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圖示是研究摩擦力的裝置示意圖,木塊A受到的重力是120N,砝碼盤B受到的重力忽略不計.當B中放入25N的砝碼時,A恰好能勻速運動,A受到的摩擦力為25N.當B中放入15N砝碼時,A靜止不動,A受到的摩擦力為15N;當B中放入36N砝碼時,A受到的摩擦力為25N.

分析 根據(jù)恰好能勻速運動或靜止,即平衡條件,即可求解摩擦力的大小;而處于非平衡狀態(tài)下,滑動摩擦力由公式f=μN,即可求解.

解答 解:由題意可知,當B中放入25N的砝碼時,A恰好能勻速運動,根據(jù)平衡條件可得,A受到的摩擦力為25N;
當B中放入15N砝碼時,A靜止不動,再由平衡條件可得,A受到的摩擦力為15N;
當B中放入36N砝碼時,處于加速狀態(tài),而滑動摩擦力大小不變,仍為25N,
故答案為:25,15,25.

點評 考查平衡條件的應用,掌握求解摩擦力的方法,注意滑動摩擦力大小可由平衡狀態(tài)求得,也可公式求得.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6-2017學年新疆哈密地區(qū)二中高一上學期期中考物理卷(解析版) 題型:多選題

下列所給的圖象中能反映做直線運動物體回到初始位置的是( )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2.如圖甲所示,abcd是位于豎直平面內(nèi)的正方形閉合金屬線框,金屬線框的質(zhì)量為m,電阻為R,在金屬線框的下方有一勻強磁場區(qū)域,MN和PQ是勻強磁場區(qū)域的水平邊界,并與線框的bc邊平行,磁場方向垂直于線框平面向里.現(xiàn)使金屬線框從MN上方某一髙度處由靜止開始下落,如圖乙是金屬線框由開始下落到完全穿出勻強磁場區(qū)域瞬間的v-t圖象,圖象中的物理量均為已知量.重力加速度為g,不計空氣阻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金屬線框剛進入磁場時感應電流方向沿abcda方向
B.金屬線框的邊長為v1(t2-t1
C.磁場的磁感應強度為$\frac{1}{{{v_1}({t_2}-{t_1})}}\sqrt{\frac{mgR}{v_1}}$
D.金屬線框在0-t4的時間內(nèi)所產(chǎn)生的熱量為mgv1(t2-t1)+$\frac{1}{2}$m(v${\;}_{3}^{2}$-v${\;}_{2}^{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9.在與水平方向成60°的金屬導軌間連一電源,在相距1m的平行導軌上垂直于導軌放一重力為3N的金屬棒ab,勻強磁場的磁感應強度為0.8T,方向豎直向上,當棒上電流從3A開始增加的過程中,棒始終靜止,則該過程中棒所受的摩擦力變化情況是( 。
A.一直減小B.一直增加C.先減小再增大D.先增大再減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6.做曲線運動的物體,在運動過程中,一定變化的物理量是(  )
A.速率B.速度C.加速度D.所受合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6.在圖中,畫出物體A重力的分解示意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3.靜止的物體受到合外力隨時間變化圖象如圖所示,它的速度隨時間變化的圖象可能是下圖中的哪個(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0.某同學在做“測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加速度”實驗中:
(1)打點計時器使用的是的交流(填“交流”或“直流”)電源,若打點計時器接在頻率為50Hz的電源上,工作時打點計時器在紙帶上打點的時間間隔為0.02s
(2)接通打點計時器電源和讓紙帶開始運動,這兩個操作之間的時間順序關系是A.
A.先接通電源,后讓紙帶運動
B.先讓紙帶運動,再接通電源
C.讓紙帶運動的同時接通電源
D.先讓紙帶運動或先接通電源都可以
(3)圖示是實驗得到的一條點跡清晰的紙帶,A、B、C、D為四個計數(shù)點,相鄰兩個計數(shù)點之間還有4個點未畫出,經(jīng)測量已知AB=2.60cm,BC=4.40cm,CD=6.20cm,DE=8.00cm;根據(jù)以上數(shù)據(jù)可得:打點計時器打下B點時物體的速度等于0.35m/s,物體的加速度等于1.8m/s2

(4)如果當時電網(wǎng)中交變電流的頻率是f=52Hz,而做實驗的同學并不知道,那么加速度的測量值與實際值相比偏。ㄟx填:偏大、偏小或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1.現(xiàn)有兩個點電荷A和B,它們電量分別為+Q和-Q,a為AB連線的中點,b與a關于B對稱,它們都在一條直線上,如圖所示,試比較ab兩點所在處場強E的大小和電勢φ的高低( 。
A.Ea<EbB.Ea>EbC.φa<φbD.φa>φb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