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wǎng) > 試題搜索列表 >而反怨教之者

而反怨教之者答案解析

科目:czyw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1~3題。

一人問造酒之法于酒家。酒家曰:“一斗米,一兩粬①,加二斗水,相摻和,釀七日,使成酒?!逼淙松仆瑲w而用水二斗,粬一兩,相椮和,七日而嘗之,猶水也。乃往誚②酒家,謂不傳于真法。酒家曰:“爾第③不循我法耳?!逼淙嗽唬骸拔已瓲柗?,用二斗水,一兩粬?!本萍以唬骸翱捎忻酌矗俊逼淙烁┦姿荚唬骸笆俏彝浵旅??!编妫ⅱ芫浦径?,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怨教之者之非也。世之學者,忘本逐末,而學不成,何以異于是。

注:①粬:酒母,釀酒所用的發(fā)酵劑。②誚(qiào,責備)③第:只是。④并:連。

1.解釋加點的字。

①乃誚酒家                           ②我爾法                 

2.翻譯下面句子。

世之學者,忘本逐末,而學不成,何以異于是。

3.文中隱含的一個成語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甲)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傷仲永》

(乙)

一人問造酒之法于酒家。酒家曰:“一斗米,一兩粬,加二斗水,相摻和,釀七日,使成酒?!逼淙松仆?,歸而用水二斗,粬一兩,相椮和,七日而嘗之,猶水也。乃往誚酒家,謂不傳于真法。酒家曰:“爾第不循我法耳?!逼淙嗽唬骸拔已瓲柗ǎ枚匪?,一兩粬?!本萍以唬骸翱捎忻酌??”其人俯首思曰:“是我忘記下米?!编?,并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怨教之者之非也。世之學者,忘本逐末,而學不成,何以異于是。

     ——《造酒》

注:①粬:酒母,釀酒所用的發(fā)酵劑。②誚(qiào,責備)③第:只是。④并:連。

1.解釋加點的字。

之天也                       ②卒為眾人

③乃誚酒家                     ④我爾法                 

2.翻譯下面句子。

①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②世之學者,忘本逐末,而學不成,何以異于是。

3.乙文中隱含著一個成語,是          。

4.兩文都談到了求學的問題,請結(jié)合兩文中的觀點及你的實際談談看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來源:語文教研室 題型:048

一人問造酒之法于酒家。酒家曰:“一斗米、一兩曲,加二斗水,相摻和,釀七日,便成酒。”其人善忘,歸而用水二斗、曲一兩,相摻和,七日而嘗之,猶水也。乃往誚酒家,謂不傳與真法。酒家曰:“爾第不循我法耳?!逼淙嗽唬骸拔已瓲柗ǎ枚匪?,一兩曲?!本萍以唬骸翱捎忻缀??”其人俯首思曰:“是我忘記下米。”

  噫!并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怒怨教之者之非也。世之學者,忘本求末,而學不成,何異于是

  注:①曲:酒母,釀酒所使用的發(fā)酵劑。②誚(qiào):責備。③第:只是。④并:連。

  1.加點字解釋錯誤的一項是(?。?/span>

  A.水也(尚且)       B.乃誚酒家(去、到)

  C.爾第不我法耳(遵循、按照)D.于不得酒(到、等到)

  2.加粗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span>

  A.   B.

  C.    D.

  3.把畫波浪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4.本文中隱含的一個成語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來源:黃岡重點作業(yè) 初一語文(下) 題型:048

閱讀理解:

  一人問造酒之法于酒家。酒家曰:“一斗米、一兩曲①,加二斗水,相摻和,釀七日,便成酒?!逼淙松仆瑲w而用水二斗,曲一兩,相摻和,七日而償之,猶水也,乃往誚酒家②,謂不傳與真法。酒家曰;“爾第不循我法耳③?!逼淙嗽唬骸拔已瓲柗?,用二斗水,一兩曲?!本萍以唬骸翱捎忻缀??”其人俯首思曰:“是我忘記下米?!?/P>

  噫!并酒之本而忘之④,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怒怨教之者之非也。世之學者,忘本求末,而學不成,何異于是!

  [注釋]①曲:酒母,釀酒所使用的發(fā)酵劑。②誚(qi4o):責備。③第:只是。④并:連。

1.加粗字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

A.水也(尚且)

B.乃誚酒家(去、到)

C.爾第不我法耳(遵循、按照)

D.于不得酒(到、等到)

2.加粗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

A.一人問造酒之法酒家    B.我忘記下米

  何異是            何異于

C.人善忘          D.七日而

  視缶,而吾蛇尚存       吾求古仁人之心

3.把畫波浪線的句子翻譯為現(xiàn)代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造酒忘米

一人問造酒之法于酒家。酒家曰:“一斗米,一兩曲,加二斗水,相摻和,釀七日,便成酒。”其人善忘,歸而用水二斗,曲一兩,相摻和,七日而嘗之,水也。乃往誚酒家,謂不傳與真法。酒家曰:“爾第不循我法耳?!逼淙嗽唬骸拔已瓲柗?,用二斗水,一兩曲”酒家曰:“可有米乎?”其人俯首思曰:“是我忘記下米。”

噫!并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于不得酒,而反怒怨教之者之非也。

世人學者,忘本求末,而學不成,何異于是!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語。

水也_____________ ②于不得酒_____________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世人學者,忘本求末,而學不成,何異于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中隱含的一一個成語是: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來源:同步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人問造酒之法于酒家。酒家曰:“一斗米,一兩曲(酒母,釀酒所用的發(fā)酵劑),加二斗水,相摻和,釀七日,便成酒。”其人善忘,歸而用水二斗,曲一兩,相摻和,七日而嘗之,猶水也,乃往誚
(qiào,責備)酒家,謂不傳與真法。酒家曰:“爾第(只是)不循我法耳?!逼淙嗽唬骸拔已瓲柗ǎ枚匪?,一兩曲?!本萍以唬骸翱捎忻缀??”其人俯首思曰:“是我忘記下米?!薄 ?BR>       噫!并(連)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怒怨教之者之非也。世人學者,忘本求末,而學不成,何異于是!  
1、加橫線字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
A、水也(尚且)                  
B、乃誚酒家(去、到)   
C、我法耳(遵循、按照)   
D、于不得酒(到、等到)  
2、加橫線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
A、一人問造酒之法酒家      何異是    
B、我忘記下來       何異于   
C、人善忘        視缶,而吾蛇尚存    
D、七日而之     吾求古仁人之心  
3、把“世人學者,忘本求末,而學不成,何異于是!” 翻譯成現(xiàn)代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中隱念的一個成語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來源:新課程同步練習 語文八年級上冊 題型:048

造酒法

  一人問造酒之法于酒家。酒家曰:“一斗米,一兩曲,加二斗水,相參和,釀七日,便成酒?!逼淙松仆瑲w而用水二斗,曲一兩,相參和,七日而嘗之,猶水也,乃往誚酒家,謂不傳與真法。酒家曰:“爾第①不循我法耳?!逼淙嗽唬骸拔已瓲柗?,用二斗水,一兩曲?!本萍以唬骸翱捎忻酌??”其人俯首思曰:“是我忘記下米?!?/P>

  噫!并②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及怒怨教之者之非也。世之學者,忘本逐③末,而學不成,何以異于是!

注釋:①第:但、只是。②并:連(對后句起強調(diào)作用)。③逐:追求。

(1)

給加粗的字注音:

七日( ?。?/P>

( ?。?/P>

(2)

解釋加粗的詞:

而用水二斗,曲一兩( ?。?/P>

②七日而嘗之,水也( ?。?/P>

③乃往酒家(  )

④何以異于( ?。?/P>

(3)

下列句子中“于”的用法與“一人問造酒之法于酒家”中的“于”相同的一項是

[  ]

A.

何以異

B.

指通豫南,達漢陰

C.

告之

D.

并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水面者

(4)

翻譯:

①乃往誚酒家,謂不傳與真法。

________

②爾第不循我法耳。

________

(5)

用一成語概括這個故事________

這則故事給你什么啟示?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來源:2012-2013學年浙江省洞頭縣六校七年級上學期期中聯(lián)考語文試卷(解析版)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小題

(二)(10分)《論語》(節(jié)選)

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②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p>

③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p>

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p>

⑤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p>

1.解釋劃線字意思。(4分)

①不亦乎(   ) ②溫而知新(  ) ③人行,必有我?guī)煟?   ) ④ 學而習之(   ) 

2.下列劃線詞中“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2分)

A.學時習之

B.人不知不慍

C.溫故知新

D.擇其善者從之

3.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2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4.請從上述四則中任選一則談體會。(2分)

我選第      則,我的體會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來源:2012-2013學年浙江紹興楊汛橋中學七年級12月份反饋檢測語文試卷(解析版) 題型:文言文閱讀

文言文閱讀。(19分)

(甲)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論語》十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p>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p>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9)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p>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p>

1.《論語》是       經(jīng)典著作之一,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它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鬃?,名   ,字    ,     時期魯國人。(2分)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3分)

(1)不亦說乎                    (           )

(2)誨女知之乎                  (           )

(3)是知也                      (           )

3.解釋下列加點的字。(2分)

人不知而不慍(      )   學而不思則罔(        )

思而不學則殆(      )   死而后已(        )

4.解釋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不于其它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2分)

A.學而時習之

B.誨女知之乎

C.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D.驅(qū)之別院

5.翻譯下列句子。(4分)

(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2)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來源:2014屆云南省七年級期中水平測試語文卷 題型:文言文閱讀

(一)閱讀《<論語>十則》,完成下面的習題。(17分)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保ā稙檎罚?/p>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保ā稙檎罚?/p>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保ā独锶省罚?/p>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保ā蹲雍薄罚?/p>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wèi)靈公》))

1..孔子,名       ,字       ,      時期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3分)

2..解釋下面劃線的詞語。(4分)

(1)不亦                 (2)人不知而不          

(3)誨知之乎               (4)不習乎         

3.、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①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②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4.. 請寫出本文中的成語(不少于6個)。(3分)

5..“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标U述的是學與思的辯證關系,請結(jié)合你的學習、生活經(jīng)歷,加上你的切身體驗和獨特感受來談一談你的認識?(60字以內(nèi))(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來源:2011-2012學年度山東省博興縣七年級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卷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理解部分(41分)
《論語》十則(10分)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br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br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br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u>                     ?!?br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遠乎?”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br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r />【小題1】解釋下列劃線詞語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人不知而不        慍____________________ 。
(2)與朋友交而不乎    信 ____________________。
(3)學而不思則        罔 ____________________。
(4)然后知松柏之后也  凋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題2】翻譯句子。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題3】將文中劃橫線的部分填寫完整。(寫在原文上)(2分)
【小題4】選文中的有些詞句現(xiàn)在已成為成語保留了下來,請寫出兩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題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處世之道,對此,曾經(jīng)有過不同的看法。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談一談你對這句話的看法。(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來源:2011-2012學年四川省都江堰市外國語實驗學校初一第一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卷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論語》七則,完成下面小題(9分,每小題3分)
①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②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③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里仁》)
④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粨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⑤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⑥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保ā蹲雍薄罚?br />⑦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衛(wèi)靈公》)
【小題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3分)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C.不知為不知,是知也。D.項為之強
【小題2】下面劃線詞語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恕乎不善者而改之B.時有物外之趣溫而知新
C.可為師矣仁為己任D.心所向然后知松柏后凋也
【小題3】下列對選文內(nèi)容和寫法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第一則講的是學習方法,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
B.第三則講的是學習態(tài)度,不僅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鑒別人的短處反省自己。
C.《論語》語言簡潔,生動,傳神。每一則都是寥寥數(shù)語,多處運用反問、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乎”、“矣”、“也”等語氣詞頻繁使用,表情達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現(xiàn)力,從“由,誨女知之乎!”當中,讓人感受到孔子的諄諄教誨,語重心長。從“其恕乎”中,可以看到孔子故意反問弟子,讓弟子迷惑難解來加深印象。
D.第六則,用“歲寒”比喻惡劣的社會環(huán)境,用“松柏”比喻堅守節(jié)操的君子。人們常常用這一句話來形容一個人能經(jīng)受得住環(huán)境的考驗。與此句有相似意境的俗語有“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真金不怕火煉”等。
【小題4】翻譯上面文中的句子(4分 每句2分)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9分,每小題3分)
《論語》十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nbsp;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nbsp;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nbsp;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r />【小題1】、下列劃線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溫而知新:舊的知識,學過的知識。
B.與朋友交而不乎:相信。
C.女知之乎:教誨。
D.人不知而不:生氣,發(fā)怒。
【小題2】、下列句中劃線的字含義或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學而時習/ 然后知松柏后凋也B.仁為己任/叢草為林
C.人不知不慍 /溫故知新D.不善者而改之 /恕乎
【小題3】、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
A.《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選入本文的有的談求知的態(tài)度,有的談求知的方法,有的談修身做人。
B.孔子在“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一句中用比喻的手法強調(diào)了君子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保持自己高尚的節(jié)操。
C.“溫故而知新”談的是學習方法,在孔子看來只要溫習了舊的知識就一定可以成為別人的老師。
D.“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任重而道遠”。
【小題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⑴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⑵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來源:2012-2013學年河南省七年級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卷(解析版)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問題:(10分)

論語(節(jié)選)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保ā缎l(wèi)靈公》)

1.《論語》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是記錄                  的一部書。(1分)

2.解釋下面劃線的詞語。(2分)

(1)不亦乎             (2) 與朋友交而不乎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請你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說說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來源:2012-2013學年浙江省嘉興七中片初一上學期期中素質(zhì)調(diào)研語文試卷(帶解析) 題型:文言文閱讀

《論語》十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保ā独锶省罚?br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保ā妒龆罚?br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保ā蹲雍薄罚?br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保ā缎l(wèi)靈公》)
【小題1】(4分)翻譯下面劃線的字。
(1)為人謀而不乎?(    ) (2)女知之乎(    )
(3)是也(    )            (4)不亦乎?(    )
【小題2】(4分)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小題3】(2分)簡答。
(1)請從文中提煉出四個成語。
(2)如果有一位同學要你做他自己不愿意的事情,而你也不愿意做,請你選擇上面的一句格言來婉拒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來源:2012-2013學年江蘇江都嘶馬中學七年級下期期末考試語文卷(帶解析) 題型:文言文閱讀

文言文閱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br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br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r />【小題1】解釋下列劃線字
不亦乎(        )                   人不知而不(       )
不習乎(         )                   死而后(       )
【小題2】把下列句中“知”字指代內(nèi)容的相應代號填寫在括號里
(1)人不知而不慍 (    ) (2)溫故而知新 (    ) (3)是知也 (    )
A. 通“智”,智慧      B. 了解      C. 知道
【小題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睂ξ闹袃蓚€“其”、兩個“之”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兩個“其”含義相同,兩個“之”含義也相同。
B.兩個“其”含義不同,兩個“之”含義也不同。
C.兩個“其”含義相同,兩個“之”含義不同。
D.兩個“其”含義不同,兩個“之”含義相同。
【小題4】翻譯下面的句子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小題5】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傳說他“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他的許多教育思想在今天還放射出奪目的光芒,你還知道他的哪些教育思想?(請你舉出一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czyw 來源:2012-2013學年江蘇常州西藏民族中學初一上期期中質(zhì)量調(diào)研語文試卷(帶解析)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題目(共13分)
《論語》十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br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保ā蹲雍薄罚?br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④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br />【小題1】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①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小題2】指出文中通假字并解釋其含義(4分)
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含義:     
②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含義:      
【小題3】“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這句話,它是什么意思?請結(jié)合你的學習、生活經(jīng)歷,加上你的切身體驗和獨特感受來談一談你的認識?(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