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某直線運動物體的圖象如圖所示,其運動情況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1 s內(nèi)和第2 s內(nèi)物體的速度方向相反

B. 2 s內(nèi)和第3 s內(nèi)物體的加速度方向相反

C. 4 s末物體的位移最大

D. 2 s末物體的位移最大 .

【答案】D

【解析】試題分析:第1s內(nèi)和第2s內(nèi)物體的速度均為正值,方向相同,故A錯誤;v-t圖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則第2s內(nèi)加速度為負值,第2s內(nèi)物體的加速度為負值,說明加速度方向相同.故B錯誤;由速度圖象與時間軸圍成的面積表示位移且在時間軸上方位移為正,下方位移為負,可知:4s末物體位移為0,又回到了出發(fā)點,故C錯誤.由速度圖象與時間軸圍成的面積表示位移且在時間軸上方位移為正,在2s內(nèi)所圍面積最大,位移最大,故D正確;故選D。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愛因斯坦認為伽利略的發(fā)現(xiàn)以及他所應(yīng)用的科學(xué)的推理方法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標志著物理學(xué)的真正開端。這主要是因為伽利略

A.捍衛(wèi)哥白尼日心說 B.奠定實驗科學(xué)基礎(chǔ)

C.發(fā)明了天文望遠鏡 D.發(fā)現(xiàn)自由落體定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空間有場強豎直向下的電場,長L=08m不可伸長的輕繩固定于O點,另一端系一質(zhì)量的帶電量的小球。拉起小球至繩水平后在A點無初速度釋放,當小球運動至O點的正下方B點時繩恰好斷裂,小球繼續(xù)運動并垂直打在同一豎直平面且與水平面成、無限大的擋板MN上的C點,試求:

1)繩子的最大張力

2AC兩點的電勢差

3)當小球運動至C點時,突然施加一恒力F作用在小球上,同時把擋板迅速水平向右移至某處,若小球仍能垂直打在擋板上,求所加恒力的最小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對成千上萬知道它的人和當時的觀察家來說,在1760年到1800年之間,生活徹底地改變了,這個時代被瘋狂地追求發(fā)明。作者所言的這種情形可能出現(xiàn)在

A.法國 B.英國 C.德國 D.美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質(zhì)量為M、半徑為R的半球形物體A放在水平地面上,通過最高點處的釘子用水平細線拉住一質(zhì)量為m、半徑為r的光滑球B保持靜止狀態(tài),重力加速度為g

AA對地面的壓力M+mg

BA對地面的摩擦力為零

CB對A的壓力大小為

D細線對小球的拉力大小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傾角為30°的斜面上的物體受到平行于斜面向下的力F作用,力F隨時間t變化的圖象及物體運動的v-t圖象如圖所示由圖象中的信息可知取g=10m/s2)(

A物體的質(zhì)量

B物體的質(zhì)量

C物體與斜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

D物體與斜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木板 C 放在水平地面上,木板B 放在C 的上面,木板A 放在B 的上面,A 的右端通過輕質(zhì)彈簧秤固定在豎直的墻壁上,A、B、C 質(zhì)量相等,且各接觸面動摩擦因數(shù)相同,用大小為F 的力向左拉動C,使它以速度v 勻速運動,三者穩(wěn)定后彈簧秤的示數(shù)為T。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B 對A 的摩擦力大小為T,方向向左

BA 和B 保持靜止,C 勻速運動

CA 保持靜止, B 和C 一起勻速運動

DC 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大小為F-T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20161017日,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成功發(fā)射,1019日與天宮二號交會對接。如圖所示是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交會對接前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的軌道示意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A. 神舟十一號的運動速度小于天宮二號

B. 神舟十一號的運動周期小于天宮二號

C. 神舟十一號的運動加速度小于天宮二號

D. 神舟十一號必須加速才能與天宮二號交會對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A、B、C、D、E是光滑斜面上等間距的5個點一個小球由A點靜止釋放,沿光滑斜面做勻加速運動下面對小球的運動敘述正確的是

A小球到達各點的速度

B小球到達各點所經(jīng)歷的時間

C小球從A到B的時間等于小球從B到E的時間

D小球從B到D的平均速度萬等于小球經(jīng)過C點的速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