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習題
 0  133347  133355  133361  133365  133371  133373  133377  133383  133385  133391  133397  133401  133403  133407  133413  133415  133421  133425  133427  133431  133433  133437  133439  133441  133442  133443  133445  133446  133447  133449  133451  133455  133457  133461  133463  133467  133473  133475  133481  133485  133487  133491  133497  133503  133505  133511  133515  133517  133523  133527  133533  133541  176998 

科目: 來源: 題型:實驗題

14.某實驗小組利用如圖1所示的裝置進行“探究加速度與合外力的關系”的實驗.

(1)在實驗中必須將長木板右端墊高,目的是平衡摩擦力,當不掛鉤碼時小車能勻速運動時,表明已調好.
(2)為了減小誤差,每次實驗必須通過改變鉤碼的個數(shù)來改變小車所受合外力,獲取多組數(shù)據.若小車質量為400g,實驗中每次所用的鉤碼總質量范圍應選A組會比較合理.(填選項前的字母)
A.10g~40g    B.200g~400g     C.1000g~2000g    D.600g~1000g
(3)實驗中打點計時器所使用的是交流 (交流、直流)電源,圖2中給出的是實驗中獲取的紙帶的一部分:1、2、3、4、5是計數(shù)點,每相鄰兩計數(shù)點間還有4個打點未標出,每兩個計數(shù)點間的時間間隔是0.1 S,由該紙帶可求得小車的加速度a=1.11m/s2.(計算結果保留三位有效數(shù)字)
(4)如圖3(a),是甲同學在探究加速度與力的關系時根據測量數(shù)據做出的a-F圖線,圖線不過坐標原點的原因是沒有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足;乙、丙同學用同一裝置做實驗,畫出了各自得到的a-F圖線如圖3(b)所示,兩個同學做實驗時的哪一個物理量取值不同?小車和砝碼的總質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3.物體以5m/s的初速度下落(忽略空氣阻力),那么下列關于該物體的運動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是自由落體運動B.不是自由落體運動
C.可能是也可能不是自由落體運動D.以上說法都不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2.卡車原來以10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勻速行駛,因為路口出現(xiàn)紅燈,司機從較遠的地方開始剎車,使卡車勻減速前進.當車減速到2m/s時,交通燈轉為綠燈,司機當即停止剎車,并且只用了減速過程的一半時間就加速到原來的速度,從剎車開始到恢復到原速過程用了12s.求減速與加速過程的加速度大小各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實驗題

11.(1)如圖為某同學在“探究加速度與物體所受合力及質量的關系”實驗中用打點計時器打出的一條紙帶.已知打點計時器的頻率為50Hz,紙帶上每5個點取一個計數(shù)點.圖中畫出了幾個計數(shù)點,還標出了一些計數(shù)點間的距離,則由此可算出小車的加速度為4.6m/s2,打B點時紙帶的速度為0.97m/s.

(2)該實驗組同學,分別在《探究加速度與外力間的關系》實驗中,各自得到的圖象如圖中甲和乙所示,則出現(xiàn)此種現(xiàn)象的原因甲是平衡摩擦力時木板墊得過高,乙是沒有平衡摩擦力或木板墊得過低.

(3)在保持質量不變時加速度與物體受力間關系的實驗中,小車質量M和砝碼質量m分別選取下列四組值.
A.M=500g,m分別為50g、70g、100g、125g;
B.M=500g,m分別為20g、30g、40g、50g;
C.M=200g,m分別為50g、75g、100g、125g;
D.M=200g,m分別為30g、40g、50g、60g.
若其它操作都正確,那么在選用B組值測量時所畫出的圖線較準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實驗題

10.在“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的實驗中:
(1)對于本實驗,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CD
A.砂和桶的總質量要遠大于小車的總質量
B.每次改變小車質量后,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C.本實驗主要采用控制變量的方法來研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
D.在探究加速度與質量的關系時,作出a-$\frac{1}{m}$圖象容易更直觀判斷出二者間的關系
(2)某同學在接通電源進行實驗之前,將實驗器材組裝如圖1所示,下列對此同學操作的判斷正確的是BCD
A.打點計時器不應固定在長木板的最右端,而應固定在靠近定滑輪的那端
B.打點計時器不應使用干電池,而應使用交流電源
C.不應將長木板水平放置,而應在右端墊起合適的高度,平衡摩擦力
D.小車初始位置不應離打點計時器太遠,而應靠近打點計時器放置

(3)改正實驗裝置后,該同學順利地完成了實驗.在某條紙帶上確定出A、B、C、D、E、F、G共7個計數(shù)點.其相鄰點間還有4個點未畫出.其中S1=7.05cm、S2=7.67cm、S3=8.29cm、S4=8.91cm、S5=9.53cm、S6=10.15cm.那么,小車運動的加速度為0.62  m/s2(結果保留兩位有效數(shù)字).
(4)若在實驗中保持拉力不變,得到了小車加速度隨質量變化的一組數(shù)據,如下表所示:
實驗次數(shù)加速度
a/m•s-2
小車與砝碼總質量
m/kg
小車與砝碼總質量的倒數(shù)
m-1/kg-1
10.320.205.0
20.250.254.0
30.210.303.3
40.180.352.9
50.160.402.5
請你在如圖3的方格紙中建立合適坐標并畫出能直觀反映出加速度與質量關系的圖線.
(5)若保持小車質量不變,改變砂和砂桶質量,某同學根據實驗數(shù)據作出了加速度a隨合力F的變化圖線如圖4所示.此圖中直線發(fā)生明顯彎曲的原因是隨著F的增大,不再滿足砂和桶的總質量遠小于小車的總質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選擇題

9.如圖所示,一個質點做勻加速直線運動,依次經過a、b、c、d四點,已知經過ab、bc和cd三段所用時間之比為3:2:1,通過ab和cd段的位移分別為x1和x2,則bc段的位移為(  )
A.$\frac{{x}_{1}+{x}_{2}}{2}$B.$\frac{{x}_{1}+5{x}_{2}}{4}$C.$\frac{2{x}_{1}+12{x}_{2}}{9}$D.$\frac{5{x}_{1}-2{x}_{2}}{9}$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計算題

8.擰開水龍頭水就會流出來,為什么連續(xù)的水流柱的直徑在下流過程中會變小?設水龍頭的開口直徑為1cm,安裝在離地面75cm高處,若水龍頭開口處水的流速為1m/s,那么水流柱落到地面的直徑應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多選題

7.汽車A在紅綠燈前停住,綠燈亮起時起動,以0.4m/s2的加速度做勻加速運動,經過30s后以該時刻的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設在綠燈亮的同時,汽車B以8m/s的速度從A車旁邊駛過,且一直以相同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運動方向與A車相同,則從綠燈亮時開始( 。
A.相遇時A車在加速過程中B.A、B相遇時速度相同
C.相遇時A車做勻速運動D.兩車相遇時位移為360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選擇題

6.兩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的物體都運動了t秒,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加速度大的物體,通過的位移一定大
B.初速度大的物體,通過的位移一定大
C.末速度大的物體,通過的位移一定大
D.平均速度大的物體,通過的位移一定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實驗題

5.在“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的實驗中,采用如圖1所示的實驗裝置,小車及車中砝碼的質量用M表示,盤及盤中砝碼的質量用m表示,小車的加速度可由小車后拖動的紙帶打上的點計算出.

(1)如圖2為實驗中用打點計時器打出的一條較理想的紙帶,紙帶上A、B、C、D、E、F、G為七個相鄰的計數(shù)點,相鄰計數(shù)點間的時間間隔是0.1s,距離如圖2,單位是cm,小車的加速度是1.59m/s2.(結果保留兩位小數(shù))
(2)以下措施正確的是BC(填入相應的字母,多選少選均不得分)
A.平衡摩擦力時,應將重物用細繩通過定滑輪系在小車上
B.平衡摩擦力時,小車后面的紙帶必須連好,因為運動過程中紙帶也要受到阻力
C.每次改變小車的質量時,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D.實驗時,先放開小車,后接通電源
(3)當M與m的關系滿足M>>m 時,才可認為繩對小車的拉力大小等于盤及盤中砝碼的重力.
(4)一組同學在做加速度與質量的關系實驗時,保持盤及盤中砝碼的質量一定,改變小車及車中砝碼的質量,測出相應的加速度,采用圖象法處理數(shù)據.為了比較容易地檢查出加速度a與質量M的關系,應該做a與$\frac{1}{M}$的圖象.
(5)如圖3,甲同學根據測量數(shù)據做出的a-F圖線,說明實驗存在的問題是平衡摩擦力時木板傾角過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