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A、B兩車在同一直線上,同向做勻速運動,A在前,速度為vA=8m/s,B在后,速度為vB=16m/s,當A、B兩車相距x=20m時,B車開始剎車,做勻減速運動,為避免兩車相撞,剎車后B車的加速度應滿足什么條件?

分析 根據(jù)相撞的臨界條件,由位移關系求解分析即可.

解答 解:如圖所示,

兩物體相撞的條件為:同一時刻位置相同.設此
時A的位移為xA,則B的位移為xB=xA+x,由運動學公式得:
${v}_{B}t-\frac{1}{2}a{t}^{2}={v}_{A}t+x$         ①
當B車追上A車時,若B的速度等于A的速度,則兩車剛好相撞,
vA=vB-at        ②
由①②得a=1.6 m/s2
故為避免兩車相撞,B車的加速度應大于1.6m/s2
答:剎車后B車的加速度應大于1.6m/s2

點評 解決本題的關鍵知道速度大者減速追速度小者,速度相等前,兩者距離逐漸減小,若不相撞,速度相等后,兩者距離逐漸增大,知道相撞只能發(fā)生在速度相等之時或之前.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6.三個α粒子在同一點沿同一方向同時垂直飛入偏轉電場,出現(xiàn)了如圖所示的運動軌跡,其中a打在板上,b剛好飛出電場,c飛出電場,由此可判斷(  )
A.在b飛離電場的同時,a剛好打在負極板上
B.b和c同時飛離電場
C.進入電場時,c的速度最大,a的速度最小
D.動能的增加值c最小,b其次,a最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7.關于電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元電荷實際上是指電子和質子本身
B.點電荷的最小帶電量等于元電荷
C.元電荷的值通常取作e=1.60×10-9C
D.電荷量e的數(shù)值最早是由美國科學家密立根用實驗測得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4.半圓柱體P放在粗糙的水平面上,有一擋板MN,延長線總是過半圓柱體的軸心O,但擋板與半圓柱不接觸,在P和MN之間放有一個光滑均勻的小圓柱體Q,整個裝置處于靜止狀態(tài),如圖是這個裝置的截面圖,若用外力使MN繞O點緩慢地逆時針轉動,在Q到達最高位置前,發(fā)現(xiàn)P始終保持靜止,在此過程中,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MN對Q的彈力大小保持不變B.MN對Q的彈力一直減小至零
C.P、Q間的彈力先增大后減小D.Q所受的合力逐漸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如圖所示,平直木板AB傾斜放置,板上的P點距A端較近,小物塊與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由A到B逐漸減小.先讓物塊從A由靜止開始滑到B.然后,將A著地,抬高B,使木板的傾角與前一過程相同,再讓物塊從B由靜止開始滑到A.上述兩過程相比較,下列說法中一定正確的有( 。
A.物塊經(jīng)過P點的動能,前一過程較小
B.物塊從頂端滑到底端的時間,前一過程較長
C.物塊滑到底端的速度,前一過程較大
D.物塊從頂端滑到P點的過程中因摩擦產生的熱量,前一過程較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1.示波器是電子技術中常用的測量儀器,其示意圖如圖所示,金屬絲發(fā)射出來的電子被加速后從金屬板的小孔穿出,進入偏轉電場.電子在穿出偏轉電場后沿直線前進,最后打在熒光屏上.設加速電壓為U1,偏轉極板長為l,偏轉極板間距為d,當電子加速后從兩金屬板的中央沿極板平行方向進入偏轉電場.求:
(1)偏轉電壓U2為多大時,電子束恰好從下極板邊緣飛出?
(2)如果偏轉極板右端到熒光屏的距離為L,則電子束在熒光屏的最大偏轉距離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8.關于點電荷、元電荷、檢驗電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點電荷是一種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事實不存在
B.某點電荷電荷量可能為2.4×10-19C
C.點電荷所帶電荷量一定很小
D.點電荷、元電荷、檢驗電荷是同一種物理模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5.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運動得越快的汽車越不容易停下來,是因為運動得越快,慣性越大
B.把一物體豎直向上拋出后能繼續(xù)上升,是受到一個向上的推力
C.小球在做自由落體運動時,慣性不存在了
D.物體的慣性僅與質量有關,質量大的物體慣性大,質量小的物體慣性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6.如圖,物塊質量為m,固定在物塊上方的輕彈簧勁度為k1,固定在物塊下方的輕彈簧勁度k2,下方的輕彈簧另一端與地面固定,當物塊靜止時,用力拉著上方彈簧的上端A點沿豎直方向緩慢移動一段距離后,恰使下方彈簧的彈力為$\frac{1}{3}mg$,則該段距離可能是( 。
A.$\frac{mg}{3}(\frac{1}{k_1}+\frac{1}{k_2})$B.$\frac{2}{3}mg(\frac{1}{k_1}+\frac{1}{k_2})$C.$\frac{4}{3}mg(\frac{1}{k_1}+\frac{1}{k_2})$D.$\frac{5}{3}mg(\frac{1}{k_1}+\frac{1}{k_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