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 根據以上資料.回答下列問題.(1)目前與20世紀80年代相比.廣東省農業(yè)產品結構從以 作物為主轉變?yōu)橐? 作物為主. (2)廣東省大致處于工業(yè)化 階段.珠江三角洲處于工業(yè)化 階段.廣東省內的工業(yè)化發(fā)展存在明顯的 .(3)廣東省1998―2004年三大類支柱產業(yè)結構的變化趨勢是 .(4)目前.珠三角移出的產業(yè)主要是 密集型產業(yè).造成這類產業(yè)向外轉移的主要原因有 . A.勞動力數量減少.成本上升 B.建設用地緊張.土地成本上升C.新一輪國際產業(yè)轉移的推動 D.資源.能源供應緊張的局面得到緩解E.本地產業(yè)升級的需要 F.其他地區(qū)具有市場.技術方面的優(yōu)勢(5)簡述“雙轉移 對粵東.粵西.粵北地區(qū)的影響 . 2008――2009年度第一學期中段高中學業(yè)監(jiān)測高三地理試題 查看更多

 

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2006年8月11日,清華大學中國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在北京《二十一世紀中國人口與經濟發(fā)展》新書發(fā)布會上表示,一味減少人口數量規(guī)模不一定是好事,中國應適當適時調整人口政策。

材料二

材料三 2000年我國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表明:我國人口增長過快的問題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長率分別由1970年的3.343%和2.585%下降到1999年的1.523%和0.877%;我國育齡婦女初次平均生育年齡從1970年的20.8歲上升到1999年的23.57歲。2004年末全國總人口為129988萬人。全年全國出生人口1593萬人,出生率為1.299%;死亡人口823萬人,死亡率為0.642%;全年凈增人口761萬人,65歲及以上的人口9857萬人,占總人口的7.6%。

(1)由材料判斷,我國目前人口再生產類型為____________,面臨的人口問題主要是____________。

(2)分析我國育齡婦女初次生育年齡的變化與我國人口數量的關系和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04年我國人口的死亡率增加了0.02%,其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04年4月15日正式實施的《上海市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對申請生育二胎的標準有所松動,但上海市并沒出現(xiàn)申請“生二胎”的熱潮,相反,有許多獨生子女夫婦甚至有暫時不考慮生育的計劃,這說明                   ( )

①上海市市民育兒的功利觀念淡化 ②上海市市民無經濟能力撫養(yǎng)更多的孩子 ③上海市進入生育年齡的獨生子女社會責任感不強 ④上海市進入生育年齡的獨生子女更多的追求事業(yè)進步,把生育計劃推遲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5)2007年為中國傳統(tǒng)豬年,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許多已婚夫婦都選擇在“金豬年”生育子女,這對我國的人口發(fā)展有何影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據我國的基本國情,謀求我國合理的人口容量應采取哪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第一部分  選擇題(共70分)

一、單項選擇題:

本大題共20 小題,每小題2 分,共40 分。每題給出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B

D

C

A

D

B

B

A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B

D

A

C

A

C

C

D

A

 

二、雙項選擇題:

本大題共10 小題,每小題3 分,共30 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有兩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每小題全選對得3 分,只選一項且選對者,得1分。其余情況均不得分。

題號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D

AB

CD

BD

AB

BC

AB

BD

CD

AC

 

第二部分  非選擇題(共80分)

三、綜合題(本大題共5小題。滿分80分。)

31. 本題15分)

(1)夏季(1分);全國普遍高溫,雨熱同期(1分)。青藏高原(1分);地勢高(1分);

(2)青藏高原(1分);地勢高,空氣稀薄,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較少(1分);緯度較低,太陽高度較大(1分)。

(3)多暴雨原因:7、8月份鋒面雨帶到達M地區(qū),受冷鋒特別是快行冷鋒的影響,形成暴雨(2分);

水災嚴重原因:該地區(qū)植被受破壞,水土流失嚴重,河道淤塞,抬高水位;此外,該地區(qū)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排洪不暢易形成水災。(2分)

(4)①N地區(qū)位于我國季風區(qū)內,降水受夏季風影響,受夏季風勢力年際變化大的影響,降水年際變化也大(2分)。

②N地區(qū)位于夏季風影響邊緣地區(qū),當夏季風勢力強時,N地區(qū)降水時間長,降水量多;當夏季風勢力弱時,N地區(qū)降水時間短,降水量少(2分)。

32.(本題16分)

(1)冰川融水;湖泊水;長江流域面積廣,支流多,集水面積大(3分);

(2)A;B;C;F(2分);

(3)A;B;D(2分);

(4)B;C;F;I(2分);

(5)A(1分);

(6)建設調蓄工程(1分);采用噴灌、微灌和防滲措施節(jié)水灌溉;種植選用耐旱作物品種(1分)。通過改革工藝設備減少用水量;進行污水凈化回用,實行循環(huán)用水,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利用海水或以低質水代替優(yōu)質水。(三點任兩點2分)

(7)B (1分);(8)A;B(1分)。

33.(本題17分)

(1)城市規(guī)模擴大;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數量增加(或出現(xiàn)城市群)(3分);

(2)公路(2分);

(3)英國(1分);①(1分);大城市環(huán)境污染嚴重,地價上漲(2分);而鄉(xiāng)村的基礎設施日益完善,交通便利(2分);

(4)城市排放的廢熱和溫室氣體多,出現(xiàn)“熱島”效應,城市氣溫升高(2分);

污染耕地,使耕地質量下降(2分);

降水對地下水的補給減少,使地下水位下降(2分)。

 

34.(本題16分)

(1)賀蘭山(2分);該山削落了西北風的侵襲;阻擋了沙漠的東移(2分);

(2)10―15日;地勢較高,氣溫較低,加上山地地形的阻擋,易形成降雪天氣(2分);

(3)① A(2分);② A(2分)。 

(4)①江蘇省的生活用水比重比寧夏大(1分),生產用水比重比寧夏小(1分);

②自然原因:寧夏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區(qū),降水量比江蘇少得多,而蒸發(fā)又比較旺盛(2分);

人為原因:灌溉方式不合理(或灌溉技術落后、或水資源利用率低),浪費嚴重(2分);

35.(本題16分)

   (1)糧食(1分);經濟(1分);

(2)中期(1分);后期(1分);地區(qū)差異(1分);

(3)新興產業(yè)和潛力產業(yè)在增加值構成中比重上升(1分);傳統(tǒng)產業(yè)在增加值構成中比重下降(1分);新興產業(yè)始終居于主導地位(1分);

(4)勞動(1分);B、C、E(3分);

(5)①有利于經濟結構的調整;②促進當地經濟的發(fā)展;③加快工業(yè)化和城市化的進程,縮小與發(fā)達地區(qū)的差距;④增加就業(yè)機會,有利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化;⑤促進地區(qū)間經濟、文化的交流,為當地帶來更多的發(fā)展資金和技術;⑥可能帶來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破壞等問題。(答對其中四點得4分,合理即可得分)。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