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在100米賽跑中,測得一名運動員在第5秒末的速度為10.4米/秒,在第10秒末到達終點時速度為10.2米/秒,則該運動員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大小是( 。
A.10.4m/sB.10.2m/sC.10m/sD.10.3m/s

分析 要求平均速度,根據(jù)$\overline{V}=\frac{X}{t}$需要知道運動員在比賽中通過的位移和運動的時間,而這些不難從題目中獲知.

解答 解:由于運動員參加100m賽跑,故運動員的位移為:s=100m,
10s末運動員到達終點,故運動時間為:t=10s,
根據(jù)平均速度公式為:$\overline{V}=\frac{X}{t}$=$\frac{100}{10}$=10m/s
故選:C.

點評 很多同學(xué)在解決本題時容易出錯,主要原因找不到運動員通過的位移和時間,其主要原因是審題不細.故要認真審題.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火車以v=54km/h速度沿平直軌道運動,因故需在某小站暫停to=1min,進站剎車時的加速度大小a1=0.3m/s2,啟動后的加速度大小a2=0.5m/s2,直至恢復(fù)原速,求火車由于暫停而延誤的時間△t.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0.一質(zhì)點做曲線運動,它的速度方向和加速度方向的關(guān)系不正確的是(  )
A.質(zhì)點速度方向時刻在改變
B.質(zhì)點加速度方向時刻在改變
C.質(zhì)點速度方向一定與加速度方向成一定夾角(不包含0°和180°)
D.質(zhì)點速度方向一定沿曲線的切線方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7.有一質(zhì)點,從t=0開始從原點以初速度為零出發(fā),沿x軸運動,其v-t圖如圖所示,則該質(zhì)點(  )
A.t=0.5s時離原點最遠
B.t=ls時離原點最遠
C.t=ls時回到原點
D.物體在第2 s內(nèi)和第3 s內(nèi)的速度方向相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4.關(guān)于萬有引力,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由于有萬有引力作用,月球、人造地球衛(wèi)星才能繞地球運轉(zhuǎn)而不離去
B.萬有引力常量是牛頓通過多次實驗測量出來的
C.萬有引力定律只適用于天體
D.一根木棒從兩邊拉不容易拉斷是由于有萬有引力的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4.在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規(guī)律的實驗中,如圖所示為一次記錄小車運動情況的紙帶.圖中每5個點取一個計數(shù)點:A、B、C、D、E(相鄰兩個計數(shù)點之間還有4個點未畫出),則:
(1)D點的瞬時速度大小為VD=3.9 m/s.
(2)運動小車的加速度大小為a=12.6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在探究加速度與力、質(zhì)量的關(guān)系實驗中,
(1)應(yīng)該采用的研究實驗方法是A.
A.控制變量法      B.假設(shè)法    C.理想實驗法      D.圖象法
(2)以下做法正確的是A.
A.平衡摩擦力的方法是:在長木板的不帶滑輪的一端下面墊一塊較薄的小木板,反復(fù)移動它,直到小車可以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
B.平衡摩擦力時,應(yīng)將裝砂的小桶用細繩通過定滑輪系在小車上
C.每次給小車加放砝碼,由于研究對象質(zhì)量改變,運動中所受摩擦力發(fā)生改變,所以應(yīng)重新平衡摩擦力
D.由于小車受到的拉力越大,加速度越大,為盡量多測量數(shù)據(jù),可以換用大的砂桶,用多裝些砂的方法增大拉力,來增大加速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8.如圖,在直線電流附近有一根金屬棒ab,當金屬棒以b端為圓心,以ab為半徑,在過導(dǎo)線的平面內(nèi)勻速旋轉(zhuǎn)達到圖中的位置時( 。
A.Ua<UbB.金屬棒內(nèi)電場強度等于零
C.a端聚積電子D.b端聚積電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9.如圖所示,真空中M、N 處放置兩等量異號電荷,a、b、c 表示電場中的3條等勢線,d 點和 e 點位于等勢線a 上,f 點位于等勢線 c 上,d f平行于 M N.已知:一帶正電的試探電荷從 d 點移動到 f 點時,試探電荷的電勢能增加,則以下判斷正確的是( 。
A.M點處放置的是負電荷
B.d 點的電勢高于f 點的電勢
C.d 點的電場強度與f 點的電場強度相同
D.將該電荷沿直線由d 點移到 e 點,電場力先做正功后做負功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