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課 文學
大同中學 姚軍
[教學目標]
1.了解文學的起源及其早期表現(xiàn)形式,知道以下中外著名作家的主要生平與作品簡介:屈原、莎士比亞、巴爾扎克,了解他們在人類文明史上的貢獻。
2.啟發(fā)學生利用已學的知識探究文學起源的若干問題,培養(yǎng)學生合理推論的能力;從中外文學家個案入手,師生共同探究文學家所處的歷史時期、文化背景、人生遭遇,從歷史的角度理解文學家的作品。
3.師生共同談論文學家及其作品,使學生感受文學是人類精神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學寄托了人類對大自然的熱愛,文學探討人性、懲惡揚善,文學鞭撻社會罪惡,文學寄托了人類美好的理想。
[重點與難點]
重點:屈原、莎士比亞、巴爾扎克的文學成就及其歷史背景。
難點:從個案入手剖析文學作品與社會、文化、歷史背景之間的重要關系。
說明:
1.課文以屈原、莎士比亞、巴爾扎克為個案剖析人類文明發(fā)展中的文學,因其具有代表性:其一,三位文豪的作品帶有深刻的歷史背景烙;其二,三位文豪代表著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文學流派。所以,了解三位文豪的文學成就及其歷史背景為本課重點。
2.通過對三位文豪所處歷史背景、人生履歷、文學作品的了解,使學生感受文學作品的個性與社會、文化、歷史背景之間的重要關系,從中領略人類精神活動的無窮創(chuàng)造性,故為本課難點。
[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隨機詢問學生喜歡的文學作品,并請他們談談喜歡的理由。由此引出文學對于人類社會意義的話題,提出課題。
2.講授“文學的起源”。
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如果僅僅就課文的三個目展開講述,還不能完全說明問題,因此需要增加一個環(huán)節(jié),與學生共同探討文學起源的若干問題,以說明文學的出現(xiàn)是人類社會生產提高,語言、文字成熟發(fā)展,人類審美意識進步的產物,它反映了人類的生產、生活、思想、宗教意識等。
提問:文學是如何出現(xiàn)的?早期文學作品的主要題材有哪些?對于該問題,可以通過以下問題展開設問。
(1)“文學”的出現(xiàn)需要哪些歷史條件?
利用已學知識和個人經(jīng)驗,通過教師的啟發(fā),學生應該能大體解決這個問題:語言、文字的發(fā)展、成熟為文學的出現(xiàn)提供了表達符號的基礎,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給人類從事精神財富創(chuàng)造提供了物質條件,人類審美意識的進步等。(見材料一)由此可知,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后,文學也就萌芽、誕生了。
(2)最早的文學作品的題材有哪些?
歌謠與神話。歌謠是民眾日常生活中不斷產生的,《詩經(jīng)》中就有許多留存,如《七月》,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農事歌謠之一。神話是原始人類的綜合意識形態(tài),是他們對世界的認識和解釋,是他們的百科全書式的知識體系,又是他們的愿望表達。中外都有許多神話題材的早期文學作品,如古希臘的神話、中國的《山海經(jīng)》中的神話、印度的《黎俱吠陀》等。(見材料二)
(3)早期文學作品為什么主要是歌謠與神話呢?
歌謠是人民大眾在生產、生活中情緒的表露,抒發(fā)情感的體現(xiàn),產生于口頭,經(jīng)過歷代精煉、成文,成為最早的文學作品之一。至于神話,其中包含著初民心目中的世界起源、宇宙模式、萬物關系、宗教觀念乃至各類日常生活知識。(見材料三)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文學作品的產生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思想、情感緊密相連,就如俗話所說的,文學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承上啟下,引出第3部分)
3.師生共同整理課本所列文學家的相關知識點。
中外歷史上,有許多璀璨的文學巨匠創(chuàng)造了人類不朽的文學名著,這都是人類精神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課本列出的屈原、莎士比亞、巴爾扎克等三位文豪是其中的代表。師生一起完成下列表格,解決知道、了解層面的知識點。
作 家
屈原
莎士比亞
巴爾扎克
國 籍
時 代
代表作
主 要
成 就
教師可以一邊整理知識點,一邊介紹三位文豪的簡單生平,尤其是所處的時代背景,如師生共同講述,產生互動就更好了。
4.通過師生共同分析個案,引導學生理解文學作品與社會、文化、歷史背景之間的重要關系。
例一:屈原開創(chuàng)“楚辭體”與楚文化之間的關系。
屈原的文學作品代表了“楚辭體”文學的巔峰,這是屈原的天才創(chuàng)作,但卻也植根于深厚的楚文化氛圍。楚是一個音樂舞蹈發(fā)達的地方,從1978年于湖北隨縣出土的“曾侯乙編鐘”就可見一斑,民間歌謠創(chuàng)作之風極盛,在民歌中善用“兮”、“思”之類的助詞,如孔子游楚時聽當?shù)匦『⑺骸皽胬酥遒猓梢藻依t;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可見這些助詞極富韻律,這種民歌形式被屈原所吸取,并加以改造。另外,楚地盛行的巫教也滲透了楚辭,使之具有濃厚的神話色彩。如《九歌》就是屈原創(chuàng)作出的祭神組詩,“招魂”本是楚地一種習俗,詩人借用此種風俗,以奇異的想象寫出了《招魂》的詩篇。
例二:莎士比亞代表作《漢姆雷特》與文藝復興的時代精神。
漢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精心塑造的人文主義者的形象,體現(xiàn)了文藝復興時期的時代精神,他對人自身、對人類的明天滿懷熱愛和信心,在他看來人是“了不得的杰作”,具有“高貴的理性”、“偉大的力量”,有著無比的智慧,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人文主義教育使他胸懷遠大抱負,但突如其來的巨變,使他遭受了那樣多的不公,他無憂無慮、明朗爽快的性格發(fā)生了變化。父死母嫁,奸邪當?shù),國內一片烏煙瘴氣。他渴望用進步的人文主義思想改造社會,卻又覺重任難當,難以施為。躊躇難決之下,他苦思焦慮,性格一變而為憂慮沉悶,更因復仇的證據(jù)不足,一時也找不復仇的時機,無法貿然行動,這使得他優(yōu)柔寡斷,拖延遲疑,戲中大段沉痛的、強烈自責的獨白, 反映了他痛苦、矛盾的心境。表面上看,他令人惋惜地放過了一次次行動的機會,實際上這正是敵我力量懸殊,人文主義理想難以實現(xiàn)的悲劇性反映。從第三幕起,他憂郁的心情開始得到克服,崇高的理想與責任感,使他意識到必須以行動來抗爭不合理的命運,于是他雷厲風行地采取了一系列復仇措施,從采取演戲的方法證實奸王的罪行到改寫密信,破壞了奸王試圖把他放逐到英國,然后借刀殺人的陰謀,最終刺殺奸王,把國事托給其志同道合的密友,這無不表現(xiàn)出他的機智勇敢、鎮(zhèn)定縝密以及超人的智慧。莎士比亞恰如其分地描寫了漢姆雷特性格的變化與發(fā)展。
例三:巴爾扎克代表作《高老頭》的時代背景。
從《高老頭》這部小說,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社會的最大變動,法國大革命動搖了貴族的社會地位,資本主義崇尚的金錢取代了門第。正如《共產黨宣言》中說的:“資產階級在它已經(jīng)取得統(tǒng)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詩般的關系都破壞了!沟萌撕腿酥g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xiàn)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lián)系了。它把宗教的虔誠、騎士的熱誠、小市民的傷感這些神圣的情感的激發(fā),淹沒在利己主義打算的冰水中!
(以上三例可以依據(jù)課時取舍,也可運用其他例子,關鍵在于揭示文學作品植根于深刻的歷史背景)
師生通過個案的分析,可得出以下結論:
A.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文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B.作家通過文學作品獲寄托一種生活理想,或者對現(xiàn)實生活進行批判,檢討人性的缺陷,鞭撻社會的罪惡。
C.文學植根于文學家所處的歷史背景,體現(xiàn)了時代思想與精神。
5.小結本課,引導學生探討文學在人類文明發(fā)展中的作用。
文學作為人類一種重要的精神活動方式,正是用來滿足人類精神需要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文學是一種理想的藝術,對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是文學的目的,文學可以提升人、塑造人、凈化人的心靈,是人類社會精神的忠實記錄者和批判者。
[資料附錄]
材料一:當人們的生活情感不再僅僅用歡笑、哭泣、呼喊等簡單方式來發(fā)泄,而表現(xiàn)為具有美感的、因而也是具有感染力的形式時,就產生了最初的文藝現(xiàn)象。這里面,情感和一定的形式都是很重要的!楦薪^不只是在勞動中產生的,在包括勞動在內的各種各樣原始人類中,都有熱烈的情感活動,也都需要找到一定的能夠彼此理解、彼此感染的形式來表現(xiàn)。
最早的文學,大約就是那種與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的歌謠。當然,其語言的內容必須豐富一些,否則不能成為“文學”。
――章培恒、駱玉明主編《中國文學史》,p71-71,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材料二:神話的文學意義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呢?
其一,神化的思維,充滿了幻覺的作用,是人類理性邏輯尚未發(fā)展成熟時期的思維方式。
其二:當人類文明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神化會或多或少脫離原始狀態(tài),特別是擺脫它揭示宇宙、自然的職能,而越來越多地反映人類社會中的生活情感、矛盾沖突,成為真正的“神話文學”。像古希臘的荷馬史詩和不少悲劇都是這樣的作品。神話文學的顯著特點,是“神”具有豐富的人性。
其三:神話故事、神話材料,常常被后代文學家所利用,創(chuàng)作出新的、具有特異色澤的作品。
――章培恒、駱玉明主編《中國文學史》,p73-74,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材料三:神話藝術是上古時代社會、文化系統(tǒng)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從社會學角度看,它是“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地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態(tài)本身”。從人類文化學的角度看,它起源于巫術和宗教的祭祀、禮儀;從哲學的角度看,它是人類最古老的認識論――泛靈論――以及最古老的思維方法――比擬類推――的產物。心理學家認為它是人類最偉大的天賦――想象力――開出的最絢麗的花朵;古希臘偉大的哲人柏拉圖把這種想象力展開翅膀翱翔時的心態(tài)稱之為“迷狂”,并認為只有處于“迷狂”的狀態(tài)下,才能產生真正的詩。古希臘的神話與英雄傳說是上述因素綜合作用下所產生的最為絢麗多彩雄大活潑的藝術品。
――徐葆耕《西方文學十五講》,p21-22,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板書設計]
作 家
屈原
莎士比亞
巴爾扎克
國 籍
中國
英國
法國
時 代
戰(zhàn)國末期楚國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
大革命后的法國
代表作
《離騷》、《九章》、《九歌》、《天問》
《漢姆雷特》、《威尼斯商人》、《羅密歐與朱麗葉》、《亨利四世》、《李爾王》、《仲夏夜之夢》、《十四行詩集》
《人間喜劇》(其中《高老頭》、《貝姨》、《歐也妮?葛朗臺》)
主 要
成 就
中國古代偉大的浪漫主義愛國詩人,開創(chuàng)了新詩體――楚辭。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以戲劇和詩歌的創(chuàng)作享譽后世,人物內心、戲劇情節(jié)和語言的生動性及豐富性構成了他戲劇的主要藝術特點。
法國批判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重要代表,《人間喜劇》是“巴黎‘上流社會’的卓越的現(xiàn)實主義歷史”[1],巴爾扎克善于塑造“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
[訓練設計]
材料一: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選自《詩經(jīng)》
材料二: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選自《離騷》
問題:
1.從詩歌體例來看,材料一與材料二有何區(qū)別?
《詩經(jīng)》以四言為主,《楚辭》則句式多變,長短參差;《楚辭》多用“兮”等語氣助詞。
2.《詩經(jīng)》、《楚辭》分別代表中國詩歌史上哪兩大優(yōu)良傳統(tǒng)的源頭?
《楚辭》代表了浪漫主義傳統(tǒng)的源頭,《詩經(jīng)》則代表了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的源頭。
[課件]
見附件。
[1] 恩格斯語,見《致瑪?哈克奈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p462,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