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如圖為一物體沿直線運動的速度圖象,由此可知(  )
A.2s末物體返回出發(fā)點
B.4s末物體運動方向改變
C.1s末與5s末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D.1s末與3s末的速度方向相反,加速度方向相同

分析 在速度-時間圖象中,某一點代表此時刻的瞬時速度,時間軸上方速度是正數(shù),時間軸下方速度是負數(shù);切線表示加速度,加速度向右上方傾斜,加速度為正,向右下方傾斜加速度為負;圖象與坐標軸圍成面積代表位移,時間軸上方位移為正,時間軸下方位移為負.

解答 解:A、在速度-時間圖象中,圖象與坐標軸圍成面積代表位移,時間軸上方位移為正,時間軸下方位移為負,所以2s末物體位移為正值,沒有回到出發(fā)點,故A錯誤.
B、在4s末前后物體的速度均為負值,即運動方向一直為負方向未改變,故B錯誤.
C、由圖象的對稱性可以看出31末與5s末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C錯誤.
D、根據(jù)圖象可知,1s末速度為正,3s末的速度為負,方向相反,0-4s內(nèi)加速度不變,則1s末與3s末的加速度方向相同,故D正確.
故選:D

點評 本題是為速度--時間圖象的應用,要明確斜率的含義,知道在速度--時間圖象中圖象與坐標軸圍成的面積的含義,要注意上下面積之和為零時,位移等于零.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7.一個物體在幾個共點力作用下處于平衡狀態(tài),現(xiàn)把其中一個向東的大小為10N的力反向,其他每個力不變 則這幾個共點力的合力大小等于20N,方向向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4.設計師陳建軍提出高速不停站火車,而乘客可上下車的設想,他的方案如下:就是在傳統(tǒng)火車軌道的正上方再鋪設一組軌道,用于一個吊艙開始加速啟動,當?shù)跖撍俣扰c火車相同時,吊艙鎖住火車車頂,乘客通過一個樓群梯進入或離開底下的火車車廂.乘客上下車完畢時,吊艙解除和火車的鎖定.如果不停站火車過站臺時速度控制在v=72km/h勻速運行,已知吊艙加速和減速過程的加速度大小恒定且為a=2m/s2,吊艙鎖住火車給乘客上下車的時間為t=5min.求:

(1)火車正上方提供吊艙運行的軌道至少要多長;
(2)如果傳統(tǒng)火車過站也停5min讓乘客上下車,已知傳統(tǒng)火車加速和減速的加速度大小均為a0=1m/s2,北京到廣州中間經(jīng)過30個站臺,則新方案使火車從北京到廣州縮短了幾分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如圖,水平桌面上放一質(zhì)量M=1kg、長為L=1.5m的木板,板上最右端放一質(zhì)量m=2kg的滑塊(可看做質(zhì)點).若所有接觸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均為μ=0.3,設滑動摩檫的最大靜摩擦力相同,g=10m/s2
(1)當以水平力F拉木板時,若滑塊與木板一起以加速度a=1m/s2運動,求此時滑塊與木板與桌面間的摩擦力?
(2)如果將木板從物體下面抽出來,至少需要用多大的力?
(3)若F=21N,求滑塊從木板上掉下的時間t為多少?此時木板和滑塊的速度是多少?此時木板和滑塊的位移為多少?(注意:必須對物體隔離法或整體法受力分析和運動分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8.三個共點力F1、F2、F3的大小分別為2N、6N和8N,這三個力的合力范圍是0≤F≤16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8.如圖所示,在勻速電場中有棱長為2cm,∠A=60°的菱形ABCD.已知A點、B點、D點電勢分別為6V、4V、2V,則下列說法中準確的是(  )
A.電子在C點具有的電勢能為-leV,場強大小為100V/m
B.AD間的電勢差大于BC的間電勢差
C.若在A點由靜止釋放一個質(zhì)子,它將沿AC方向做勻加速直線運動
D.電子在C點具有的電勢能為0,場強大小為200V/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5.如圖所示在Ⅱ、Ⅲ象限存在勻強電場,電場強度為E、方向與y軸負向成45°,Ⅰ、Ⅳ象限存在勻強磁場,磁感應強度為B、方向垂直紙面指向里.一個質(zhì)量為m,電量為q的負電荷從電場中的P點由靜止釋放,P點離y軸距離為$\sqrt{2}$L,電荷離開電場后剛好從坐標原點O進入磁場,若電荷在磁場中的軌跡與x軸交點為M,電荷所受重力忽略不計.求
(1)電荷經(jīng)過O點時的速度.
(2)電荷在磁場中的軌跡半徑.
(3)電荷在磁場中運動的總時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某同學做“驗證平行四邊形定則”的實驗情況如圖甲所示,其中A為固定橡皮條的圖釘O為橡皮條與細繩的結點,OB和OC為細繩.圖乙是在白紙上根據(jù)實驗結果畫出的圖.
(1)如果沒有操作失誤,圖乙中的F與F′兩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F′.
(2)本實驗采用的科學方法是B.
A.理想實驗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變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3)實驗時,主要的步驟是:
A.在桌上放一塊方木板,在方木板上鋪一張白紙,用圖釘把白紙釘在方木板上;
B.用圖釘把橡皮條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點,在橡皮條的另一端拴上兩條細繩,細繩的另一端系著繩套;
C.用兩個彈簧測力計分別鉤住繩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條,使橡皮條伸長,結點到達某一位置O.記錄下O點的位置,讀出兩個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
D.按選好的標度,用鉛筆和刻度尺作出兩只彈簧測力計的拉力F1和F2的圖示,并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出合力F;
E.只用一只彈簧測力計,通過細繩套拉橡皮條使其伸長,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記下細繩的方向,按同一標度作出這個力F′的圖示;
F.比較F′和F的大小和方向,看它們是否相同,得出結論.
上述步驟中:①有重要遺漏的步驟的序號是C和E;
②遺漏的內(nèi)容是C中未記下兩條細繩的方向和E中未說明把橡皮條的結點拉到位置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3.(1)如圖甲所示,萬能角度尺是利用游標讀數(shù)原理來直接測量工件角度或進行劃線的一種角度量具.它有一個可轉(zhuǎn)動的圓盤(即主尺),在圓盤的邊緣標有表示圓心角的刻度,在圓盤的外側有一個固定不動的圓弧狀的游標尺.如圖乙所示,主尺上29°對應的弧長與游標尺上30格對應的弧長相等.圖乙中萬能角度尺所測量的角度為46.5°.

(2)“探究加速度與物體質(zhì)量、物體受力的關系”實驗中,某小組同學實驗時先正確平衡摩擦力,并利用鉤碼和小車之間連接的力傳感器測出細線上的拉力,改變鉤碼的個數(shù),確定加速度與細線上拉力F的關系.
(1)下列圖象中能表示該同學實驗結果的是A

(2)某次實驗中打出如圖丁所示的紙帶(打點計時器電源的頻率為50Hz),則這個加速度值a=0.80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