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如圖所示,abc為光滑的軌道,其中ab是水平的,bc是豎直平面內(nèi)的半圓且與ab相切,半徑R=0.3m,質(zhì)量m=0.5kg的小球A靜止在軌道上,另一個質(zhì)量M=1.0kg的小球B,以速度=6.5m/s與小球A正碰。已知碰撞后小球A經(jīng)過半圓的最高點c落到水平軌道上距b點為L= 處, ,則
(1)碰撞結束時小球A和B的速度大;
(2)A球在c點對軌道的壓力;
(3)論證小球B能否沿半圓軌道到達c點.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甲所示,A、B為某電場中一條直線上的兩個點,現(xiàn)將正點電荷從A點靜止釋放,僅在電場力作用下運動一段距離到達B點,其電勢能Ep隨位移x的變化關系如乙圖.從A到B過程中,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電場力對電荷一直做正功
B. 電勢一直升高
C. 電荷所受電場力先減小后增大
D. 電荷所受電場力先增大后減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a、b、c三個物體在同一條直線上運動,其位移-時間圖象中,圖線c是一條x=0.4t2的拋物線.有關這三個物體在0~5 s內(nèi)的運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a物體做勻加速直線運動
B. t=5 s時,a物體速度比c物體速度大
C. c物體做勻加速直線運動
D. a、b兩物體都做勻速直線運動,且速度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兩個質(zhì)量均為m的小木塊a和b(可視為質(zhì)點)放在水平圓盤上,a與轉軸OO′的距離為l,b與轉軸的距離為2l。木塊與圓盤的最大靜摩擦力為木塊所受重力的k倍,重力加速度大小為g。若圓盤從靜止開始繞轉軸緩慢地加速轉動,用ω表示圓盤轉動的角速度,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b一定比a先開始滑動
B. a、b所受的摩擦力始終相等
C. ω=是b開始滑動的臨界角速度
D. 當ω=時,a所受摩擦力的大小為km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于動量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物體的動量越大,其慣性也越大
B. 物體的速度方向改變,其動量一定改變
C. 作用在靜止的物體上的力的沖量一定為零
D. 物體的動量發(fā)生改變,則合外力一定對物體做了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固定的光滑軌道MON的ON段水平,且與MO段平滑連接。將質(zhì)量為m的小球a從M處由靜止釋放后沿MON運動,在N處與質(zhì)量也為m的小球b發(fā)生正碰并粘在一起.已知MN兩處的高度差為h,碰撞前小球b用長為h的輕繩懸掛于N處附近.兩球均可視為質(zhì)點,且碰撞時間極短。
(1)求兩球碰撞前瞬間小球a的速度大小v;
(2)求兩球碰撞后的速度大小;
(3)若懸掛小球b的輕繩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為2.5mg,通過計算說明兩球碰后輕繩是否會斷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一質(zhì)量為0.8 kg的球固定在支桿AB的上端,支桿AB的下端固定在升降機上,今用一段繩子水平拉球,使桿發(fā)生彎曲,如圖所示,已知繩的拉力為6 N,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則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 若升降機是靜止狀態(tài),則AB桿對球的作用力大小為6 N
B. 若升降機是靜止狀態(tài),則AB桿對球的作用力大小為8 N
C. 若升降機是加速上升,加速度大小5 m/s2,則AB桿對球的作用力大小為 N
D. 若升降機是減速上升,加速度大小5 m/s2,則AB桿對球的作用力大小為 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避險車道是避免惡性交通事故的重要設施,由制動坡床和防撞設施等組成,如圖豎直平面內(nèi),制動坡床視為與水平面夾角為的斜面。一輛長12 m的載有貨物的貨車因剎車失靈從干道駛入制動坡床,當車速為23 m/s時,車尾位于制動坡床的低端,貨物開始在車廂內(nèi)向車頭滑動,當貨物在車廂內(nèi)滑動了4 m時,車頭距制動坡床頂端38 m,再過一段時間,貨車停止。已知貨車質(zhì)量是貨物質(zhì)量的4倍,貨物與車廂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0.4;貨車在制動坡床上運動受到的坡床阻力大小為貨車和貨物總重的0.44倍。貨物與貨車分別視為小滑塊和平板,取。求:
(1)貨物在車廂內(nèi)滑動時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2)制動坡床的長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