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物理 > 題目詳情
13.如圖所示,水平直軌道末端B點處剛好與一光滑的半圓弧軌道平滑相連,C點為半圓弧軌道的頂點,圓弧半徑R=30cm.現(xiàn)在有一質量m=3kg的小木塊以某一初速度V0向右運動,并能沿圓弧軌道滑行.已知木塊與水平軌道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0.5,A點與B點的距離L=12m.木塊通過最高點C時,木塊對軌道的壓力F為10N,求V0的大。

分析 木塊在C點做圓周運動,由牛頓第二定律可以求出木塊到達C點的速度,
從A到C過程,應用動能定理可以求出木塊的初速度.

解答 解:在C點,由牛頓第二定律得:mg+F=m$\frac{{v}_{C}^{2}}{R}$,
從A到C過程,由動能定理得:-μmgL-mg•2R=$\frac{1}{2}$mvC2-$\frac{1}{2}$mv02
代入數(shù)據解得:v0=2$\sqrt{34}$m/s;
答:v0的大小為2$\sqrt{34}$m/s.

點評 本題是一道力學綜合題,分析清楚物體運動過程是正確解題的關鍵,應用牛頓第二定律與動能定理即可解題.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3.如圖所示,半徑R=0.80m的四分之一   光滑圓弧軌道豎直固定,過最低點的半徑OC處于豎直位置.其右方有底面半徑r=0.2m的轉筒,轉筒頂端與C等高,下部有一小孔,距頂端h=0.8m.轉筒的軸線與圓弧軌道在同一豎直平面內,開始時小孔也在這一平面內的圖示位置.今讓一質量m=0.1kg的小物塊自A點由靜止開始下落后打在圓弧軌道上的B點,但未反彈,在瞬問碰撞過程中,小物塊沿半徑方向的分速度立刻減為O,而沿切線方向的分速度不變.此后,小物塊沿圓弧軌道滑下,到達C點時觸動光電裝置,使轉簡立刻以某一角速度勻速轉動起來,且小物塊最終正好進入小孔.已知A、B到圓心O的距離均為R,與水平方向的夾角均為θ=30°,不計空氣阻力,g取l0m/s2.求:
(1)轉筒軸線距C點的距離L;
(2)轉筒轉動的角速度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4.如圖甲所示,傾角為30°的足夠長的光滑斜面上,有一質量m=0.8kg的物體受到平行斜面向上的力F作用,其大小F隨時間t變化的規(guī)律如圖乙所示,t=0時刻物體的速度為零,重力加速度g=10m/s2.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0~1 s時間內物體的加速度最大
B.第2 s末物體的速度為零
C.2~3 s時間內物體向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
D.第3 s末物體回到了原來的出發(fā)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如圖所示,一根長0.1m的細線,一端系著一個質量為0.18kg的小球,拉住線的另一端,使球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做勻速圓周運動,當小球的轉速增加到原轉速3倍時,測得線拉力比原來大40N,此時線突然斷裂.求:
(1)線斷裂的瞬間,線的拉力;
(2)線斷裂時小球運動的線速度;
(3)桌面高出地面0.8m,若線斷后小球垂直桌子邊緣方向飛出,求落地點離桌面邊緣的水平距離?(g取10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8.汽車發(fā)動機的額定功率為60kW,汽車質量為5t.汽車在水平面上行駛時,阻力與車重與正比,g=10m/s2,當汽車以額定功率勻速行駛時速度最大為10m/s.突然減小油門,使發(fā)動機功率減小到42kW,對汽車在此后一段時間內的運動情況描述正確的有( 。
A.若保持牽引力4.2×103N不變,可以使汽車做勻減速直線運動
B.若保持牽引力4.2×103N不變,可以使汽車先做加速度增大的減速運動再做勻速運動
C.若保持功率42kW不變,可以使汽車先做加速度減小的減速運動再做勻速運動
D.若保持功率42kW不變,最后的速度大小是8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8.鉍210的半衰期是5天,20g鉍經過15天后還剩2.5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5.關于力對物體做功,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有力就有功
B.有位移就有功
C.力和力的方向上的位移是做功的兩個必備條件,缺一不可
D.以上說法均不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2.如圖所示是一定質量理想氣體的V-T圖線(V為氣體體積,T為氣體絕對溫度),當氣體狀態(tài)沿圖線由A到B的過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氣體對外界做功B.外界對氣體做功C.內能減少D.內能增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3.如圖所示,一長L、質量均勻為M的柔軟繩套在一表面光滑、頂角為α的圓錐上,當柔繩在圓錐面上靜止時,柔繩中的張力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