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點電荷Q產(chǎn)生的電場中,一個粒子(帶正電荷)通過時的軌跡如圖所示,圖中虛線則表示電場的兩個等勢面a、b,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 。
A.點電荷Q可能為正電荷,也可能為負電荷
B.運動中粒子總是克服電場力做功
C.粒子在a、b兩等勢面時a的動能一定比b的大
D.粒子在經(jīng)過a、b兩等勢面上時的a點時的電勢能一定比b點時的大

A、曲線運動的合力一定指向曲線的內側,由圖,粒子的軌跡向左彎曲可知,受到了斥力,而粒子帶正電,說明Q一定是正電荷,故A錯誤;
B、由圖可知,運動中粒子在靠近正點電荷時,電場力做負功,而遠離時,電場力做正功,故B錯誤;
C、D、從a等勢面向b等勢面運動過程中,粒子在靠近正點電荷,電場力做負功;
從a等勢面向b等勢面運動過程中,克服電場力做的功等于電勢能的增加量,故電勢能增加;
從a等勢面向b等勢面運動過程中,由于只有電場力做負功,根據(jù)動能定理,動能減。
故C正確,D錯誤;
故選C.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傾角為30°的直角三角形底邊長為2L,底邊處在水平位置,斜邊為光滑絕緣導軌,現(xiàn)在底邊中點O處固定一正電荷Q,讓一個質量為m的帶正電質點q從斜面頂端A沿斜邊滑下(不脫離斜面),如圖所示,已測得它滑到B在斜面上的垂足D處時速度為v,加速度為a,方向沿斜面向下,問該質點滑到斜邊底端C點時的速度和加速度各為多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實線為電場線,虛線為等勢面,相鄰兩等勢面間的電勢差相等,一個正電荷在等勢面L3處的動能為20J,運動到等勢面L1時的動能為零;現(xiàn)取等勢面L2為零電勢參考平面,則當此電荷的電勢能為4J時,它的動能為(不計重力及空氣阻力)(  )
A.16JB.10JC.6JD.4J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多選題

如圖所示,虛線為某點電荷電場的等勢面,現(xiàn)有兩個比荷(
q
m
)相同的帶電粒子(不計重力)以相同的速率從同一等勢面的a點進入電場后沿不同的軌跡1和2運動,圖中a、b、c、d、e是粒子軌跡與各等勢面的交點,則可判斷(  )
A.兩個粒子的電性相同
B.經(jīng)過c、e兩點時,兩粒子的速率相同
C.經(jīng)過b、d兩點時,兩粒子的速率相同
D.經(jīng)過b、d兩點時,兩粒子的加速度大小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在用電流場模擬靜電場描繪電場中等勢線的實驗中,在下列所給的器材中,應該選用的是______.(用器材前的字母表示)
A.6V的交流電源
B.6V的直流電源
C.100V的直流電流
D.量程0-0.5V,零刻度在刻度盤中央的電壓表
E.量程0-300μA,零刻度在刻度盤中央的電流表
在實驗過程中,要把復寫紙、導電紙、白紙鋪放在木板上,它們的順序(自上而下)是
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在實驗中,按下開關,接通電路,若一個探針
與基準點O接觸,另一個探針已分別在基準點O的兩側找到了實驗所需要的兩點a、b(如
圖).則當此探針與a點接觸時,電表的指針應______(填“左偏”“指零”或“右偏”).
當此探針與b點接觸時,電表的指針應______(填“左偏”“右偏”或“指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如圖所示,勻強電場中有三個等勢面中,電勢分別為?10V、0V、10V,A、B兩點間相距2.5cm,A、B連線與等勢面的夾角為53°,則該勻強電場的場強大小為______________,方向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在平面內有一個以為圓心、半徑R=0.1m的圓,P為圓周上的一點,兩點連線與軸正方向的夾角為。若空間存在沿軸負方向的勻強電場,場強大小,則、兩點的電勢差可表示為(  )
A.B.
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實驗題

空氣是不導電的,但是如果空氣中的電場很強,使得氣體分子中帶正、負電荷的微粒所受的相反的靜電力很大,以至于分子破裂,于是空氣中出現(xiàn)了可以移動的電荷,空氣變成了導體.這個現(xiàn)象叫做空氣的“擊穿”.已知空氣的擊穿場強為3×106 V/m,如果觀察到某次閃電的火花長約100 m,發(fā)生此次閃電的電勢差約為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一帶負電的粒子處于電場中,圖中能正確表示該粒子所受靜電力的是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