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物理 > 題目詳情

一個帶正電的質點,電荷量q=2.0×10-9C,在靜電場中由a點移到b點,在這個過程中,除電場力做功外,其他力做功6.0×10-5 J,質點的動能增加了8.0×10-5 J,則a、b兩點的電勢差為( )

A.3×104 V B.1×104 V C.4×104 V D.7×104 V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6-2017學年黑龍江省雙鴨山市高二9月考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計算題

如圖所示的勻強電場中,有a、b、c三點,ab=5 cm,bc=12 cm,其中ab沿電場線方向,bc和電場線方向成60°角,一個電荷量為q=4×10-8 C的正電荷從a點移到b點時靜電力做功為W1=1.2×10-7 J,求:

(1)勻強電場的場強E;

(2)電荷從b移到c,靜電力做功W2;

(3)a、c兩點間的電勢差Ua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6-2017貴州貴陽花溪清華中學高二上1-8節(jié)測物理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關于物理學史,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電荷量e的數值最早是由美國物理學家密立根測得的

B.法拉第不僅提出了電場的概念,而且直觀地描繪了電場的清晰圖像

C.法拉第通過實驗研究確認了真空中兩點電荷之間相互作用力的規(guī)律

D.庫侖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通過實驗研究建立了真空中兩個靜止點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6-2017學年廣東汕頭潮陽實驗學校高二10月考物理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在x軸上有兩個點電荷,一個帶正電Q1,一個帶負電Q2,且Q1=2Q2;用E1和E2分別表示兩個電荷所產生的電場強度的大小,則在x軸上( )

A. E1=E2之點只有一個,該處的合場強為零

B. E1=E2之點共有兩處,一處合場強為零,另一處合場強為2E2

C. E1=E2之點共有三處,其中兩處合場強為零,另一處合場強為2E2

D. E1=E2之點共有三處,其中一處合場強為零,另兩處合場強為2E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6-2017學年安徽省高二上學期段一考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光滑絕緣細桿與水平面成θ角固定,桿上套有一帶正電的小球,質量為m,帶電荷量為q,為使小球靜止在桿上,可加一勻強電場.所加電場的場強滿足什么條件時,小球可在桿上保持靜止( )

A. 垂直于桿斜向上,場強大小為

B. 豎直向上,場強大小為

C. 垂直于桿斜向下,場強大小為

D. 水平向右,場強大小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6-2017學年安徽省高二上學期段一考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電場中有一點P,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若放在P點的電荷量減半,則P點的場強減半

B. 若P點沒有檢驗電荷,則P點場強為零

C. P點的場強越大,則同一電荷在P點受到的電場力越大

D. P點的場強方向為放在該點的電荷的受力方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7屆江蘇省高三上第一次學情調研考試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如圖所示,傾角為的斜面體C置于粗糙水平面上,物塊B置于斜面上,已知B、C間的動摩擦因數為=tan,B通過細繩跨過光滑的定滑輪與物塊A相連,連接B的一段細繩與斜面平行,A、B的質量分別為m、M,F給B一初速度,使B沿斜面下滑,C始終處于靜止狀態(tài),則在B下滑過程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若M>m則B加速下滑

B. 無論A、B的質量大小關系如何,B一定減速下滑

C. 水平面對C一定有摩擦力,摩擦力方向可能水平向左

D. 水平面對C的支持力與B、C的總重力大小不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7屆吉林省通化市高三上第一次質量檢測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計算題

如圖所示,在豎直平面的xOy坐標系中,Oy豎直向上,Ox水平。設平面內存在沿x軸正方向的恒定風力。一小球從坐標原點沿Oy方向豎直向上拋出,初速度為v0=4 m/s,不計空氣阻力,到達最高點的位置如圖中M點所示(坐標格為正方形,g取10 m/s2)求:

(1)小球在M點的速度v1;

(2)在圖中定性畫出小球的運動軌跡并標出小球落回x軸時的位置N;

(3)小球到達N點的速度v2的大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6-2017學年湖北省高一9月考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短跑運動員在100m的比賽中,測得他在5s末的速度是8.7m/s,10s末到達終點時的速度為10.3m/s,此運動員在這100m中的平均速度是( )

A.10m/s B.9.5m/s C.9m/s D.10.3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