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一位科學家在回顧其科學成就時稱:“當時,我已經(jīng)為輻射和物質(zhì)的問題而奮斗了6年,但一無所獲。但我知道,這個問題對于整個物理學至關重要,我也已經(jīng)找到了確定能量分布的那個公式!睋(jù)此可知,該科學家的科學成就是

A. 電磁感應理論

B. 相對論

C. 光電效應原理

D. 量子論

【答案】D

【解析】1900年普朗克為了克服經(jīng)典理論解釋黑體輻射規(guī)律的困難,引入了能量子概念,為量子理論奠下了基石,材料中論述的正是量子論成就,故D項正確;A是法拉第成就;B是愛因斯坦發(fā)明;C是愛因斯坦發(fā)明。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在某市區(qū)內(nèi),一輛汽車在平直的公路上以速度vA向東勻速行駛,一位觀光游客正由南向北從斑馬線上橫過馬路。汽車司機發(fā)現(xiàn)前方有危險游客正在D處,經(jīng)07s作出反應,緊急剎車,但仍將正步行至B處的游客撞傷,該汽車最終在C處停下。為了清晰了解事枚現(xiàn)場,現(xiàn)以下圖示之,為了判斷汽車司機是否超速行駛,警方派一警車以法定最高速度vm=140m/s行駛在同一馬路的同一地段,在肇事汽車的起始制動點A緊急剎車,經(jīng)14m后停下來。在事故現(xiàn)場測出=175m、=140m、=26m。若兩車緊急剎車后加速度相同,求:

1該肇事汽車的初速度vA。

2游客橫過馬路的速度大小。g取10 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在用電火花計時器“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實驗中,如圖所示是一次記錄小車運動情況的紙帶,圖中A、B、C、D、E為相鄰的計數(shù)點,相鄰計數(shù)點間還有四個點未畫出.(電源頻率為50 Hz

1根據(jù)運動學有關公式可求得vB=138 m/s,vC=________m/s,vD=390 m/s

2利用紙帶上的數(shù)據(jù)求出小車運動的加速度a=________m/s2

3若利用求得的數(shù)值作出小車的v-t圖線以打A點時開始計時,將圖線延長與縱軸相交,交點的縱坐標是012 m/s,此速度的物理意義是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物體B的上表面水平,當A、B相對靜止沿斜面勻速下滑時,斜面保持靜止不動,則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物體B的上表面一定是粗糙的

B.物體B、C都只受4個力作用

C.物體C受水平面的摩擦力方向一定水平向右

D.水平面對物體C的支持力小于三物體的重力大小之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19世紀末,實驗物理發(fā)現(xiàn)了一些用經(jīng)典物理無法解釋的新現(xiàn)象,如黑體輻射.......普朗克在維恩、瑞利研究熱輻射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輻射定律,創(chuàng)立了量子理論。這說明

A. 物理學科是一門純實驗科學 B. 普朗克是德最偉大的科學家

C. 量子理論產(chǎn)生是歷史的必然 D. 量子論開啟物理學的新紀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若汽車的加速度方向與速度方向一致,當加速度減小時,則( 。

A. 汽車的速度也減小

B. 汽車的速度仍在增大

C. 當加速度減小到零時,汽車靜止

D. 以上說法都有可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對于常溫下一根阻值為R的均勻金屬絲,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常溫下,若將金屬絲均勻拉長為原來的10倍,則電阻變?yōu)?0R

B常溫下,若將金屬絲從中點對折起來,電阻變?yōu)?/span>R

C給金屬絲加上的電壓逐漸從零增大到U0,則任一狀態(tài)下的比值不變

D金屬材料的電阻率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對于做直線運動的物體來說,它的瞬時速度與加速度之間的關系中,正確的是(  )

A. 當加速度增大時,速度也增大

B. 當速度變小時,加速度方向與速度方向相反

C. V0,a0時,速度增大

D. V0,a0時,速度減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對于體育比賽的論述,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運動員鉛球成績?yōu)?/span>7.50m,指的是位移大小為7.50m

B. 競走比賽計時器記錄時間朝正值逐漸變大,時間有方向性,時間是矢量

C. 某場籃球比賽打加時賽開始10min 哨音響起加時比賽結(jié)束,10min指的是時刻

D. 運動員跑完800m 比賽,指的是路程大小為800m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