是位老俠士。 D、人們透過陰慘慘的薄霧,凝視著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進大海。 |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山東省期末題 題型:單選題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期末題 題型:單選題
[ ]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A.“在這嚴酷的事實面前也就不必再懷疑”一句中的“這嚴酷的事實”,是指地球的南極點一個月內兩次被人發(fā)現。 |
B.“而這一事業(yè)正是他自己所熱烈追求的”一句中的“這一事業(yè)”,是指成為第一個到達南極探險的人。 |
C.“一面姍姍來遲的聯合王國的國旗”中的“姍姍來遲”,是慢騰騰地來晚了的意思。 |
D.“挪威國旗耀武揚威、洋洋得意地在這被人類沖破的堡壘上獵獵作響”一句中的“堡壘”,是指南極。 |
A.選段的內容是:斯科特探險隊登上南極點后,發(fā)現已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失望痛苦地踏上歸途。 |
B.“挪威國旗耀武揚威、洋洋得意地在這被人類沖破的堡壘上獵獵作響”。此句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生動形象地反襯出斯科特一次失敗后極度沮喪、悲哀的心情。 |
C.“他要忠實地去履行這一最冷酷無情的職責”的行為,表現出斯科特令人敬佩的紳士風度。 |
D.“他們誰也不想安慰別人,只是默默地拖著自己的腳步往前走。”此句描寫出斯科特一行,極度失望、痛苦的心情,表現出他們意志消沉的一面。 |
A.斯科特一行南極探險的悲劇體現在失敗之悲、死亡之悲、作證之悲、世人之悲等四個方面。 |
B.斯科特一行南極探險的偉大體現在勇于探索,為事業(yè)而獻身的精神;集體主義精神;誠實、守信、熱愛祖國、熱愛生命、熱愛他人等方面。 |
C.課文頌揚的是一種人類勇于探索的精神,為事業(yè)而獻身的崇高精神和強烈的集體主義精神。作者所描繪的五個探險者,是英國的英雄,也是全人類的英雄,讓所有人仰慕。 |
D.五個探險者在歸途中不斷向世界哀嘆自己所遭遇到的種種苦難。 |
A.課文按按時間順序和地點轉移來組織材料。其中任務的行蹤是:“漸近極點—到達極點—返回”。 |
B.本文是一篇文學味濃、抒情性強、描寫生動形象、議論直截了當的傳記。 |
C.傳記向來是為成功者書寫功績的,而茨威格卻不給勝利者阿蒙森作傳,偏偏充滿激情地為“英國的遲到者”斯科特等人書寫這悲壯的一幕,這是作者的疏忽之處。 |
D.作者在文中向我們講述了一連串令人難忘、撼人心魄的細節(jié),使我們不得不對探險家們的精神肅然起敬。 |
A.課文一方面描寫氣候的惡劣,探險隊與嚴寒的搏斗;另一方面,寫探險隊員犧牲的詳情,不僅注重典型環(huán)境的描寫,同時也注重了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 |
B.課文頌揚的是一種人類勇于探索的精神、為事業(yè)而獻身的崇高精神和強烈的集體主義精神。 |
C.課文寫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險隊一行五人奔向南極點,卻發(fā)現已經有人捷足先登,只好踏上歸途,最后一個個死去。全文重在記述過程,并沒有太多的細節(jié)描寫。 |
D.斯科特一行探險的意義是:認識自然,挑戰(zhàn)人類自我,實現生命的價值,給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河北省模擬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初中語文一課一練(開明版)初二(三冊) 題型:048
閱讀下面的文章,回答問題。
巍巍中山陵劉敘杰
�、僭诤剖幍拇蠼疄I,在秀麗的江南水鄉(xiāng)之間,坐落著我國著名的古都之一——南京。其中位于東郊鐘山南麓的中山陵園,是中國人民偉大的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所在。
②鐘山的本源出自江蘇南部的茅山山脈,它北延至南京、鎮(zhèn)江之間,稱為寧鎮(zhèn)山脈。鐘山是后者的最高峰,海拔約460米,東西走向,長約7000米,南北寬度僅3000米。由于附近大多是沖積平原和小丘陵,所以山形就顯得分外雄偉高大。它的山頂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十分險峻,但山腰以下漸趨平緩,松柏森郁,草莽綿連。在蒼翠的林海與山巔紫紅色的頁巖相互襯映的藍色的天幕下,形成了一幅十分鮮麗而又和諧的大自然圖畫。相傳孫中山先生在1912年3月辭去臨時大總統的職務以后,曾到鐘山來打獵,看到周圍的風景優(yōu)美,地勢也很開闊,就表示了身后要埋葬在這里的愿望。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因肝癌醫(yī)治無效,病逝于北京。根據他生前的愿望,決定將陵園建筑在南京的鐘山南麓。
�、哿陥@的設計是通過方案競賽入選的,對送選的四十余份圖紙,采取了密封評議的方式。當時有許多中外建筑師參加,但入選的前三名都是中國建筑師。首獎是呂彥直設計的鐘形圖案,由于他較好地考慮了陵園與周圍環(huán)境、地形的結合,并參照了我國古代建筑中若干優(yōu)秀的傳統經驗,采用了中軸對稱、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觀、淳樸的色調、簡潔的裝修和大面積綠化等手法,基本上達到了表現陵園莊嚴氣氛和不朽精神的要求,在實用上也取得滿意的效果。工程于1926年1月動工,3月26日奠基,至1929年基本完成。同年6月1日,孫中山先生的靈柩由北京香山碧云寺運來安葬,但末期工程直到1931年10月才全部竣工。陵園用地面積4.6萬畝,先后施工6年,使用的經費按當時的幣值計算,共達400余萬元。
④陵園的總體依南北中軸線,布置在鐘山南麓的緩坡上,東、西距靈谷寺與明孝陵各約1000米(其間有道路相連)。這樣就將三區(qū)著名的名勝聯為一體,從而擴大了東郊風景區(qū)的游覽范圍和內容,在區(qū)域規(guī)劃上是值得的。由中山門開始的寬闊陵園大道,至陵前長6000米,兩旁栽種著許多法國梧桐,這些行道樹在長成后,枝繁葉茂,丫杈交錯,形成了一條濃翠蔽日的林蔭大道。道外的丘崗坡坨之上,密植著眾多的落葉樹和常綠樹,林叢覆疊,莽蒼深邃,使人們在未達陵墓以前,就已逐步進入莊嚴
的氣氛之中。
�、萘陥@的總平面布局,大致可分為南、北兩部。南部包括入口的石牌坊和緩長的墓道(在總圖上表現如鐘下的懸索)。北部包括陵門、碑亭、石階、大平臺、祭堂、墓室等(在總圖上表現為鐘的本體)。
⑥陵墓的入口位于最南端,標志是一座三間三樓的石牌坊。在明間的檐下,懸掛著孫中山先生手書“博愛”橫匾一方。石坊北就是通往陵門的緩長坡道,汽車可循此直達陵門之前。墓道北端有一傾斜臺地,東、西側各建面闊三間的硬山卷棚小屋一所,為過去守陵衛(wèi)士的駐所。正面建陵門,高15米,寬24米,深8米,藍琉璃單檐歇山頂。屋身用花崗石砌成無梁殿式樣,正中拱門楣上鐫刻著中山先生手書“天下為公”四個金光大字。
�、哐觊T后石階即至碑亭,亭內在龜跌上立8米高的石碑一座,上刻嵌金楷書:“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于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
⑧自碑亭再北,地勢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臺,全部砌以寬大的石階。石階分為8段,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共290級。石階盡處,就是寬135米、深30米的大平臺,中央則矗立著陵園的主體建筑——祭殿。平臺是全陵的制高點,與入口處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過70米,這里視野遼闊,氣象萬千,既便近觀,又宜遠眺。當陽光燦爛時,遠處萬山如屏,秦淮似帶;近處村舍相望,田圃縱橫,道路津梁,行人車馬,無不纖細入微,仿佛眼前展開了一軸工筆長卷。而當日出日沒之際,在晨煙夕霧的迷蒙中,城猶潛蛇,山若伏鱉,館閣樓臺,隱約參錯,遠峰近樹,依稀可辨,人們又好像面對著大幅的潑墨山水。無論是春夏秋冬,還是風霜雨雪,大自然都要向人們展示它那變幻無窮的景色。
⑨祭堂是一座寬27米,深22米,高26米的重檐歇山建筑,堂內立有12根黑色花崗石圓柱,護壁則采用黑色大理石,石上刻著中山先生的《告誡黨員演說詞》全文。中央偏北處,置有這位偉大革命家的白大理石像一尊,雕像端坐平視,神態(tài)安詳,栩栩如生。
�、饽故抑睆郊s16米,高10米,地面中部砌圓形凹穴,安放中山先生的大理石棺及臥像,周圍有環(huán)形走道及石欄以供瞻仰。室頂為半球形穹窿,對外不開窗,用電氣照明及機械通風。中山先生的靈柩在1929年奉安時,即安葬于地下5米深處,外用鋼筋混凝土加固,以策安全。室外砌有環(huán)形圍墻,外鋪草地,并植以梅、玉蘭等花木。
(11)解放以來,黨和國家一直對陵園十分關注,除了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以外,還對整個陵區(qū)進行了維修和整修,使得這位偉大革命家的安息之所,始終保持著整齊、寧靜、肅穆的景象。
1.給下列加粗字注音。(5分)
①陵墓( )②靈柩( �。弁�兀( �。�
④遠眺( )⑤纖細( �。奚�邃( �。�
⑦機械( �。嗄�麓( �。釞M匾( �。�
⑩鐫刻( �。�
2.為文中畫□處選擇恰當的一組詞語。(1分)
[ ]
A.甲稱道 乙肅穆 丙奇妙
B.甲稱贊 乙肅穆 丙奇特
C.甲稱頌 乙肅靜 丙奇妙
D.甲贊頌 乙肅靜 丙奇特
3.第②段文字介紹了鐘山怎樣的地勢及環(huán)境特點?(2分)
________________
4.說說第②段畫線句子“南北寬度僅3000米中加粗詞語“僅”的表達效果。
(2分)________________
5.中山陵園在設計上主要突出了什么特點?(2分)
________________
6.依次寫出第⑥至第⑩段主要介紹的中山陵的結構布局,并指出這是按照怎樣的順序進行說明的。(2分)
________________
7.第⑧段描寫了大平臺上所見景色,這在文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
8.選出為全文劃分層次正確的一項。(2分)
[ ]
A.①-③|④-⑤|⑥-⑩|(11)
B.①|②-⑤|⑥-⑩|(11)
C.①|②-⑩|(11)
D.①-⑤|⑥-(11)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A.作者筆下的白鵝雖然有些可笑,但很可愛;雖然有些迂腐,卻個性張揚,質樸率真。 |
B.第③段寫到白鵝“不怕人,看不起人”,所以最容易被“捉住”,意在指責白鵝的狂妄沒有好結果。 |
C.選文的語言很有特色,生動幽默,而且富有童趣。 |
D.文中“左顧右盼”“空空如也”、“小心翼翼”、“大模大樣”等成語并非都是用來描寫白鵝的。 |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A.漁人甚異之(異:認為……奇特非凡) | B.無論魏晉(無論:不要說) |
C.處處志之(志:記�。� | D.尋病終(尋:不久) |
A.乃不知有漢乃重修岳陽樓 |
B.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 |
C.余人各復延至其家其真無馬邪 |
D.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本在冀州之南 |
A.便要還家。 | B.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 |
C.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 D.苛政猛于虎。 |
A.誤入桃花源的漁人驚異地看到,這里土地肥美,生活和樂,沒有壓迫,沒有紛爭,老幼幸福愉快,人人融洽友好,這完全是中國農耕文明時代“大同社會”的形象體現。 |
B.在聽了漁人對外界的介紹后,桃源人嘆惋不已,從上下文可以推知,他們感嘆的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和逃脫了外界的紛爭與禍亂。 |
C.作者既描繪了桃花源里一幅鮮活的人間生活的圖景,又極力表現了它的似有似無,尋覓而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 |
D.這篇文章故事曲折回環(huán),懸念迭起,記敘層次清楚,環(huán)環(huán)相扣,結構嚴謹,語言簡潔平易,樸實自然。 |
A.“天涯”指很遠的地方;“若”和“比”都是“如同”、“好像”的意思。 |
B.“城闕”這里指京城,當時的京城是長安。 |
C.“君”在詩中指杜少府;“離別意”,離別的情意;“宦游”指離開家鄉(xiāng)出外做官。 |
D.“岐”同“歧”,“歧路”即“岔路”,指分手的路口。 |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北京市期中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現代文
社戲(節(jié)選)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一出門,便望見月下的平橋內泊著一只白篷的船,大家跳下船,雙喜拔前篙,阿發(fā)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母親送出來吩咐“要小心”的時候,我們已經點開船,在橋石上一磕,退后幾尺,即又上前出了橋。于是架起兩支櫓,一支兩人,一里一換,有說笑的,有嚷的,夾著潺潺的船頭激水的聲音,在左右都是碧綠的豆麥田地的河流中,飛一般徑向趙莊前進了。
②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fā)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他們換了四回手,漸望見依稀的趙莊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還有幾點火,料想便是戲臺,但或者也許是漁火。
③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里。
④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漁火;我才記得先前望見的也不是趙莊。那是正對船頭的一叢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經去游玩過,還看見破的石馬倒在地下,一個石羊蹲在草地呢。過了那林,船便彎進了叉港,于是趙莊便真在眼前了。
1.第①自然段開頭一句“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罢f不出的大”運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其中“大”字生動地表現出兒童特有的感覺。從文中我們可以體會出“我”怎樣的心情,請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概括。
2.第②自然段中加點的詞“跑”與第①自然段的哪個詞相呼應?這兩個詞都寫出了什么樣的情形?
3.第②自然段中劃橫線的“兩岸的豆麥……但我卻還以為慢”。這段景物描寫有4種不同的理解,最準確的一項是( )
A.描寫了豐收在望的景象,歌頌了農民的辛勤勞動。
B.描寫了秀麗的景色,抒發(fā)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C.寫美麗景色用以襯托船航行得快,表現出農家孩子劃船技術的高超。
D.寫航行的速度及“我”在看戲前急切而愉快的心情,表現“我”對江南美景的熱愛。
4.請分別概括出下列語句反映出了“我”怎樣的心理活動。
(1)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
(2)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里。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