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09學年度蒙陰三中第二學期八年級期中考試檢測
政治試卷
一、單項選擇題(下列各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意的,每小題2分,共50分)
1.“一人拾柴火不旺,眾人拾柴火焰高!边@句話告訴我們的道理是
A.個人依靠集體而生存 B.集體離不開個人
C.團結(jié)的集體才有力量 D.集體的力量等于個人力量的簡單相加
2.一位中國留學生獲得了一份豐厚的獎學金,當她得知只有放棄中國國籍才能領取這份獎學金時,她毅然決定放棄領獎。這告訴我們
①維護集體利益就必須犧牲個人利益
②維護國家的榮譽和利益,是維護集體榮譽和利益的最高表現(xiàn)
③每個人都應該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維護國家的榮譽和利益
④每個人都對自己的祖國充滿了熱愛之情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集體的團結(jié)能夠
①使每個成員依靠集體,不思進取
②給每個成員以鼓舞和信心,使個人的能力得以充分的發(fā)揮
③把每個成員的長處集中起來,形成一股強大的合力
④排斥集體之外的個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4.實力最強,奪冠呼聲最高的八年級(1)班籃球隊,由于比賽時缺乏整體配合,出人意料地輸?shù)袅吮荣悺D阏J為他們失敗的主要原因是
A.集體的實力差 B.缺乏良好的獎勵機制
C.缺乏應有的技術(shù) D.集體的成員不團結(jié)
5.在社會生活中我們要學會分享,所以
A.考試時,如果同桌有不會做的題目,就應該把答案告訴他
B.碰到變質(zhì)的食物,自己不吃可以給別人吃,免得浪費
C.平時學習時,我和同桌一起交流學習經(jīng)驗,共享學習資料
D.被人欺騙了,要反過來再欺負別人
6.“知識雖然是崇高的,但只有把它奉獻給自己的祖國,它才有真正的價值”這句話說明
A.祖國的利益高于一切 B.有知識的人才能愛國
C.愛國者可以不要知識 D.擁有知識與愛國是對立的
7.幫助他人要
①真誠 ②借助別人和社會的力量
③兩肋插刀、上刀山、下火海,將生死置之度外 ④把幫助當成一種施舍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大掃除時,徐振看到自己班的衛(wèi)生區(qū)里有一團廢紙,趕緊一腳踢到了鄰班的保潔區(qū)。對他的做法認識正確的是
A.正確地維護了班集體的榮譽和利益 B.體現(xiàn)了強烈的集體責任感
C.值得班里同學學習借鑒 D.既損害了鄰班利益又破壞了本班形象
9.古人說:“紙上得來總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句古語告訴我們
A.要學會適應社會生活的變化 B.要刻苦學習,多學書本知識
C.要學會在社會生活中親身實踐 D.要認識社會生活的復雜性
10.社會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也是發(fā)展變化的。社會的發(fā)展對個人素質(zhì)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適應新的社會生活,我們應當
①學會學習 ②學會交往 ③學會生存 ④學會做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1.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榮格曾列出這樣一個公式:T+WE=FULLY。這說明:( )
A.個人與集體同等重要 B.人多力量大
C.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離不開集體 D.個人和集體無關
12.2006年10月,團中央發(fā)出倡議,要求各級團組織開展以“參與志愿服務,共建和諧社會”為主題的活動,引導廣大青年和社會公眾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身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中來,掀起社區(qū)志愿服務的新高潮。參加志愿者活動
①是履行公民法定的義務 ②是熱心公益,服務社會的表現(xiàn)
③可以增強公民的責任意識 ④為的是享受承擔責任的快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激動人心的拔河比賽,繩子的每一寸拉近都凝聚著每個人的力量;氣勢恢宏的交響樂,所有樂手精心地演奏,才會成華彩的樂章;步調(diào)整齊如一的儀仗隊,靠的是所有隊員無數(shù)次的訓練和配合。所有這一切都告訴我們
①個人是組成集體的細胞,集體的發(fā)展離不開每個成員的努力
②集體的力量來自團結(jié)
③無數(shù)個體力量相加就是集體的力量
④依靠集體團結(jié)的力量才能戰(zhàn)勝個人無法戰(zhàn)勝的困難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4.下列詩句中,屬于人們歌唱大自然、贊美大自然的有
①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②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③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5.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曾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這對我們的啟示有
①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美麗的,要善于去感受
②大自然魅力無窮,我們應學會感受自然之美
③美有時是直觀的,有時是隱蔽的,我們不可能完全欣賞和感受
④要走進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熱愛大自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之一。下列做法不符合這一要求的是
①為吸引游人,在自然風景區(qū)建造賓館、劇院等
②砍伐綠化帶內(nèi)林木,建造游樂場
③破壞花園的花草樹木 ④捕殺野生保護動物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7.在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的今天,方便食品和快餐業(yè)興旺起來,一次性快餐盒的使用量急劇增加,這既給人們帶來了方便,也產(chǎn)生了危害,造成環(huán)境污染,被稱之為“白色污染”。這屬于環(huán)境問題中的
①環(huán)境污染 ②不適當?shù)拈_發(fā)和利用自然資源
③環(huán)境破壞 ④任意向自然界排放廢棄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8.在我國,有一部法律既是環(huán)境保護領域的基本法律,又是制定專門性環(huán)保單行法規(guī)的基本依據(jù)。這部法律是
A.《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 B.《中華人民共和國節(jié)約能源法》
C.《中華人民共和國環(huán)境保護法》 D.《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19.“五一”長假到了,小明準備和父母親一起去爬泰山,去之前,媽媽告訴他,要注意保護泰山風景區(qū)的各種自然景觀。下列行為符合這一要求的是
①吃完食物后將包裝袋妥善處理,不亂扔 ②在建筑物或巖石上刻字留念
③看到有人破壞自然景觀,上前制止 ④愛護景區(qū)的花草樹木
⑤依法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不做破壞環(huán)境的事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20.為了使各國人民聯(lián)合起來,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世界,從1974年開始,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每年都提出當年世界環(huán)境日的主題?梢哉f,環(huán)保,世界在行動,中國在行動。世界環(huán)境日是
A.每年的
C.每年的
21.我國從1999年起開始進行退耕還林工作試點。而當年的統(tǒng)計顯示,全國因水土流失.亂砍濫伐等原因,荒漠化土地已達267.4萬平方公里。至2003年,國務院頒布的《退耕還林條例》正式實施,全國累計完成任務9000多萬畝。實行退耕還林
A.有利于再造秀美山川,從根本上解決荒漠化擴展之勢
B.表明我國把保護資源環(huán)境作為一切工作的中心
C.有利于解決我國人均耕地面積不足的劣勢
D.是統(tǒng)籌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科學發(fā)展觀的具體體現(xiàn)
22.以下措施不利于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有
①圍湖造田 ②講究衛(wèi)生,推廣使用一次性筷子
③退耕還林、還草 ④建立自然保護區(qū)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3.小張同學積極參與班級組織的“創(chuàng)建綠色環(huán)保校園”實踐活動。他的下列做法中,不符合該活動要求的有
A.針對“學校食堂廢氣污染”的現(xiàn)象,向校長提出整改建議
B.打掃包干衛(wèi)生區(qū)后,將垃圾倒進河里讓水沖走
C.在學校草坪上豎立“小草微微笑,走路請繞道”的標語牌
D.將課間同學亂扔的垃圾撿起來放進垃圾桶
24.培根說:“要命令自然就必須服從自然!睂@句話理解正確的是
A.人類可以控制自然
B.人類必須服從自然
C.人類不能駕馭自然
D.人類與大自然相互依存、息息相關,要利用自然必須遵守大自然的規(guī)律
25.如果你到風景區(qū)旅游,應該
①注意保護景區(qū)環(huán)境衛(wèi)生 ②遵守游覽規(guī)則,不破壞動植物資源
③向周圍游客宣傳環(huán)保知識,提醒文明游覽 ④采摘珍惜植物的花朵和枝葉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分析說明題(本大題共有2小題,共35分)
26.一日,佛祖釋伽牟尼問弟子:“一滴水怎樣才能不干涸?“弟子們面面相覷,不知如何作答。是呀,一滴水放到地上,沙土可以吸干它;放到桌上,太陽可以曬干它,風可以吹干它。”“把它放到大海中,與洶涌澎湃的大海融為一體,大海不會干涸,水滴也就不會干涸!狈鹱嬲f。
(1)這個故事對我們有什么啟示?(5分)
(2)想一想,作為集體的一員,我們怎樣為集體添光彩?(10分)
27.漫畫分析:觀察下面漫畫,回答問題
(1)地球患“病”的原因有哪些?(10分)
(2)為了治好地球的“病”,這位“華佗”應該開出怎樣的“藥方”?(10分)
三、材料分析(共15分)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