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8060  8068  8074  8078  8084  8086  8090  8096  8098  8104  8110  8114  8116  8120  8126  8128  8134  8138  8140  8144  8146  8150  8152  8154  8155  8156  8158  8159  8160  8162  8164  8168  8170  8174  8176  8180  8186  8188  8194  8198  8200  8204  8210  8216  8218  8224  8228  8230  8236  8240  8246  8254  447348 

12.4 g  0.4 mol

則=

Mr(X)=16為O元素,其它各項由此而求出。

答案:Ⅰ.(1) (2)34-m (3)NA

Ⅱ.(1)108 g·mol1 (2)62 g·mol1 62 16 Na2O

試題詳情

13.(2010·模擬題)Ⅰ.根據(jù)下列數(shù)據(jù)判斷元素X的相對原子質量

(1)1.01×105 Pa,273℃時氣態(tài)單質Xn的密度為d g/L,則X的相對原子質量為________。

(2)相同狀況下,一定體積的氣態(tài)氫化物HmX的質量是等體積NH3的2倍。則X的相對原子質量為________。

(3)a個X原子的總質量為b g,則X的相對原子質量可表示為________。

Ⅱ.(1)20 g A物質和14 g B物質完全反應,生成8.8 g C物質、3.6 g D物質和0.2 mol E物質,則E物質的摩爾質量為________。

(2)12.4 g Na2X含有0.4 mol Na+,Na2X的摩爾質量為________,其相對分子質量為________,X的相對原子質量為________,該物質的化學式為________。

解析:Ⅰ.(1)在273℃時,氣體摩爾體積是標況下的2倍,即Vm=2×22.4 L·mol1=44.8 L·mol1Xn的相對分子質量為44.8d,X的相對原子質量是。

(2)HmX的相對分子質量為17×2=34,則X的相對原子質量為34-m。

(3)一個X原子的質量為 g,1 mol X的質量為 g·NA,則X的相對原子質量為NA

Ⅱ.(1)依據(jù)質量守恒定律,m(E)=(20 g+14 g)-(8.8 g+3.6 g)=21.6 g

M(E)===108 g·mol1

(2)Na2X - 2Na+ - X2

[46+Mr(X)]g  2 mol

試題詳情

12.(2010·原創(chuàng)題)某氣體的摩爾質量是M g·mol1,分子數(shù)為X,在標準狀況下所占的體積是V L,質量是m g。某元素原子的摩爾質量是A g·mol1,原子個數(shù)是Y。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為NA,試說明下列各式表示的意義。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物質的量、摩爾質量、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氣體摩爾體積的概念及物質的量、粒子數(shù)、質量、氣體體積之間的相互求算。解答的關鍵是正確理解有關概念的意義。

答案:(1)一個氣體分子的質量 (2)原子的物質的量 (3)氣體的密度 (4)氣體的物質的量 (5)氣體的密度

試題詳情

11.(2010·模擬題)利用右圖所示實驗裝置可以測定一定條件下1 mol 

氣體的體積。圖中儀器C稱為液體量瓶,瓶頸上有110-130 mL 

刻度線。將一定質量的鎂帶和過量的稀硫酸在儀器A瓶中完全反

應,產生的H2將B瓶中的液體壓入液體量瓶中,根據(jù)液體的體

積可以轉換成H2的體積。

實驗步驟

①裝配好化學反應氣體體積測定儀,作氣密性檢查。

②用砂紙擦去鎂帶表面的氧化物,然后稱取0.100-0.110 g的鎂帶,把數(shù)據(jù)記錄于表格。

③取下A瓶加料口的橡皮塞,用小燒杯加入20 mL水,再把已稱量的鎂帶加到A瓶的底部,用橡皮塞塞緊加料口。

④用注射器從A瓶加料口處抽氣,使B瓶導管內外液面持平。

⑤用注射器吸取10 mL 3 mol/L硫酸,用針頭扎進A瓶加料口橡皮塞,將硫酸注入A瓶,注入后迅速拔出針頭。

⑥當鎂帶完全反應后,讀取C瓶中液體的體積,把數(shù)據(jù)記錄于表格。

⑦用注射器從A瓶加料口處抽氣,使B瓶中導管內外液面持平,記錄抽出氣體的體積,把數(shù)據(jù)記錄于表格。

重復上述操作進行第二次實驗,避免偶然誤差。

根據(jù)上述實驗方法回答下列問題:

實驗室溫度:25℃,壓強,101 kPa。該條件下1 mol氫氣體積的理論值為24.5 L。

(1)連接裝置及氣密性檢查:當A瓶加料口塞上橡膠塞,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確認裝置氣密性合格。

(2)B中所裝液體一般是________(填“水”或“品紅”)。

A中發(fā)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實驗數(shù)據(jù)如下:溫度:25℃(鎂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為24.3)

實驗次數(shù)
m(Mg)g
硫酸體積mL
液體量瓶中
液體體積mL
抽出氣體體積mL
氫氣體積mL
計算1 mol
氫氣體積L
1
0.100
10.0
110.0
6.5
X
 
2
0.115
10.0
121.0
8.0
 
 

①上表中X=________;

②計算1 mol氫氣體積:兩次實驗的平均值=________L;

③計算實驗誤差:×100%=________;

④引起該誤差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填字母)。

A.鎂帶中含有跟硫酸不反應的雜質  B.沒有除去鎂帶表面的氧化鎂

C.鎂帶中含有雜質鋁  D.所用稀硫酸不足量

(4)許多同學在實驗中測得的數(shù)據(jù)偏高(記錄數(shù)據(jù)時已恢復至室溫)。為此,某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對此實驗方案提出了兩條修正建議①A、B瓶的氣體中含有水汽,增加的氣體體積中所含的水汽,不該計入氫氣的體積。②B瓶中導管(圖中陰影部分VB)內液柱部分在反應后為空氣所占據(jù),不該計入氫氣的體積。你認為他們的意見合理的是________(合理則填序號,否則填“無”)。

如有合理之處,請根據(jù)下面的數(shù)據(jù)給出修正的1 mol氫氣體積的數(shù)學表達式。(鎂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為24.3)

實驗次數(shù)
m(Mg)g
硫酸
體積mL
液體量瓶中液體體積mL
抽出氣體
體積mL
B瓶的一段液柱體積 mL
水汽體積
百分含量
計算1 mol氫氣體積L
1
0.100
10.0
110.0
6.5
VB
a%
 

1 mol氫氣體積=________L(填寫數(shù)學表達式。)

解析:(1)微熱A裝置,系統(tǒng)內氣體壓強增大,趨向于把儲液瓶(B瓶)內導管中液體通過導管壓到裝置C。

(2)B中所裝液體用“品紅”比“水”更直觀鮮明。

(3)④鎂帶中含有雜質鋁,致使生成的氣體較理論值偏多。

(4)①A、B瓶的氣體中含有水汽,增加的氣體體積中所含的水汽,不該計入氫氣的體積。②B瓶中導管(圖中陰影部分VB)內液柱部分在反應后為空氣所占據(jù),不該計入氫氣的體積。

答案:(1)儲液瓶(B瓶)內導管中液面會上升,觀察上升液面在1分鐘內無明顯下降

(2)品紅 Mg+2H+===Mg2++H2↑ (3)①106.5 ②25.5、4.08%、蹸

(4)①② 0.243(106.5-VB)(1-a%)

試題詳情

10.(2010·哈爾濱市九中期中考題)等體積、等物質的量濃度的鹽酸、氫氧化鈉溶液分別放在甲、乙兩燒杯中,各加等質量的鋁,生成氫氣的體積比為5∶6,則甲、乙兩燒杯中的反應情況可能分別是( )

A.甲、乙中都是鋁過量  B.甲中鋁過量、乙中堿過量

C.甲中酸過量、乙中鋁過量  D.甲中酸過量、乙中堿過量

解析:發(fā)生的反應有甲中:2Al+6HCl===3H2↑+2AlCl3;乙中為2Al+2NaOH+2H2O===3H2↑+2NaAlO2生成H2的體積比為5∶6,那么發(fā)生反應的Al的物質的量之比為5∶6,由于n(NaOH)=n(HCl),顯然甲中Al過量,乙中堿過量。

答案:B

試題詳情

9.(2010·泗陽中學期中考題)已知Q與R的摩爾質量之比為9∶22,在反應X+2Y===2Q+R中,當1.6 g X和Y完全反應后生成4.4 g R,則參與反應的Y和生成物Q的質量之比為( )

A.46∶9  B.32∶9  C.23∶9  D.16∶9

解析:應用方程式中化學計量數(shù)之比等于物質的量之比,應用質量守恒:

X+2Y===2Q + R

  2 mol 1 mol

∴∶=2∶1

M(Q)∶M(R)=9∶22,∴∶=2∶1 m(Q)=3.6 g

根據(jù)質量守恒則m(Y)=4.4 g+3.6 g-1.6 g=6.4 g

m(Y)∶m(Q)=6.4 g∶3.6 g=16∶9。

答案:D

試題詳情

8.(2010·邗江中學期中考題)某物質A在一定條件下加熱分解,產物都是氣體。分解方程式為2AB+2C+2D。測得生成的混合氣體對氫氣的相對密度為d,則A的相對分子質量為( )

A.7d    B.5d    C.2.5d     D.2d

解析:根據(jù)題給出的方程式知,完全分解后生成氣體的平均摩爾質量=[M(B)+2M(C)+2M(D)]/5。根據(jù)題意=d·M(H2)=d·2 g·mol-1,則:M(B)+2M(C)+2M(D)=5= 10d g·mol-1。

又根據(jù)質量守恒定律:2M(A)=M(B)+2M(C)+2M(D)。所以M(A)=5d g·mol-1,Mr(A)=5d。

答案:B

試題詳情

7.(2009·浙江)用NA表示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值,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標準狀況下,5.6 L一氧化氮和5.6 L氧氣混合后的分子總數(shù)為0.5NA

B.1 mol乙烷分子含有8NA個共價鍵

C.58.5 g的氯化鈉固體中含有NA個氯化鈉分子

D.在1 L 0.1 mol·L1碳酸鈉溶液中,陰離子總數(shù)大于0.1NA

解析:本題以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為載體考查化學基本概念及原理。NO與O2混合后會發(fā)生反應,分子數(shù)將減少,A選項錯誤;乙烷分子中含有7個共價鍵,可以作出乙烷的結構式來看,B選項錯誤;氯化鈉為離子晶體,不存在小分子,C選項錯誤;CO32水解,1 mol可以水解生成1 mol HCO3和1 mol OH,CO32+H2OHCO3+OH,故陰離子總數(shù)變大,D選項正確。

答案:D

試題詳情

6.(2009·江蘇)用NA表示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值。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25℃時,pH=13的1.0 L Ba(OH)2溶液中含有的OH數(shù)目為0.2NA

B.標準狀況下,2.24 L Cl2與過量稀NaOH溶液反應,轉移的電子總數(shù)為0.2NA

C.室溫下,21.0 g乙烯和丁烯的混合氣體中含有的碳原子數(shù)目為1.5NA

D.標準狀況下,22.4 L甲醇中含有的氧原子數(shù)為1.0NA

解析:本題考查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A項,pH=13也就是意味著c(H+)=1×10-13 mol·

L-1,則c(OH)=1×10-1 mol·L-1,所以n(OH)=c(OHV=1×10-1 mol·L-1×1 L=0.1 mol,所以N(OH)=0.1NA;B項,發(fā)生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為Cl2+2NaOH===NaCl+NaClO+H2O(該反應為歧化反應),n(Cl2)=0.1 mol,那么轉移電子的數(shù)目應該為0.1NA;C項,乙烯和丁烯的最簡式都是CH2,則n(CH2)==1.5 mol,所以n(C)=1.5 mol,N(C)=1.5NA;D項,標準狀況下,甲醇為液態(tài),那么甲醇的物質的量就不是1 mol,則所含有的氧原子個數(shù)也不為NA

答案:C

試題詳情

5.(2009·福建)設NA為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值,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24 g鎂的原子最外層電子數(shù)為NA

B.1 L 0.1 mol·L1乙酸溶液中H+數(shù)為0.1NA

C.1 mol甲烷分子所含質子數(shù)為10NA

D.標準狀況下,22.4 L乙醇的分子數(shù)為NA

解析:本題考查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一個Mg原子最外層有2個電子,24 g Mg的物質的量為1 mol,故最外層電子數(shù)為2NA,A錯;乙酸為弱酸,在水溶液中不能完全電離,溶液中H+小于0.1NA,B錯;1個甲烷分子含有10個質子,故1 mol甲烷分子含有質子數(shù)為10NA,C對;標準狀況下,乙醇為液體,不能根據(jù)氣體摩爾體積計算其物質的量,D錯。

答案:C

試題詳情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