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一絕緣“”形桿由兩段相互平行的足夠長的水平直桿PQ、MN和一半徑為R的光滑半圓環(huán)MAP組成,固定在豎直平面內,其中MN桿是光滑的,PQ桿是粗糙的,整個裝置處在水平向左的勻強電場中.在PA左側區(qū)域足夠大的范圍內同時存在垂直豎直平面向里的勻強磁場,磁感應強度為B,F(xiàn)將一質量為m、帶正電電量為q的小環(huán)a套在MN桿上,小環(huán)a所受的電場力為重力的。(已知重力加速度為g)
(l)若將小環(huán)由D點靜止釋放,則剛好能到達P點,求DM間的距離;
(2)在滿足第一間的情況下,小環(huán)在與圓心O點等高的A點對圈環(huán)的壓力:
(3)若在P點放置另一質量為2m的不帶電絕緣小環(huán)b,再將小環(huán)a由M點右側5R處靜止釋放,設兩
小環(huán)碰撞時間極短,碰撞過程無機械能損失。已知兩小環(huán)與PQ桿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均為μ=0.1,且小環(huán)所受
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求最終兩小環(huán)間的最小距離。
【答案】(1)4R (2) (3)2R
【解析】(1)設電場強度為E,DM距離為L,對小環(huán)a從D至P,由動能定理:
EqL-mg·2R=0.
題意有:Eq=mg.
解得:L=4R.
(2)設小環(huán)a在A點速度為vA.對小環(huán)從D至A的過程,由動能定理:
qE·5R-mgR=mvA2.
小環(huán)a在A點,沿徑向有:N-Eq-BqvA=m
解得:N=mg+qB.
根據(jù)牛頓第三定律,小環(huán)a在A點對圈環(huán)的壓力大小為N=mg+ qB,方向水平向左。
(3)設帶電小環(huán)首次到P點時的速度為v,則:
設小環(huán)a和小環(huán)b碰撞后的速度大小分別為v1、v2,則:
.
解得:
設小環(huán)b在PO桿上減速到零通過的位移為s2,最后停在C點,則:-2μmg s2=0-mv22.
解得:
由于μ<,qE>μmg,即小環(huán)a最終將在圓環(huán)和MN桿上以P為最高點作往復運動,設小環(huán)a最終在MN上運動的最遠處距M端距離為s1,則:
-qEs1+2mgR=0.
s1=4R>s2.
故小環(huán)a在MN運動過程中必經過C點的正下方,因此最終兩小環(huán)間的最小距離為:Δs=2R.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同學做“探究合力做功與動能改變的關系”的實驗,他將光電門固定在水平軌道上的B點,如圖所示,并用重物通過細線拉小車。然后保持小車和重物的質量不變,通過改變小車釋放點到光電門的距離進行多次實驗,實驗時要求每次小車都從靜止釋放。
(1)如果遮光條的寬度為d,遮光條通過光電門的時間為t,小車到光電門的距離為s,該同學通過描點作出線性圖像來反映合力做的功與動能改變的關系,則他作的圖像關系是下列哪一個時才能符合實驗要求________
A. B. C.s-t D.
(2)為了減小實驗誤差,下列哪些實驗操作是必須的________
A.調整軌道的傾角,在未掛重物時使小車能在軌道上勻速運動
B.所掛重物的質量遠小于小車的質量
C.遮光條的寬度要盡可能的大些
D.每次實驗時保證小車從靜止狀態(tài)開始釋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在“探究平拋運動的運動規(guī)律”的實驗中,可以描繪出小球平拋運動的軌跡,實驗簡要步驟如下:
A.讓小球多次從同一位置上滾下,在一k*s#5^u張印有小方格的紙記下小球碰到鉛筆筆尖的一k*s#5^u系列位置,如圖中a、b、c、d所示。
B.安裝器材,注意斜槽____________,記下平拋初位置O點和過O點的豎直線。
C.取下白紙,以O為原點,以豎直線為y軸建立坐標系,用平滑曲線畫平拋運動物體的軌跡。
⑴ 完成上述步驟,將正確的答案填在橫線上。
⑵ 上述實驗步驟的合理順序是_______。
⑶ 已知圖中小方格的邊長L=1.60cm,則小球平拋的初速度為v0=__________(用L、g表示),其值是_____ m/s。(取g=10m/s2,結果保留兩位有效數(shù)字 )
⑷ 小球從平拋初位置O點到a點的時間是___________s。(取g=10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甲、乙兩水平圓盤緊靠在一塊,甲圓盤為主動輪,乙靠摩擦隨甲轉動無滑動.甲圓盤與乙圓盤的半徑之比為r甲:r乙=3:1,兩圓盤和小物體m1、m2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相同,m1距O點為2r,m2距O′點為r,當甲緩慢轉動起來且轉速慢慢增加時( )
A. 滑動前m1與m2的角速度之比ω1:ω2=3:1
B. 滑動前m1與m2的向心加速度之比a1:a2=1:3
C. 隨轉速慢慢增加,m1先開始滑動
D. 隨轉速慢慢增加,m2先開始滑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通過實驗測量某電池的內阻,提供的器材如下:
A.待測電源E(內阻r待測)
B.標準電源E0(電動勢E0略大于E,內阻不計)
C.靈敏電流計G(量程±30μA)
D.電阻箱(0-99999.9Ω)
E.電阻箱(0-99.99Ω)
F.均勻金屬電阻絲
G.滑動觸頭(可沿電阻絲滑動,并通過點觸方式與電阻絲連接)
H.其它:刻度尺,開關、導線若干
主要實驗步驟如下:
a.按圖(甲)連接好電路,然后測量出電阻絲接入電路部分兩端點A、B間的距離L0:
b.將兩電阻箱調至一定的阻值,閉合開關S1、S2,將滑動觸頭P與金屬電阻絲試觸,根據(jù)靈敏電流計G指針偏轉方向調整P點位置,并調整電阻箱R'的阻值,反復調節(jié),直到G表指針不發(fā)生偏轉,測出此時的AP長度L,并記下電阻箱R的阻值:
c.改變電阻箱R的阻值,重復步驟b,記錄下多組R及對應的L值。
請回到以下問題:
(1)當G表的示數(shù)為零時,AP兩端電壓與電阻箱R兩端電壓UR相等,則UR=__________(用L、L0、E0表示):
(2)步驟b中,在反復調整使得G表指針不發(fā)生偏轉過程中,電阻箱R'的阻值應該逐漸調__________(選填“大“或“小”);
(3)利用記錄的多組R、L數(shù)據(jù),作出圖像如圖(乙)所示。測得該圖線的斜率為k,縱軸的截距為b,待測電源E的內阻rx=__________:
(4)實驗中,電阻箱R應選用___________(選填序號“D”“或“E);
(5)本實驗中若標準電池的內阻不可忽略,則待測電池內阻的測量結果將__________(填“偏大”“不變”或“偏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甲所示,電阻不計且間距為L=1m的光滑平行金屬導軌豎直放置,上端連接阻值為R=2Ω的電阻,虛線OO′下方有垂直于導軌平面向內的勻強磁場,F(xiàn)將質量為m=0.3kg、電阻不計的金屬桿ab從OO′上方某處由靜止釋放,下落過程中與導軌保持良好接觸且始終水平。在金屬桿ab下落0.3m的過程中,其加速度a與下落距離h的關系圖象如圖乙所示。已知ab進入磁場時的速度v0=2.0m/s,取g=10m/s2.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進入磁場后,金屬桿ab中電流的方向由a到b
B. 勻強磁場的磁感應強度為2.0T
C. 金屬桿ab下落0.3m時,其速度為1.0m/s
D. 金屬桿ab下落0.3m的過程中,R上產生的熱量為0.75J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發(fā)射地球同步衛(wèi)星時,先將衛(wèi)星發(fā)射至近地圓軌道1,然后經點火,使其沿橢圓軌道2運行,最后再次點火,將衛(wèi)星送入同步圓軌道3.軌道1、2相切于Q點,軌道2、3相切于P點(如下圖所示).則當衛(wèi)星分別在1、2、3軌道上正常運行時,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 衛(wèi)星在軌道3上的速率大于在軌道1上的速率
B. 衛(wèi)星在軌道3上的角速度小于在軌道1上的角速度
C. 衛(wèi)星在軌道1上經過Q點的加速度大于它在軌道2上經過Q點時的加速度
D. 衛(wèi)星在軌道2上經過P點時的加速度等于它在軌道3上經過P點時的加速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宇宙飛船進入靠近某行星表面的圓形軌道,繞行數(shù)圈后著陸在該行星上,宇航員在繞行及著陸后各做一次測量,依據(jù)所測量的數(shù)據(jù),可以求出該行星的質量M、半徑R(已知引力常量為G). 如果宇宙飛船上備有的實驗儀器有:
A.一只秒表
B.一個彈簧秤
C.一個質量為m的鉤碼
D.一把毫米刻度尺
(1)宇航員兩次測量所選用的儀器分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宇航員兩次測量的物理量分別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3)用測得的數(shù)據(jù)求得該行星的半徑R=___________,質量M=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一光滑的半徑為R的半圓形軌道放在水平面上,一個質量為m的小球以某一速度沖上軌道,當小球將要從軌道口飛出時,通過傳感測得軌道所受的壓力為0.5 mg.則:
(1)小球在B點的速度是多少?
(2)小球落地點C距B處的水平距離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