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不在于辨識作品運用了哪些技巧.而在于分析.評述作者運用這些表達技巧所產(chǎn)生的表達作用.表達效果. 例2 望江南 李 煜 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是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這是南唐李后主亡國入宋以后寫的一首詞.這首詞通篇不對當時的處境作正面描寫.而是寫夢境.寫夢中游上苑的熱鬧景象和“花月正春風 的美好景色.為什么這樣寫?是用夢境來反襯現(xiàn)實.夢境寫得越是繁華熱鬧.夢醒后的悲哀越顯濃重.對昔日繁華的眷戀越深.便越顯得今日處境的凄涼.“恨 的含意便表達得越充分. 例3 小 松 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這首詩借松寫人.托物諷喻.這是不難看出來的.但作者借“小松 究竟寫什么樣的人呢?托“小松 諷刺什么呢?這便是鑒賞應該完成的任務.因此要作一番探究. 首句扣住小松之“小 寫它的生活環(huán)境和生命力.剛出土的小松樹生活在“深草里 .但它不屈服.不示弱.而是“刺頭 --長著松針的頭雖細但直而硬.一個勁地向上沖刺.銳不可當.“蓬蒿 是較高的野草.而今小松沖出了蓬蒿.這里的“出 與上句“刺 相呼應.很有力度.“漸覺 用得有分寸.既寫出“出 的過程.又是愛護小松的細心人觀察所得.不關(guān)心小松的人對它的“出 則是視而不見的.故作者筆鋒一轉(zhuǎn).發(fā)出深深的感慨:“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第一句的“凌云木 指小松.后一句的“凌云 是指長成參天大樹的松.“時人不識凌人木 .是說世俗之人沒有眼光.沒有見識.不知小松將來要長成參天大樹.成為棟梁之材.一直等到它長成“凌云 大松以后才說“這樹真高 .原來詩人寫小松實際是寫不被人所識的年少而有發(fā)展前途的之人.寫出他們的不幸命運.諷刺的是那些“不識 人才的人.到了這一步.算是完成了對這首詩表達技巧的鑒賞. 查看更多

 

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