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所示,滑塊以速率v1沿斜面由底端向上滑行,至某一位置后返回,回到出發(fā)點時的速率變?yōu)関2,且v2<v1,則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全過程中重力做功為零
B.在上滑和下滑兩過程中,機械能減少
C.在上滑和下滑兩過程中,摩擦力做功相等
D.在上滑和下滑兩過程中,摩擦力的平均功率相等
D

試題分析:重力做功與路徑無關(guān),位移為零,做功為零,A正確;上滑、下滑階段都有克服摩擦力做功產(chǎn)生內(nèi)能,機械能都減少,所以B正確;在上滑和下滑兩過程中,摩擦力大小相等,做功相等,所以C正確;上滑時間短,下滑時間長,在上滑過程中摩擦力的平均功率大于下滑過程中摩擦力的平均功率,D錯誤。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一質(zhì)量為M=10Kg的物體,自水平面由靜止開始用一豎直向上的拉力F將其以a=0.5m/s2的加速度向上拉起。求在向上拉動的10s內(nèi),拉力F做功的功率(g取10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在相同高處的一點將三個質(zhì)量相同的小球以大小相等的初速度v0分別豎直上拋、平拋和豎直下拋,不計空氣阻力,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從拋出到落地過程中,重力對它們做功不相同
B.從拋出到落地過程中,重力對它們的平均功率相同
C.三個小球落地時,平拋小球的重力瞬時功率最小
D.三個小球落地時的速度大小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小明同學(xué)騎電動自行車沿平直公路行駛,因電瓶“沒電”,故改用腳蹬騎車勻速前行.設(shè)小明與車的總質(zhì)量為100 kg,人與車的速度恒為5m/s,騎行過程中所受阻力約為車和人總重的0.02倍,取g ="10" m/s2,小明騎此電動車做功的功率約為 (     )
A.10 W B.100 WC.1000 W D.10000 W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2012年9月25日,中國航母“遼寧艦”正式交付海軍,這將極大提高我們中國海軍的整體作戰(zhàn)實力。如圖所示是“殲—15飛機”在航母“遼寧艦”上的起降示意圖。已知“殲—15飛機”的質(zhì)量為m,它的發(fā)動機額定功率恒定,起飛前在航母上運動過程中所受的摩擦阻力為恒力。“殲—15飛機”以額定功率從靜止開始沿航母做直線運動,到航母一端后起飛。設(shè)“殲—15飛機”經(jīng)過時間t運動了位移s時,速度達(dá)到最大值v,此時剛好離開航母起飛。則“殲—15飛機”發(fā)動機在航母上運動過程所做的功為
A.B.
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汽車發(fā)動機的功率為50kW,若汽車總質(zhì)量為5×103 kg,在水平路面上行駛時,所受阻力大小恒為5×103 N,則汽車所能達(dá)到的最大速度為 ________m/s,若汽車以0.5m/s2的加速度由靜止開始做勻加速運動,這一過程能維持的時間為________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質(zhì)量相等的甲、乙兩車從某地同時由靜止開始沿直線同方向加速運動,甲車功率恒定,乙車牽引力恒定,兩車所受阻力相等且均為恒力.經(jīng)過t時間,甲、乙兩車速度相同,則
A.t時刻甲車一定在乙車的前面
B.t時刻甲車加速度大于乙車加速度
C.t時刻甲車牽引力的瞬時功率大于乙車牽引力的瞬時功率
D.t時間內(nèi)甲車牽引力的平均功率小于乙車牽引力的平均功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空中某點,將三個相同小球同時以相同的初速度v水平拋出、豎直上拋、豎直下拋,則從拋出到落地,設(shè)地面為零勢面,忽略空氣阻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豎直向上拋的小球在下落過程中重力勢能的變化量最大
B.三個小球落地的速度相同
C.落地時重力的瞬時功率相同,方向都是豎直向下
D.豎直下拋的小球,其重力的平均功率最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在一次抗洪搶險活動中,解放軍某部動用直升飛機搶救落水人員,靜止在空中的直升飛機上電動機通過懸繩將人從離飛機90m處的洪水中吊到機艙里.已知人的質(zhì)量為80kg,吊繩的拉力不能超過1200N,電動機的最大輸出功率為12kw,為盡快把人安全救起,操作人員采取的辦法是:先讓吊繩以最大拉力工作一段時間,而后電動機又以最大功率工作,當(dāng)人到達(dá)機艙時恰好達(dá)到最大速度.(g=10m/s2)求:(1)人剛到達(dá)機艙時的速度;(2)這一過程所用的時間.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