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習題
 0  28499  28507  28513  28517  28523  28525  28529  28535  28537  28543  28549  28553  28555  28559  28565  28567  28573  28577  28579  28583  28585  28589  28591  28593  28594  28595  28597  28598  28599  28601  28603  28607  28609  28613  28615  28619  28625  28627  28633  28637  28639  28643  28649  28655  28657  28663  28667  28669  28675  28679  28685  28693  176998 

科目: 來源: 題型:

如圖,一固定的楔形木塊,其斜面的傾角θ=30°,另一邊與地面垂直,頂上有一定滑輪。一柔軟的細線跨過定滑輪,兩端分別與物塊A和B相連,A的質量為4m,B的質量為m。開始時將B按在地面上不動,然后放開手,讓A沿斜面下滑而B上升。物體A與斜面間無摩擦。假如當A沿斜面下滑s距離后,細線突然斷了。求物塊B上升的最大高度H。(斜面足夠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水平面上放有質量為M和m的兩個物體,且M=2m,兩物體與水平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相同,中間用勁度系數(shù)為K的輕質彈簧連接。開始彈簧處于原長,如圖所示,F(xiàn)給M施予大小為F的水平拉力,使兩物體一起向右勻加速運動。求運動穩(wěn)定后彈簧被拉伸的長度Δx。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如圖所示,傳送帶以10m/s的速度運行著,并且與水平面的夾角θ=370。在傳送帶的A端輕輕地放一小物體,若已知該物體與傳送帶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0.5,傳送帶A端到B端的距離為16m,則小物體從A端運動到B端所需的時間可能是多少?(g=10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設雨點下落過程受到的空氣阻力與雨點的橫截面積S成正比,與雨點下落的速度v的平方成正比,即(其中k為比例系數(shù)).雨點接近地面時近似看做勻速直線運動,重力加速度為g.若把雨點看做球形,其半徑為r,球的體積為,設雨點的密度為,求:
(1)每個雨點最終的運動速度(用、r、g、k表示);
(2)雨點的速度達到時,雨點的加速度a為多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一物塊,受到方向不變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力F的大小與時間t的關系和物塊速度v與時間t的關系如圖所示.取重力加速度g=10 m/s2.試利用兩圖線求出物塊的質量及物塊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如圖所示,水平桌面上放有A、B兩個物體,A、B間用一根硬桿C 相連,已知物體A的質量是m1=0.5kg, B的質量是m2=0.3kg,桿C的質量是m3= 0.2kg。A與桌面的動摩擦因數(shù)是μ1=0.2,B與桌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是μ2 =0.5。使它們以一定的初速度開始沿平面向右運動,在運動過程中桿C對AB兩物體豎直向下的壓力大小相等,那么桿C在水平方向受到A、B兩物體的作用力是拉力還是壓力?力的大小各是多少?(取g=10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如圖所示,在水平地面上靜置一質量為m的物塊,現(xiàn)對物塊施加一水平向右的拉力F1,物塊開始向右做勻加速直線運動;過一段時間后,保持拉力的方向不變,大小變?yōu)镕2,物塊開始做勻減速直線運動.若加速與減速運動的時間和位移的大小均相等,則物塊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一個質量為m的物體原來在動摩擦因數(shù)為μ的斜面上以加速度a下滑(斜面的傾角為θ),如果對該物體施加豎直向下的力F=mg,則物體的加速度大小為­­­­­­_________。如果該物體原來是勻速下滑,則加上F后它的速度將_________(填"不變"或"變大"或"變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木塊與水平冰面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木塊原來靜止在冰面上,一大小等于重力的水平拉力F作用于木塊,t秒后撤去F,則物塊還能運動的時間為_________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對"落體運動快慢"、"力與物體運動關系"等問題,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存在著不同的觀點.請完成下表:
 
亞里士多德的觀點
伽利略的觀點
落體運動快慢
重的物體下落快,輕的物體下落慢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