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guān)習(xí)題
 0  147406  147414  147420  147424  147430  147432  147436  147442  147444  147450  147456  147460  147462  147466  147472  147474  147480  147484  147486  147490  147492  147496  147498  147500  147501  147502  147504  147505  147506  147508  147510  147514  147516  147520  147522  147526  147532  147534  147540  147544  147546  147550  147556  147562  147564  147570  147574  147576  147582  147586  147592  147600  176998 

科目: 來源: 題型:解答題

7.已知一鏈條懸掛于天花板的O點,某時刻鏈條自由落下,并以10m/s的速度到達O點正下方處的A點,并通過相距1米的B點,通過A、B兩點所用時間為$\frac{\sqrt{35}-5}{5}$s.求此鏈條的長度為多少米?(g=10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解答題

6.一段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度直線運動,前3秒的位移4.5m,后3秒的位移10.5m,求這段運動的總位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多選題

5.在“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guī)律”的實驗中,下列操作正確的是(  )
A.打點前,小車應(yīng)靠近打點計時器,要先啟動計時器,然后放開小車,讓它拖著紙帶運動
B.要舍掉開頭一些過于密集的點,然后找一個適當?shù)狞c當做計時起點
C.打點頻率為50Hz,每四個點取一個計數(shù)點,則計數(shù)點之間的時間間隔為0.01S
D.實驗中所掛鉤碼個數(shù)越多越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選擇題

4.汽車由靜止開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一段時間后,將加速度逐漸減小到零.關(guān)于該過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汽車做勻減速運動,最終停止
B.一直做勻加速直線運動
C.汽車一直加速運動,最后速度達到最大
D.汽車速度先增加,后減小,最后停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多選題

3.如圖所示是甲、乙兩物體沿同一直線運動的x-t圖線,由圖線可以知道( 。
A.甲做變速運動,乙做勻速運動B.兩物體的初速度都為零
C.在t1時間內(nèi)兩物體的平均速度相等D.相遇時,兩物體的速度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在平直公路上有甲、乙兩輛車在同一地點向同一方向運動,甲車以8m/s的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乙車從靜止開始以2.0m/s的加速度作勻加速直線運動,問:
(1)甲乙出發(fā)后,經(jīng)多長時間再次相遇?
(2)在再次相遇前兩車何時相距最遠?最遠距離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關(guān)于彈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通常說的壓力、支持力和繩的拉力都是彈力
B.壓力和支持力的方向總是垂直于接觸面
C.輕桿一端所受彈力的作用線一定與輕桿重合
D.輕繩一端所受彈力的作用線一定與輕繩重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多選題

20.關(guān)于自由落體運動,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它是豎直向下,初速度為0,加速度為g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B.在開始的前一秒、前兩秒、前三秒的位移之比是1:4:9
C.在開始的連續(xù)的三個1s內(nèi)通過的位移之比是1:4:9
D.在開始的連續(xù)的三個1s末的速度大小之比是1:2: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9.甲乙丙3人各乘一架直升機,現(xiàn)甲看到樓房勻速上升,乙看到甲機勻速上升,丙看到乙機勻速下降,甲看到丙機勻速上升,則甲乙丙相對于地面的運動可能是(  )
A.甲、乙勻速下降,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丙停在空中
B.甲、乙勻速下降,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丙勻速上升
C.甲、乙勻速下降,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丙勻速下降,丙的速度小于甲的速度
D.甲、乙勻速下降,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丙勻速下降,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8.如圖所示電路中,電池的電動勢是30V,內(nèi)阻是1Ω,燈泡L的額定值是“6V、12W”,電動機線圈的電阻RM=2Ω.開關(guān)閉合時,燈泡恰能正常發(fā)光.求電動機的輸出功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