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以水平恒力F拉動小車和木塊,讓它們一起做無相對滑動的加速運動,若小車質(zhì)量為M,木塊質(zhì)量為m,加速度大小為a,木塊和小車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對于這個過程,某同學(xué)用了以下4個式子來表達木塊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下述表達式一定正確的是
A. F-Ma
B.(M+m)a
C.μmg
D. Ma
A
:它們一起做加速度大小為a的加速運動,隔離木塊,由牛頓第二定律,木塊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為f=ma;對小車和木塊整體,應(yīng)用牛頓運動定律,F(xiàn)=(M+m)a,解得ma= F-Ma,選項A正確BCD錯誤。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如圖所示是長度為L=8.0m水平傳送帶,其皮帶輪的直徑為d=0.40m,傳送帶上部距地面的高度為h=0.80m。一個旅行包(視為質(zhì)點)以v0=10m/s的初速度從左端滑上傳送帶。旅行包與皮帶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0.60。g取10m/s2。求:
(1)若傳送帶靜止,旅行包滑到B端時,若沒有人取包,旅行包將從B端滑落到地面上,則包的落地點距B端的水平距離為多少?
(2)當(dāng)皮帶輪順時針勻速轉(zhuǎn)動,其角速度為ω0="20" rad/s時,求旅行包在皮帶上運動的時間與旅行包落地時的速度;
(3)設(shè)皮帶輪以不同的角速度順時針勻速轉(zhuǎn)動,畫出旅行包落地點距B端的水平距離s隨角速度ω變化的圖象(ω的取值范圍從0到100 rad/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如圖,一小滑塊從光滑斜面上高h0=0.8m的A點由靜止滑下.斜面AB與水平面BC在B處通過一小圓弧光滑連接.長x0=1.2m的水平面BC與滑塊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0.5,C點右側(cè)還有一級臺階,D點右側(cè)是較長的水平地面.臺階的高度均為h=0.2m,寬為L=0.35m.求

(1)滑塊經(jīng)過B點時的速度vB
(2)滑塊從B點運動到C點所經(jīng)歷的時間t
(3)滑塊離開C點后,第一次將落在臺階還是地面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物體受到恒定合外力作用時,一定作勻速直線運動
B.物體受到變化的合外力作用時,它的運動速度大小一定變化
C.物體做曲線運動時,合外力方向一定與瞬時速度方向垂直
D.所有曲線運動的物體,所受的合外力一定與瞬時速度方向不在一條直線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如圖3所示,水平傳送帶以不變的速度v向右運動,將質(zhì)量為m的工件輕輕放在傳送帶的左端,由于摩擦力的作用,工件做勻加速運動,經(jīng)過時間t,速度變?yōu)関;再經(jīng)時間2t,工件到達傳送帶的右端,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工件在水平傳送帶上滑動時的加速度a=v/2t
B.工件與水平傳送帶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µ =
C.工件從水平傳送帶的左端到達右端通過的距離X=3vt
D.傳送帶克服摩擦做功為mv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對于做直線運動的物體,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物體的加速度為零,速度可能很大B.物體的加速度很大,速度可能為零
C.物體的加速度增大,速度可能不變D.物體的加速度減小,速度可能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在如圖所示的斜面上方分別有光滑軌道OA、OB,其中OA沿豎直方向,OB與斜面夾角∠OBA大于90°。.設(shè)一光滑小球從O點沿OA、OB運動到斜面上所用的時間分別是t1、t2,則

A.t1> t2     B.t1= t2
C.t1< t2     D.無法確定f,、如的大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水平直軌道上運動的火車車廂內(nèi)有一個傾角為37°的光滑斜面,斜面上有一個質(zhì)量為m ="0.5" kg的小球,用輕繩系于斜面的頂端,如圖12所示。在下列情況下,分別求出繩子的拉力大小和斜面對小球的支持力的大小。(sin37°=0.6,cos37°=0.8)
(1)火車以加速度a="8" m/s2向右加速運動;
(2)火車以加速度a=15m/s2向右加速運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一個滑雪者,質(zhì)量m=75kg,以v0=2m/s的初速度沿山坡勻加速下滑,山坡的傾角=30°,在t=5s的時間內(nèi)滑下的路程x=60m,求滑雪者受到的阻力(包括摩擦力和空氣阻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