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如要驗證上述乙同學的猜想.則應該選用 兩根電阻絲:(3)實驗時如果電流表壞了.請利用余下器材.設計實驗.驗證上述甲同學的猜想 ①簡要說明設計的原理: 查看更多

 

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小燈泡上標有“3.8V”的字樣,但上面的電流值已經(jīng)看不清,某興趣小組同學們想通過實驗測量該燈泡的額定功率,圖甲為所連的部分實驗電路.
①請你將圖中所缺兩根導線補充完整;連接完成后,檢查發(fā)現(xiàn)原先的連線中有一處錯誤,請在接錯的導線上打上“×”,并改正.
②電路連接正確后,閉合開關,發(fā)現(xiàn)小燈泡不亮,但電流表有示數(shù).接下來應進行的操作是
 
;
A.更換小燈泡
B.檢查電路是否斷路
C.移動滑動變阻器滑片,觀察小燈泡是否發(fā)光
③當燈泡正常發(fā)光時電流表示數(shù)如圖乙所示,則小燈泡的額定功率為
 
W.
(2)測量后,興趣小組同學們交流討論時提出:串聯(lián)電路中滑動變阻器的電功率與其接入電路的電阻大小有什么關系?于是他們又進行了猜想和實驗.
提出猜想:小明認為滑動變阻器的電功率隨其接入電路的電阻增大而增大.小宇認為滑動變阻器的電功率隨其接入電路的電阻增大而減小.
實驗驗證:他們將圖甲所示的電路中的燈泡換成10Ω的定值電阻,電壓表改接到滑動變阻器兩端進行實驗.實驗中,他們通過兩個電表的示數(shù),計算了滑動變阻器接入電路的電阻及其電功率,并將數(shù)據(jù)記錄在表中.
序號 R R P/W
1 10 2 0.50
2 10 5 0.80
3 10 10 0.90
4 10 15 0.86
5 10 20 0.80
①根據(jù)表中的數(shù)據(jù)在圖丙中用平滑的曲線畫出P隨著R變化的圖象.
②根據(jù)圖象分析可知:
 
的猜想是錯誤的(小明/小宇/小明和小宇).
③通過計算可得電路中的電源電壓為
 
V.
④小華根據(jù)圖象得出:當滑動變阻器的電阻與串聯(lián)的定值電阻相等時,滑動變阻器的電功率最大.你認為要得到這個結論,他們還應進行的實驗是
 

A.改變電源電壓,重復上述實驗過程
B.改變定值電阻的阻值,重復上述實驗過程
C.繼續(xù)改變滑動變阻器接入電路的電阻,重復上述實驗過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學探究活動通常包括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jù)、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等,一位同學在學習了滑動摩擦力之后,認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兩物體接觸面積的大小有關,于是他通過實驗探究這個問題.
(1)這位同學認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兩物體的面積的大小成正比,這屬于上述科學探究的______環(huán)節(jié).
(2)這完成本實驗,需要自己制做木塊,他制做的木塊應是下列選項中的______.
A.各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正方體   B.各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正方體
C.各面粗糙程度相同.長寬高各不相同的長方體
D.各面粗糙程度不相同,長寬高各不相同的長方體
(3)本實驗中,該同學設計了兩種實驗方安案:

方案一:木板水平固定,通過彈簧秤水平拉動木塊,如圖(甲)所示.
方案二:木塊與彈簧秤相連,彈簧秤水平固定,通過細繩水平拉動木板.如圖(乙)所示.
①上述兩種方案中,你認為更合理的是______(填“方案一”或“方案二”)
理由是______.
②實驗中我們根據(jù)彈簧測力計的讀數(shù)就可以測出滑動摩擦力大小,其運用的原理是______.
(4)在上述實驗的基礎之上,該同學又想起物體所受滑動摩擦力大小與壓力大小成正比,即f=μN(f表示摩擦力、N表示壓力、μ為動摩擦因數(shù)即正比例系數(shù));為了用彈簧測力計測定兩木塊A和B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該同學使用了如圖所示的實驗方案.
若A和B的重力分別為100N和150N,當甲中A被拉動時,彈簧測力計a示數(shù)為60N,b示數(shù)為110N,則A、B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學探究活動通常包括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jù)、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等,一位同學在學習了滑動摩擦力之后,認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兩物體接觸面積的大小有關,于是他通過實驗探究這個問題.
(1)這位同學認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兩物體的面積的大小成正比,這屬于上述科學探究的______環(huán)節(jié).
(2)這完成本實驗,需要自己制做木塊,他制做的木塊應是下列選項中的______.
A.各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正方體     B.各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正方體
C.各面粗糙程度相同.長寬高各不相同的長方體
D.各面粗糙程度不相同,長寬高各不相同的長方體
(3)本實驗中,該同學設計了兩種實驗方安案:

方案一:木板水平固定,通過彈簧秤水平拉動木塊,如圖(甲)所示.
方案二:木塊與彈簧秤相連,彈簧秤水平固定,通過細繩水平拉動木板.如圖(乙)所示.
①上述兩種方案中,你認為更合理的是______(填“方案一”或“方案二”)
理由是______.
②實驗中我們根據(jù)彈簧測力計的讀數(shù)就可以測出滑動摩擦力大小,其運用的原理是______.
(4)在上述實驗的基礎之上,該同學又想起物體所受滑動摩擦力大小與壓力大小成正比,即f=μN(f表示摩擦力、N表示壓力、μ為動摩擦因數(shù)即正比例系數(shù));為了用彈簧測力計測定兩木塊A和B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該同學使用了如圖所示的實驗方案.
若A和B的重力分別為100N和150N,當甲中A被拉動時,彈簧測力計a示數(shù)為60N,b示數(shù)為110N,則A、B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學探究活動通常包括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jù)、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等,一位同學在學習了滑動摩擦力之后,認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兩物體接觸面積的大小有關,于是他通過實驗探究這個問題.
(1)這位同學認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兩物體的面積的大小成正比,這屬于上述科學探究的______環(huán)節(jié).
(2)這完成本實驗,需要自己制做木塊,他制做的木塊應是下列選項中的______.
A.各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正方體     B.各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正方體
C.各面粗糙程度相同.長寬高各不相同的長方體
D.各面粗糙程度不相同,長寬高各不相同的長方體
(3)本實驗中,該同學設計了兩種實驗方安案:

方案一:木板水平固定,通過彈簧秤水平拉動木塊,如圖(甲)所示.
方案二:木塊與彈簧秤相連,彈簧秤水平固定,通過細繩水平拉動木板.如圖(乙)所示.
①上述兩種方案中,你認為更合理的是______(填“方案一”或“方案二”)
理由是______.
②實驗中我們根據(jù)彈簧測力計的讀數(shù)就可以測出滑動摩擦力大小,其運用的原理是______.
(4)在上述實驗的基礎之上,該同學又想起物體所受滑動摩擦力大小與壓力大小成正比,即f=μN(f表示摩擦力、N表示壓力、μ為動摩擦因數(shù)即正比例系數(shù));為了用彈簧測力計測定兩木塊A和B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該同學使用了如圖所示的實驗方案.
若A和B的重力分別為100N和150N,當甲中A被拉動時,彈簧測力計a示數(shù)為60N,b示數(shù)為110N,則A、B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媽媽在做菜時問小剛,你知道花生油的密度是多少?
 (1)小剛想:花生油是油類,它的密度應該比水小。于是他滴了一滴油在水中,發(fā)現(xiàn)油浮在水面上,由此可以證明他的猜想是________ 的(填“正確”或“錯誤”)。
(2)小剛于是來到學校利用天平,量筒和一個無刻度的小燒杯來測定花生油的密度,他進行的實驗操作如下:
①將托盤天平放在水平臺面上,將游碼放在標尺的零刻度線處,發(fā)現(xiàn)天平指針靜止在圖1甲所示位置,要使天平平衡,應將平衡螺母向_______ (選填“左”或“右”)旋動。
②調節(jié)好天平后,用天平測出空燒杯的質量m1=29.4g
③在燒杯里倒入適量的花生油,測出其總質量m2,測量結果如圖1乙所示,則花生油的質量是_______。
④把燒杯中的花生油倒入量筒中,測出花生油的體積是______ cm3。
⑤根據(jù)上述實驗結果可知花生油的密度是______g/cm3(保留兩位小數(shù))
(3)小剛的同學小華知道以后,做了另一個測定花生油的密度實驗:先用調節(jié)好的天平測出燒杯和花生油的總質量為150g,然后將一部分花生油倒入量筒中,再測出剩余花生油和燒杯的質量為107.6g,讀出量筒中花生油的體積,如下圖2甲所示,最后算出花生油的密度。請你將測得的結果填入下表中。
(4)你認為________同學測定花生油密度的方案較好,另一個方案不夠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5)圖2乙是他們在實驗結束后整理器材時的情景,其中操作不規(guī)范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圖1
                                                                                                          圖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