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物理 > 題目詳情
14.豎直上拋一小球,經過5s時間小球落回手中,若空氣阻力不計,那么拋出時小球的速度是25m/s,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是31.25m(g=10m/s2).

分析 豎直上拋運動是初速度向上,只在重力作用下的運動,加速度為g,上升和下落過程具有對稱性,同一位置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解答 解:經過5s時間小球落回手中,由此可知,小球上升和下降的時間均為2.5s,
對應于上升的過程,根據(jù)速度公式v=v0-gt可得,
v0=v+gt=0+10×2.5m/s=25m/s,
上升的最大高度h=$\frac{1}{2}g{t}^{2}$=$\frac{1}{2}×10×2.{5}^{2}$=31.25m
故答案為:25,31.25

點評 本題也可以根據(jù)運動的對稱性,直接求解自由落體2.5s時小球的速度的大小,這個速度和上拋時的初速度的大小是相同的.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4.AB、CD是圓的兩條直徑,該圓處于勻強電場中,電場強度方向平行該圓所在平面.在圓周所在的平面內將一個帶正電的粒子從A點先后以相同的速率v沿不同方向射向圓形區(qū)域,粒子經過C點時動能最大.若不計粒子所受的重力和空氣阻力,則(  )
A.電場強度方向由A指向BB.電場強度方向由D指向C
C.粒子到達B點時動能最小D.粒子到達D點時電勢能最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5.如圖為一運動物體的位移圖象,則開始運動后,前10s的速度等于0.2m/s,在10-20s內物體處于靜止狀態(tài),在整個運動時間內的位移等于0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兩塊相同材料的物塊A、B放在水平粗糙的地面上,在水平力F作用下一同前進,如圖所示,其質量之比mA:mB=2:1.在運動過程中,力F一共對物體做功300J,則A對B的彈力對B所做功為(  )
A.100JB.150JC.300JD.缺條件,無法算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9.如圖所示,質量m=lkg的小球從0點水平拋出,先后經過A、B兩點動能增加了2J.不計空氣阻力,g=10m/s2.則在AB這段過程中( 。
A.小球的重力勢能減少了2JB.小球的速率增加了2m/s
C.小球的高度下降了0.2mD.小球的機械能減少了2J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9.用一帶負電荷的物體,可以使另一個不帶電的導體( 。
A.只能帶正電B.只能帶負電
C.既可帶正電,也可帶負電D.無法使其帶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6.如圖所示,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的光滑金屬框架cdef處于豎直向下磁感應強度為B0的勻強磁場中.金屬桿ab與金屬框架接觸良好.此時abed構成一個邊長為L的正方形,金屬桿的電阻為r,其余部分電阻不計.
(1)若從t=0時刻起,磁場的磁感應強度由B0開始均勻增加,每秒鐘增量為k,施加一水平拉力保持金屬桿靜止不動,求金屬桿中的感應電流大小和方向
(2)在情況(1)中金屬桿始終保持不動,當t=t1秒末時,求水平拉力的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3.甲、乙兩球在光滑水平軌道上同向運動,已知它們的動量分別是P=4kg•m/s,P=6kg•m/s,甲追乙并發(fā)生碰撞,碰后乙球的動量變?yōu)镻′=8kg•m/s,則兩球質量m與m的關系可能是( 。
A.m=mB.m=2mC.m=3mD.m=6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4.某學生用如圖1所示的裝置做“探究加速度與力的關系”的實驗,在保持小車質量不變的情況下,測小車的加速度a和拉力F的數(shù)據(jù),其中的一條紙帶如圖2所示. A、B、C、D、E為我們在紙帶上所選的計數(shù)點.己知打點計時器打點周期為0.02s,相鄰計數(shù)點間還有4個點未畫出.

(1)根據(jù)測量的數(shù)據(jù),打點計時器打B點時小車的速度VB=0.26m/s,小車的加速度大小為0.4m/s2.測得小車的加速度a和拉力F的其它數(shù)據(jù)如下表所示.
F(N)0.210.300.400.49
a(m/s20.100.210.290.40
根據(jù)測量的數(shù)據(jù),作出a-F圖象如圖3所示
(2)應如何調整實驗裝置,才能使作出的a-F圖線過坐標原點C
A.增加小車的質量
B.減少小車的質量
C.適當增大長木板的傾角
D.適當減少小桶內鉤碼質量
(3)按實驗要求調整實驗裝置后,本實驗可以得到的結論是在質量不變的情況下,加速度與合外力稱正比.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