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所示,、兩束不同頻率的單色細光束,以不同的入射角從空氣斜射入玻璃三棱鏡中,出射光恰好合為一束。則( )
A.在同種介質中b光的速度較大
B.兩束光從同種玻璃射向空氣時,b光發(fā)生全反射的臨界角較大
C.用同一裝置進行雙縫干涉實驗,光的條紋間距較大
D.用、兩束光分別照射甲、乙兩種金屬均能發(fā)生光電效應,光電子的最大初動能相同,金屬甲的逸出功較大
C

試題分析:由圖知玻璃三棱鏡后,b光的偏折程度較大,故玻璃對b光的折射率較大,根據(jù)得b光在玻璃中的傳播速度較小,所以A錯誤;再根據(jù)知b光的臨界角小,所以B錯誤;由于玻璃對b光的折射率較大,故b光的頻率大于a光的,根據(jù)得b光的波長小于a光的,由條紋間距可得用同一裝置進行雙縫干涉實驗,光的條紋間距較大,所以C正確;根據(jù)愛因斯坦的光電效應方程,因a光光子的能量小,故甲的逸出功較小,所以D錯誤。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在信息技術迅猛發(fā)展的今天,光盤是存儲信息的一種重要媒介.光盤上的信息通常是通過激光束來讀取的.若激光束不是垂直投射到盤面上,則光線在通過透明介質層時會發(fā)生偏折而改變行進的方向,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圖中光束①是紅光,光束②是藍光
B.在光盤的透明介質層中,光束①比光束②傳播速度更快
C.若光束①、②先后通過同一單縫衍射裝置,光束①的中央亮紋比光束②的窄
D.若光束①、②先后通過同一雙縫干涉裝置,光束①的條紋寬度比光束②的寬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實驗題

一束光線從空氣射到折射率是的玻璃球上,入射角是60°,射入球體的光線經(jīng)過一次反射后再經(jīng)過一次折射從球體射出,光線的出射線和入射線間的夾角為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下列有關光學儀器或光學現(xiàn)象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太陽光是復合光,可以使太陽光通過三棱鏡發(fā)生色散來證明,
B 光波是橫波,可以使自然光經(jīng)過一個偏振片,并轉動偏振片來觀察用光屏承接的透射光的強弱變化來證明,
C 光纖通訊是激光和光導纖維相結合的產物,它主要是利用激光能量大的特點來傳遞信息,
D 林蔭路上行駛的汽車,車內側壁上模糊的“影子”向車行駛的方向移動,這種現(xiàn)象可以小孔成像來解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10分) 如圖所示,半圓玻璃磚的半徑R=10cm,折射率n=,直徑AB與屏幕MN垂直并接觸于A點。激光a以入射角i=60°射向玻璃磚圓心O,結果在屏幕MN上出現(xiàn)兩光斑,求兩光斑之間的距離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9 分)如圖所示,AOB是截面為扇形的玻璃磚的橫截面圖,其頂角θ=83°.今有一束單色光線在橫截面內從OA的中點E沿垂直O(jiān)A的方向射入玻璃磚,一部分光線經(jīng)AB面反射后恰好未從OB面射出,不考慮多次反射作用.試做出光路圖并求玻璃的折射率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8分)如圖所示,一不透明的圓柱形容器內裝滿折射率n=的透明液體,容器底部正中央O點處有一點光源S,平面鏡MN與底面成450角放置,若容器高為2 dm,底邊半徑為(1+)dm,OM=1 dm,在容器中央正上方1 dm 處水平放置一足夠長的刻度尺,

求光源S發(fā)出的光線經(jīng)平面鏡反射后,照射到刻度尺的長度.(不考慮容器側壁和液面的反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一束復色光a從空氣中以入射角射向半球形玻璃磚球心O,在界面MN上同時發(fā)生反射和折射,分為b、c、d三束光,b為反射光,c、d為折射光,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d光的光子能量大于c光的光子能量
B.d光的在玻璃中的波長大于c光在玻璃中的波長
C.入射角逐漸增大時,b光束的能量逐漸增強,c、d光束的能量逐漸減弱
D.若c光是氫原子從n=3的能級向n=2的能級躍遷時產生的,則d光可能是氫原子從n=4的能級向n=2的能級躍遷時產生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如圖13-8-1所示,激光液面控制儀的原理是:固定一束激光AO以入射角i照射液面,反射光OB射到水平光屏上,屏上用光電管將光訊號變成電訊號,電訊號輸入控制系統(tǒng)用以控制液面高度.如果發(fā)現(xiàn)光點在屏上向右移動了s的距離射到B′點,由此可知液面降低了___________________.

圖13-8-1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