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7.(2011上海)根據(jù)碘與氫氣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
(i) I2(g)+ H2(g) 2HI(g)+ 9.48 kJ (ii) I2(S)+ H2(g)2HI(g) - 26.48 kJ
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254g I2(g)中通入2gH2(g),反應放熱9.48 kJ
B.1 mol固態(tài)碘與1 mol氣態(tài)碘所含的能量相差17.00 kJ
C.反應(i)的產(chǎn)物比反應(ii)的產(chǎn)物穩(wěn)定
D.反應(ii)的反應物總能量比反應(i)的反應物總能量低
解析:反應是可逆反應,反應物不能完全轉(zhuǎn)化;利用蓋斯定律可得出1 mol固態(tài)碘與1 mol氣態(tài)碘所含的能量相差35.96 kJ;同一種物質(zhì)的能量在相同條件下,能量一樣多。同樣利用蓋斯定律可得出選項D正確。
答案:D
6.(2011上海)據(jù)報道,科學家開發(fā)出了利用太陽能分解水的新型催化劑。下列有關水分解過程的能量變化示意圖正確的是
解析:分解水屬于吸熱反應,催化劑可以降低活化能。
答案:B
5.(2011海南)某反應的△H=+100kJ·mol-1,下列有關該反應的敘述正確的是
A.正反應活化能小于100kJ·mol-1
B.逆反應活化能一定小于100kJ·mol-1
C.正反應活化能不小于100kJ·mol-1
D.正反應活化能比逆反應活化能大100kJ·mol-1
[答案]CD
命題立意:活化能理解考查
解析:在可逆反應過程中活化能有正反應和逆反應兩種,焓與活化能的關系是△H=Σ(反應物)-Σ(生成物)。題中焓為正值,過程如圖
所以CD正確
[技巧點撥]關于這類題,比較數(shù)值間的相互關系,可先作圖再作答,以防出錯。
4.(2011海南)已知:2Zn(s)+O2(g)=2ZnO(s) △H=-701.0kJ·mol-1
2Hg(l)+O2(g)=2HgO(s) △H=-181.6kJ·mol-1
則反應Zn(s)+ HgO(s)=ZnO(s)+ Hg(l)的△H為
A. +519.4kJ·mol-1 B. +259.7 kJ·mol-1
C. -259.7 kJ·mol-1 D. -519.4kJ·mol-1
[答案]C
命題立意:考查蓋斯定律。
解析:反應的焓值由蓋斯定律直接求出。即(△H1-△H2)/2=-259.7 kJ·mol-1。
[誤區(qū)警示]本題中兩負數(shù)相減易出錯,此外系數(shù)除以2時,焓值也要除2。
3.(2011重慶) SF6是一種優(yōu)良的絕緣氣體,分子結構中只存在S-F鍵。已知:1molS(s)轉(zhuǎn)化為氣態(tài)硫原子吸收能量280kJ,斷裂1molF-F 、S-F鍵需吸收的能量分別為160kJ、330kJ。則S(s)+3F2(g)=SF6(g)的反應熱△H為
A. -1780kJ/mol B. -1220 kJ/mol
C.-450 kJ/mol D. +430 kJ/mol
解析:本題考察反應熱的有關計算。在化學反應中斷鍵需要吸熱,而形成新的化學鍵需要放熱。由題意的1mol S(s)和3molF2(g)形成S原子和F原子共需要吸收能量是280kJ+3×160kJ=760 kJ。而生成1mol SF6(g)時需形成6molS-F鍵,共放出6×330kJ=1980 kJ,因此該反應共放出的熱量為1980 kJ-760 kJ=1220kJ,所以該反應的反應熱△H=-1220 kJ/mol,選項B正確。
答案:B
2.(2011北京高考10)25℃、101kPa 下:①2Na(s)+1/2O2(g)=Na2O(s) △H1=-414KJ/mol
②2Na(s)+O2(g)=Na2O2(s) △H2=-511KJ/mol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①和②產(chǎn)物的陰陽離子個數(shù)比不相等
B.①和②生成等物質(zhì)的量的產(chǎn)物,轉(zhuǎn)移電子數(shù)不同
C.常溫下Na與足量O2反應生成Na2O,隨溫度升高生成Na2O的速率逐漸加快
D.25℃、101kPa 下,Na2O2(s)+2 Na(s)= 2Na2O(s) △H=-317kJ/mol
解析:Na2O是由Na+和O2-構成的,二者的個數(shù)比是2:1。Na2O2是由Na+和O22-構成的,二者的個數(shù)比也是2:1,選項A不正確;由化合價變化可知生成1molNa2O轉(zhuǎn)移2mol電子,而生成1molNa2O2也轉(zhuǎn)移2mol電子,因此選項B不正確;常溫下Na與O2反應生成Na2O,在加熱時生成Na2O2,所以當溫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時就不在生成Na2O,所以選項C也不正確;由蓋斯定律知①×2-②即得到反應
Na2O2(s)+2 Na(s)= 2Na2O(s) △H=-317kJ/mol,因此選項D正確。
答案:D
1.(2011浙江高考12)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已知冰的熔化熱為6.0 kJ/mol,冰中氫鍵鍵能為20 kJ/mol,假設1 mol冰中有2 mol 氫鍵,且熔化熱完全用于破壞冰的氫鍵,則最多只能破壞冰中15%的氫鍵
B.已知一定溫度下,醋酸溶液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為c,電離度為α,。若加入少量醋酸鈉固體,則CH3COOHCH3COO-+H+向左移動,α減小,Ka變小
C.實驗測得環(huán)己烷(l)、環(huán)己烯(l)和苯(l)的標準燃燒熱分別為-3916 kJ/mol、-3747 kJ/mol和-3265 kJ/mol,可以證明在苯分子中不存在獨立的碳碳雙鍵
D.已知:Fe2O3(s)+3C(石墨)2Fe(s)+3CO(g),△H=+489.0 kJ/mol。
CO(g)+O2(g)CO2(g),△H=-283.0 kJ/mol。
C(石墨)+O2(g)CO2(g),△H=-393.5 kJ/mol。
則4Fe(s)+3O2(g)2Fe2O3(s),△H=-1641.0 kJ/mol
解析:A.正確,熔化熱只相當于0.3 mol氫鍵。
B.錯誤。Ka只與溫度有關,與濃度無關。
C.正確。環(huán)己烯(l)與環(huán)己烷(l)相比,形成一個雙鍵,能量降低169kJ/mol,苯(l)與環(huán)己烷(l)相比,能量降低691kJ/mol,遠大于169×3,說明苯環(huán)有特殊穩(wěn)定結構
D.正確。熱方程式①=(③-②)×3-④÷2,△H也成立。
答案:B
[評析]本題為大綜合題,主要考察了物質(zhì)的鍵能分析應用,化學反應能量變化的蓋斯定律的應用,以及弱電解質(zhì)溶液的電離平衡分析。
22.(10分)甲酸甲酯水解反應方程式為:
某小組通過實驗研究該反應(反應過程中體積變化忽略不計)。反應體系中各組分的起始量如下表:
甲酸甲酯轉(zhuǎn)化率在溫度T1下隨反應時間(t)的變化如下圖:
(1)根據(jù)上述條件,計算不同時間范圍內(nèi)甲酸甲酯的平均反應速率,結果見下表:
請計算15~20min范圍內(nèi)甲酸甲酯的減少量為 mol,甲酸甲酯的平均反應速率
為 mol·min-1(不要求寫出計算過程)。
(2)依據(jù)以上數(shù)據(jù),寫出該反應的反應速率在不同階段的變化規(guī)律及其原因: 。
(3)上述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表達式為:,則該反應在溫度T1下的K值為 。
(4)其他條件不變,僅改變溫度為T2(T2大于T1),在答題卡框圖中畫出溫度T2下甲酸甲酯轉(zhuǎn)化率隨反應時間變化的預期結果示意圖。
答案:
(1)0.045 9.0×10-3
(2)該反應中甲酸具有催化作用
①反應初期:雖然甲酸甲酯的量較大,但甲酸量很小,催化效果不明顯,反應速率較慢。
②反應中期:甲酸量逐漸增多,催化效果顯著,反應速率明顯增大。
③反應后期:甲酸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濃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成主導因素,特別是逆反應速率的增大,使總反應速率逐漸減小,直至為零。
(3)0.14
(4)
解析:
(1)15min時,甲酸甲酯的轉(zhuǎn)化率為6.7%,所以15min時,甲酸甲酯的物質(zhì)的量為1-1.00mol×6.7%==0.933mol;20min時,甲酸甲酯的轉(zhuǎn)化率為11.2%所以20min時,甲酸甲酯的物質(zhì)的量為1-1.00mol×11.2%==0.888mol,所以15至20min甲酸甲酯的減少量為0.933mol-0.888mol=0.045mol,則甲酸甲酯的平均速率=0.045mol/5min==0.009mol·min-1。
21.(09浙江卷27)(15分)超音速飛機在平流層飛行時,尾氣中的會破壞臭氧層?茖W家正在研究利用催化技術將尾氣中的和轉(zhuǎn)變成和,化學方程式如下:
為了測定在某種催化劑作用下的反應速率,在某溫度下用氣體傳感器測得不同時間的NO和CO濃度如表:
請回答下列問題(均不考慮溫度變化對催化劑催化效率的影響):
(1)在上述條件下反應能夠自發(fā)進行,則反應的 0(填寫“>”、“<”、“=”。
(2)前2s內(nèi)的平均反應速率v(N2)=_____________。
(3)在該溫度下,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K= 。
(4)假設在密閉容器中發(fā)生上述反應,達到平衡時下列措施能提高NO轉(zhuǎn)化率的是 。
A.選用更有效的催化劑 B.升高反應體系的溫度
C.降低反應體系的溫度 D.縮小容器的體積
(5)研究表明:在使用等質(zhì)量催化劑時,增大催化劑比表面積可提高化學反應速率。為了分別驗證溫度、催化劑比表面積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規(guī)律,某同學設計了三組實驗,部分實驗條件已經(jīng)填在下面實驗設計表中。
①請在上表格中填入剩余的實驗條件數(shù)據(jù)。
②請在給出的坐標圖中,畫出上表中的三個實驗條件下混合氣體中NO濃度隨時間變化的趨勢曲線圖,并標明各條曲線是實驗編號。
答案:
(1)<
(2) 1.88×10-4mol/(L·s)
(3)5000
(4)C、D
(5)①II: 280、1.20×10-3、5.80×10-3
Ⅲ:1.2×10-3 、5.80×10-3
②
解析:
(1)自發(fā)反應,通常為放熱反應,即H小于0。
(2)以NO計算,2s內(nèi)NO的濃度變化為(10-2.5)×10-4mol/L,V(NO)=7.5×10-4/2 =3.75×10-4mol/(L·s)。根據(jù)速率之比等于計量系數(shù)比可知,V(N2)=1/2 V(NO)=1.875×10-4mol/(L·s)。
(3)=
=5000。
(4)催化劑不影響平衡的移動,A項錯;該反應放熱,故降溫平衡正向移動,NO轉(zhuǎn)化率增大,B項錯,C項正確;縮小體積,即增大壓強,平衡向體積減小的方向運動,即正向移動,D項正確。
(5)本題為實驗探究題,目的是研究溫度和催化劑的比表面積對速率的影響,研究時只能是一個變量在起作用,所以II中數(shù)據(jù)與I比較催化劑的比表面積增大了,故其他的數(shù)據(jù)應與I完全相同;III中數(shù)據(jù)與II比較,催化劑的比表面積數(shù)據(jù)未變,但是溫度升高,故其他數(shù)據(jù)是不能改變的。實質(zhì)I、II研究是催化劑的比表面積對速率的影響,II、III研究是溫度對速率的影響。作圖,可根據(jù)先拐先平的原則,即最里面的線先達平衡,速率快,應對應于III(因為其溫度和催化劑的比表面積是三組中最高的),II比I快,因為兩組溫度相同,但是II中催化劑的比表面積大。
20.(09江蘇卷20)(10分)聯(lián)氨(N2H4)及其衍生物是一類重要的火箭燃料。N2H4與N2O4反應能放出大量的熱。
(1)已知:2NO2(g)=====N2O4(g) △H=-57.20kJ·mol-1。一定溫度下,在密閉容器中反應2NO2(g)N2O4(g)達到平衡。
其他條件不變時,下列措施能提高NO2轉(zhuǎn)化率的是 (填字幕)
A.減小NO2的濃度 B.降低溫度 C.增加NO2的濃度 D.升高溫度
(2)25℃時,1.00gN2H4(l)與足量N2O4(l)完全反應生成N2(g)和H2O(l),放出19.14kJ的熱量。則反應2N2H4(l)+N2O4(l)=3N2(g)+4H2O(l)的△H= kJ·mol-1
(3)17℃、1.01×105Pa,密閉容器中N2O4和NO2的混合氣體達到平衡時,c(NO2)=0.0300 mol·L-1、c(N2O4)=0.0120 mol·L-1。計算反應2NO2(g)N2O4(g)的平衡常數(shù)K。
(4)現(xiàn)用一定量的Cu與足量的濃HNO3反應,制得1.00L已達到平衡的N2H4和NO2的混合氣體(17℃、1.01×105Pa),理論上至少需消耗Cu多少克?
答案:
(1)BC
(2)-1224.96
(3)根據(jù)題意知平衡時:;
K=
答:平衡常數(shù)為13.3。
(4)由(3)可知,在17℃、1.01×105Pa達到平衡時,1.00L混合氣體中:
則
由===可得
答:理論上至少需消耗Cu 1.73 g.
解析:
(1)考查影響化學平衡移動的因素
(2)簡單的反應熱計算要注意將質(zhì)量轉(zhuǎn)化為物質(zhì)的量,還要注意比例關系。
(3)(4)見答案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